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改變生活、創造未來
有些改變希望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發生
中國古代科技曾經走在世界前列,一度被稱為“發明和發現的國度”。
強漢時期,我們向外傳播生產工具和先進的手工藝品;
盛唐時期,我們向外傳播先進的政治制度、思想和文學藝術;
儒雅的北宋,我們向外傳播主要是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科學技術:造紙術(東漢,蔡倫)、印刷術(北宋)、指南針(北宋)、火藥(北宋)。
除了四大發明之外,還有比歐洲早15個世紀的輪轂車、比歐洲早12個世紀的鑄鐵、比歐洲早12個世紀的風箏、比歐洲早7個世紀的拱橋、比歐洲早9到10個世紀的獨輪車,還有弓弩、鉆探技術、活塞風箱、瓷器以及河渠閘門等等,都早500年、100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我們一度是世界的中心,我們的科技成就影響著并改造著世界:
1、紙的廣泛使用,使得信息的記錄、傳播和繼承,有了革命性的進步,打開了歐洲“知識普及”的道路,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2、指南針應用于方向測定,對于軍事實踐和經濟生活有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對于航海事業的發展意義特別重大,為哥倫布發現美洲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提供了技術保障,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
3、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它推動軍事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促成了西歐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4、印刷術為歐洲走出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準備了條件,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畢升的膠泥活字首先傳到朝鮮,稱為“陶活字”。后來又由朝鮮傳到日本、越南、菲律賓。十五世紀,活字板傳到歐洲。公元1456年,德國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經》,這是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國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術經過德國而聲速傳到其他的十多個國家,促使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十六世紀,活字印刷術傳到非洲、美洲、俄國的莫斯科,十九世紀傳入澳洲。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遍全世界。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我們領先了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卻在進入蒸汽時代時開始落后。開始閉關鎖國的我們放棄了與世界的交流,放棄了科技創新的動力和舞臺。法國年鑒學派的代表人布羅代爾曾發表過一個觀點:“13世紀后半期對歐洲和中國來說是一個轉折點”。因為黑死病、基督教內部的斗爭、各國內亂,13世紀前期的歐洲陷入了發展停滯階段,一直到后半期才開始逐漸恢復,14世紀文藝復興運動興起,這種發展逐漸加快;中原王朝則相反,13世紀前半期仍然處于領先地位,但后半期元朝統一了中國后便開始后退,元朝統治了97年,領土雖大但國力在停滯,甚至是倒退。
在這之后的歲月里,我們落后的不止是科學技術和生產力,還有從商周起先祖留給我們的精神、風骨和情懷。晚清的康有為曾寫了一篇《擬免跪拜詔》,對跪拜禮的流變作了一個扼要的回顧:“(先秦時)天子為三公下階,為卿離席,為大夫興席,為士撫席。于公卿大夫拜,皆答拜”;“漢制,皇帝為丞相起,晉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后世從之”。
而自元這一跪,直至新中國成立六百余年。新中國,太祖帶領中華民族站了起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1965年,我們的科學家就實現了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這在當時絕對是世界領先。1964年中國爆炸了原子彈,1966年我們有了核導彈,1967年爆炸了氫彈,1970年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從1978年起,我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中國人就是靠自己,只用了短短的70年就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被戰火、被帝國主義蹂躪了一百多年的滿目瘡痍的落后農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從此中國制造走上歷史舞臺,高鐵、核電、大飛機成為我們一張張靚麗的名片。
70歲的新中國處于成長期,我們有理由為他的成長喝彩,同時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我們從未止步。
面對從娃娃抓起的創新,米國害怕了。推特普這次發起的貿易戰就是為了阻止或延遲中國的2035計劃,就是關于高科技技術的。對此,我們鄭重回應。
歷史總是如此驚人的相似:公元前132年。西漢帝國成立70周年。中央朝廷上,漢武帝從竇太后手里接過權利,剛掌握實權三年,經過文景兩代領導人的財富積累,國力即將攀登上頂峰。對匈奴的戰爭正在緊張籌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