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前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后豈堪夸!
中國農歷每隔15天為一個節氣,大約3月5日左右是“驚蟄”,3月20日左右是“春分”,4月5日 左右是“清明”,4月20日左右是“谷雨”,5月5日是“立夏”。古老的農業生產向來以節氣來指導安排農事,茶葉的生產也是一樣,清明前就可以采茶。
我國古代的貢茶求早求珍,于是又把春茶劃分為“社前茶、火前茶、雨前茶”三種。
社前,是指春社前,古代在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祭祀土神,稱之為社日。按干支排列計算,社日一般在“立春”后41-50天之間,大約在“春分”時節(3月20日左右),比清明早半個月,這個時期采摘的茶葉數量更少,現在稱作“烏牛早”,已經普及到各地了。
火前,即明前,因為古人在寒食節有禁火三日的習俗,三日內不生火不做飯,故稱“寒食”,寒食節是清明的前一天,因此“火前茶”實際上就是“明前茶”。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達杭州龍井觀看龍井茶采制時,曾作詩《觀采茶作歌》:“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是指清明前一日采制的龍井茶品質最好。
雨前,即谷雨前,即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葉稱雨前茶。雨前茶雖不及明前茶那么細嫩,但由于這時氣溫高,芽葉生長相對較快,積累的內含物質也較豐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鮮濃而耐泡。明代許次紓《茶疏》:“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
明前茶、雨前茶從古代延續至今,是我國長江流域江南茶區按節氣對不同階段春茶的稱呼,都屬春茶佳品。因在春茶生長期間,氣溫較低,日照強度較弱,雨水充沛,有利茶樹代謝,芽葉物理性狀和化學性狀好,芽葉嫩度好,持嫩性強,葉質柔軟,富有光澤,芽葉肥壯,茸毫多,色澤綠,紫芽少,故茶葉色翠香悠,味醇形美。但也因清明前普遍氣溫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慢,能達到采摘標準的數量少,故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說。
又是一年雨霽風光,春分將至,且將爐火備好,期待與那一盞新綠的相遇吧……
美文分享:
【茗邊】——我的大學,我的人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