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圍的高溫干旱正籠罩長江流域。
處于主汛期的長江,多處水位創有記錄以來最低;洞庭湖、鄱陽湖提前“入枯”時間破紀錄;重慶66條河流斷流;下游的上海長江口現罕見夏季咸潮……
當前,全國整體維持南旱北澇態勢。耕地受旱面積1232萬畝,83萬人、16萬頭大牲畜因供水受影響。水電大省四川出現電力電量“雙缺”的嚴峻局面,達州對居民發布限電預告,成都部分寫字樓中央空調暫停開放。
占全年糧食產量75%的秋糧,距離收獲僅有一個多月。抗旱、保電、保水,是多地面臨的“硬仗”,關乎下半年糧食安全和經濟穩定大盤。
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16日對觀察者網指出,局部干旱幾乎每年都會發生,但今年出現了較大范圍且更為嚴重的干旱,主要是因為大氣環流異常引發持續高溫,加上7月以來長江流域降雨量明顯減少,導致出現“汛期反枯”現象。
許小峰表示,“旱災造成的損失會有一定的持續性,不是說下一場暴雨就好了。”他還提醒,持續高溫干旱后,要警惕旱澇急轉的情況。
許小峰指出,全球極端天氣頻發,預警和應對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現在應對災害的能力提高了不少。”但在技術、組織管理、科普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優化,要在和災害的斗爭中逐步掌握主動權。
預計高溫干旱將持續,秋季后緩解更難
來自湖北宜昌的博主“大超在農村”8月13日在社交平臺發視頻講述,持續干旱,河里的水越來越少,他的父親既想多抽一點水,又怕燒壞電動機,只能抽20分鐘、停20分鐘,已經連續兩晚站在電動機旁,“種了40年地的他,似乎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但他仍然奮不顧身地搶救這一切。”
“作為兒子,我從來沒看到父親這樣焦慮過,作為農民,我們只能希望人工降雨來得早一些。”
“大超在農村”社交平臺視頻截圖
8月18日6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紅色預警。這是中央氣象臺連續29天發布高溫預警。
國家氣候中心近日監測評估,從今年6月13日開始至今的區域性高溫事件綜合強度已達到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此次過程具有持續時間長、范圍廣、強度大、極端性強等特點。
圖源:中國氣象局微信公眾號
伴隨著高溫少雨天氣,長江多處水位創下有紀錄以來新低。
截至15日18時,長江漢口站水位為17.22米,長江武漢段水位為有水文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低。在江蘇,受長江上游來水和持續高溫少雨影響,長江南京站的水位從7月初至今下降了3米左右,這種情況在主汛期很少出現。在安徽,全省河湖庫蓄水自8月1日以來平均每日減少約1億立方米,降水較常年同期少9成。
長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較常年同期偏低4.5—6米,均為有實測記錄以來同期最低。
長江口也罕見出現夏季咸潮,8月10日至12日,浦東長江口沿線三甲港等水閘外河每日測得的氯化物濃度持續“超標”,分別達到319毫克/升、379毫克/升、1083毫克/升。
許小峰對觀察者網表示,局部干旱的情況幾乎每年都會發生,但今年出現了更大范圍且異常嚴重的干旱,這主要是因為大氣環流異常引發持續高溫,加上7月以來長江流域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4成,導致長江流域出現“汛期反枯”現象。
許小峰說,長江流域是我國旱澇情況的一個參照,“根據過去的經驗,長江流域雨多,基本上當年全國的雨量就不會少,長江流域雨少,全國的雨量就不會多。且由于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活動和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出現大范圍旱情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和自然生態影響是比較大的。”
據水利部17日消息,目前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省(市)耕地受旱面積1232萬畝,83萬人、16萬頭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響。
重慶高溫抗旱工作專題新聞發布會17日表示,重慶已有66條河流斷流,25座水庫干涸,88.1萬人受災,飲水困難人口達到26.9萬人。
作為水電大省的四川,7月以來也因持續的高溫干旱天氣,天然來水電量由同期約9億千瓦時下降至目前約4.5億千瓦時,且以日均2%的速度持續下降,電力負荷屢創新高,全省電力供應形勢“極為緊張”。
17日,四川達州繼續發布居民用電限電預告;成都部分企業開始執行居家辦公,包括成都高新區軟件園、錦江區國金中心、環球都匯廣場在內的多棟寫字樓、商場停止了中央空調運行。
不少四川網友也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當地的限電情況。
成都地鐵部分燈光暫時關閉 圖源:微博
圖源:微博
據成都日報報道,8月18日開始,來自江蘇、江西、山西、遼寧、山東,安徽,北京、湖南、河南、浙江、甘肅、青海等12個省份的發電車將陸續到達成都保障成都電力可靠供應。
許小峰預計,大范圍的高溫天氣不會在短期內結束,“秋季到來之后,對于緩解旱情就比較困難了,除非出現臺風這樣的強降雨系統,影響會大一些,否則很難再產生大范圍的降雨,秋雨的強度也不夠。”
水利部副部長劉偉平17日表示,據氣象預測,長江流域未來一周仍將維持高溫少雨,8月份降雨、來水也總體偏少,旱情可能持續發展。
另據應急管理部網站17日消息,當前,全國整體維持南旱北澇的態勢。據氣象預測,四川盆地至長江中下游一帶高溫干旱還將持續發展。而西北、華北、東北部分地區將迎來一次較強降水過程,且與上一輪降雨過程落區高度重疊,容易引發山洪等災害,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據@中國天氣消息,預計8月24日開始,隨著冷空氣滲透南下,南方酷暑熱浪將明顯緩解,長江中下游地區最高氣溫有望回落至30℃左右。
目前,湖北、江蘇、四川等地已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緩解旱情。與此同時,8月以來,水利部門已調度長江流域控制性水庫群向中下游地區補水53億立方米。自8月16日12時起,調度以三峽水庫為核心的長江上游梯級水庫群、洞庭湖湘資沅澧“四水”水庫群、鄱陽湖贛撫信饒修“五河”水庫群加大出庫流量為下游補水,計劃補水14.8億立方米。許小峰表示,三峽工程本身就有調節旱澇的作用,“以前曾有人說三峽主要的作用是發電,但我們國家建三峽,其實是把防災減災放在第一位的,一個是防澇災,另一個就是防旱災。今年長江流域出現那么大的旱情,自然應該調動三峽工程的作用。”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10月,洞庭湖、鄱陽湖地區出現嚴重旱情,三峽水庫10月至11月上旬連續加大下泄流量,有效緩解了兩湖地區旱情。2011年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秋冬春夏四季連旱,當年5月7日至6月10日,三峽水庫為中下游抗旱補水54.7億立方米,對緩解長江中下游旱情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13日,湖北調度289處大中型灌區放水灌溉,累計供水52.45億立方米,已灌溉農田3730萬畝。截至18日,重慶已通過管網延伸435公里解決4.3萬人用水、新開辟水源107處解決1.3萬人用水、送水2763車解決23.6萬人用水、分片輪流供水等其他措施解決6.6萬人用水。
水利工程對防汛抗旱至關重要。水利部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各地共完成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投資466億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已開工農村供水工程10905處,提升了2531萬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大中型灌區建設改造完成投資178億元。許小峰表示,近年來國家在水利建設方面的投入很大。但他也坦言,相對城市,農村地區在抗旱方面依然比較脆弱,“農業是靠天吃飯,目前大范圍的旱情下,一些具備現代農業設施的地區情況可能還好一些,如果是依靠天然降雨的地區,確實是比較困難的。”“以前我們做這方面的研究,統計旱情的影響時會發現,旱災對我們國家的影響比澇災更嚴重。”許小峰說,“農作物一般對旱更敏感。澇災往往會帶來局部災害,但從大范圍來看還是豐收的。但是旱災造成的損失會有一定的持續性,對農作物的損害還是很大的。河流干枯也會導致很多的生態問題,不是說下一場暴雨就好了。”許小峰提醒,持續高溫干旱后,要隨時警惕旱澇急轉的情況。“長期干旱之后,會導致土地開裂、土質疏松,一旦遭遇突發的高強度降雨,反而更容易引起災害。這就好比久病之后不能立刻下猛藥。今年夏季臺風少,那秋季會不會多?這些都要有所警惕。”
2月底,澳大利亞遭遇“500年一遇”洪水;4月至5月,高溫熱浪襲擊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部分地區平均最高氣溫創下百余年來最高記錄;7月以來,歐洲多地遭遇罕見高溫天氣且野火頻發,破紀錄的高溫導致葡萄牙和西班牙1700多人死亡,英國有記錄以來氣溫首次突破40攝氏度;8月,韓國首都圈遭遇“80年來最強”暴雨,已導致14人死亡……許小峰表示,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確實越來越頻繁,這與全球氣候變暖有密切關系。人類活動引發的溫室氣體排放,已使氣候系統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一方面是氣溫在逐步升高,另一方面則造成大氣的波動性增強,導致'忽冷忽熱’的極端情況頻發。”談及如何減緩氣候變暖,許小峰表示,最根本的問題是降低碳排放,更多使用清潔能源,“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國家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具體目標,這都是積極的措施。”而在目前極端天氣已經頻繁出現的情況下,監測預警和應對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許小峰回憶,本世紀初“非典”(SARS)事件發生后,國家下決心要搞應急預案。國務院于2006年1月8日發布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水旱災害、氣象災害等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2007年國家又出臺了突發事件應對法,各個部門、各省市也相繼出臺了應急預案。“這套建設明顯起到了作用,隨著國家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我們現在應對災害的能力提高了不少。”許小峰說。他同時指出了需要進一步優化的內容。“在技術層面上,我們國家還要加強對氣候災害的預警能力。對于一些可能出現的災害,要有基本信息的獲取渠道,例如雷達衛星的建設,觀測站的密度也需要加強。當然,預報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但也要盡可能地提高其準確性。這方面我們跟世界先進水平比還有差距。”“從管理層面看,我們的應急聯動機制要有更好的協調。”許小峰說,“誰來防范,誰來指揮,誰來行動,這方面還需要加強協調。氣候災害涉及到多個部門或者多個領域不同的人群,組織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應要進一步加強組織能力,完善標準規范,一旦出現災害預警,能夠及時、更好地相互配合,采取聯動。”“在科學上,我們也要加強研究,包括天氣、水文、水利、應急管理,還有地球各個圈層的相互作用,以及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對現在和未來會產生什么影響。”許小峰強調,科學普及也很重要。“對普通人來說,要對極端天氣有所了解,要知道它會產生什么后果?怎么采取防護措施?不能只靠別人來幫助。各管理部門也要加強學習,一旦出現高溫、暴雨或是旱澇災害,要如何去組織?不能照本宣科,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此外,許小峰還提及,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工作中,除了分析極端天氣氣候是如何產生的、如何采取應對措施之外,還包括如何適應氣候變化。“我們首先應該積極地去采取措施,但如果防范不了,也無法消除它,我們就要考慮如何適應這種新的變化。”“客觀地說,即使沒有近幾十年的氣候變化問題,暴雨、高溫、臺風、霜凍、大雪、大風這種氣象災害也是存在的,所以人類的防范能力和適應能力總是要加強的。”許小峰說,“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科技的進步,我們要在和災害的斗爭中逐步掌握主動權。”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