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哲學家John Locke曾說:優良的品格是內心真正的財富,而襯托這品格的正是良好的教養。
一場教育,最考驗家長的不僅僅是孩子未來能成為什么樣的人,更是在遇到突發事件時,他們如何自我抉擇, 又如何引導孩子。
充滿愛和清醒的教育,才能讓一個孩子在成長中學會堅強、自信,勇于直面錯誤。
如果走反了,無異于災難。
1
前兩天在某游樂園,有個年輕女孩覺得小男孩摸了自己的臀部。
她說了小男孩幾句,卻遭到男孩子媽媽和其他隨行女士的辱罵、毆打。
“你XX有被害妄想癥吧你?你長這樣,還摸你屁股?”
“你的屁股沒給人摸過?”
“你還好意思講出來?”
圍觀行人勸解打人媽媽,她卻拿著帽子指著行人說,“我就打,關你X事。”
男孩在一旁被一個女生攬在懷里,捂著臉和耳朵。
和男孩媽媽同行的人接著不停辱罵、毆打、推搡這個女生。
女生一臉愕然,沒有還手,只是一直問“你憑什么打人?”
游樂園的工作人員來了,男孩的媽媽還是大叫大嚷:
“她說我孩子摸她屁股!一個8歲的孩子懂什么啊?”
事后警方就該事件做出了回應,經過調解,打人的孩子媽媽賠了1000塊錢。
網友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不一,但能得到共識的是,無論男孩是否真的故意摸了女生的屁股,這位媽媽的教育方式,都很不妥。
她不僅沒在第一時間問清孩子發生了什么,也沒有明確女生的指責是否合理,就公然辱罵、毆打女生,甚至嘲諷女生的長相和作風。
從教育方式到三觀,都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2
做父母的,都疼愛自己的孩子。
可當疼愛變得偏激,超越情感的就是素養的缺憾。
東莞的一個男孩,在餐桌上淘氣,不停地轉動餐桌轉盤。
一開始還是輕輕地轉,服務員剛端了一壺開水上來,他突然大幅度轉動,水壺直接從桌上甩落,里面的熱水濺到了唐女士和她的女兒身上。
經醫院鑒定,唐女士所受傷害為十級傷殘。
事后男孩的父親堅稱,唐女士的燙傷和自己兒子沒有任何關系,并且說,這件事讓自己兒子也受到了驚嚇。
法院介入后,判定男孩的父母要負連帶賠償責任,這一家人才賠了錢。
家長的“護子”心理占上風時,很容易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
想著把問題的損失降到最低,卻沒分清主次,也弄錯了了方法:
用大人的方法,解決孩子的問題。
重慶4歲的小雨和外婆在家樓下的大廳玩,一個1歲多的小男孩走過來,想搶他的玩具,兩個孩子爭搶了一下。
這時候一個男人走過來,把搶玩具的小男孩帶上了樓。
他是搶玩具小男孩的爸爸。
當時旁邊有三四個小孩,玩的都是小雨的玩具。但外婆還是教育小雨說,“不要欺負小朋友,要大方一點。”
誰知過了幾分鐘,小男孩的爸爸又出現在大廳,他手里多了個晾衣架,上來就狠狠抽了小雨一下。
小雨的大腿紅腫淤青,能明顯看出衣架的痕跡,肉甚至掀開了,后被醫院判定為軟組織挫傷。
教育家高震東先生有一句名言,“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
不是每一位家長都可以作神,但愛自己孩子的同時,不傷害別的孩子其實也不難。
只是強行用成人的方式介入解決孩子的問題,總帶著蠻橫的意味。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有一個誤區: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
自己的孩子只能自己管教,別人稍有介入,就是多管閑事。
比如出現在公共場合的小孩子,因為不懂事打擾到旁邊的人無可厚非,但這時候家長的角色就很重要。
有的家長會在飛機起飛前,給每一位同行的旅客分發一份小禮物,里面裝著耳塞、糖果、小卡片,先打招呼說,自己的孩子可能會哭鬧,希望盡量不會打擾到別人;
也有家長,對孩子的壞習慣不管不顧,有人提出異議,就覺得是侵犯了自己的尊嚴。
一趟高鐵上,有三個家庭帶著各自的孩子結伴旅行,大人們聊得開始,孩子也不停吵鬧。
同一車廂的劉先生覺得他們打擾到自己,就去打招呼:希望大人和孩子都可以小點聲。
其中一位爸爸立刻很不爽,找劉先生理論,劉先生想要擋開,結果男士的妻子過來直接打了劉先生一耳光。
他的左眼球被打出了血。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說什么做什么,都是大人的反射。”
慣子如殺子。
可當家長對自己的要求都令人堪憂時,孩子的教養,又從何而來?
3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曾對兒童的認知發展能力進行研究,認為“以自我為中心”是兒童早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小孩子在采取行為時具有嚴重的自我傾向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熊孩子們”可能尖叫地沖進你的房間,摔壞你的擺件,撕爛你的閑書,奪過你的手機……
離開時還要帶走你心愛的玩偶、零食、游戲機。
這時候,最讓人絕望的,就是他們父母的相視一笑:“他還小呢。”
乍看,熊孩子之所以“熊”事出有因,年齡小、心智有待發展不無關系。
可更重要的是教育的缺位——“熊家長”們的縱容與包庇,是罪魁禍首。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心的人格發展理論,強調了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個體的教育作用。而兒童教育首先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早期的發展和教育起著基礎性作用。
“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生物科學博士魏蔻蔻寫過:
“在荷蘭的幼兒園,如果一個小朋友不服從團隊安排,不遵守公共場合的基本禮數,在被教育幾次不改后,老師絕不會容忍,而會根據規定,讓家長把孩子領回家,孩子要接受幼兒心理咨詢評估和治療。
家長也必須配合,完成孩子能正常融入社會和團體的過程。”
當父母選擇了無條件原諒孩子的錯誤,而不是教會他尊重別人和承擔責任時,其實相當于人為地給他設置了融入社會的障礙。
教養,才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寶貴的終生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