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的婚姻觀遇上21世紀的年輕人,效果不亞于地震海嘯。不催婚五好家庭,一催婚雞飛狗跳。
就連李現過年回家都會被長輩問為什么快30了還沒對象……何況你?
據百合網2020年《中國式相親之父母篇》,不想用催婚給子女壓力的佛系爸媽僅有一成。75%的男生爸媽和81%的女生爸媽都認為,最佳婚齡應該在25-30歲之間。
圖by《中國式相親之父母篇》.世紀佳緣百合網發布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爸媽,催婚語錄更是全國通用。
爸媽催婚到底在催什么?怎樣才能破解催婚?我們分析了爸媽經典催婚語錄,試圖找到這些靈魂疑問的突破口。
【道德綁架派】
“看不到你結婚生子,我這一輩子也不能踏實”
“養你到這么大,你連婚都不結”
“你不結婚,我在親戚面前都抬不起頭”
“她不應該為父母親結婚,她不應該在外面聽什么風言風語,聽多了就想著要結婚,她應該想著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地去結婚”——畢竟,不是所有爸媽都能像《剩者為王》里的老爸金士杰一樣開明。
既然孩子是爸媽畢生資源、心血與愛的承載體,就要保證自己的“投資”別被浪費。他們不僅希望催出子女的“成果”,也希望催出自己的面子、欣慰和圓滿。
但這份“控制欲”和“無邊界感”的背后,往往是爸媽沒有被正確表達的愛。
子女成年后往往與原生家庭溝通斷層,爸媽無法確認你的生活狀態是否幸福。希望你“圓滿地”結婚生娃,便成為最簡單粗暴的衡量標準。
消極抵抗不如主動出擊。當視頻通話那頭的爸媽再次舊話重提,急著掛斷之前,不如先發制人,展示你單身但充滿成就感的生活。
即使無法用“我買得起房了”“我存款到100萬了”讓爸媽噤聲,也不妨多與他們聊聊你的獎金、工作項目、展示你做的美食以及愉快的social生活。
都沒有?那就別怪“現在不努力,可是要被抓去結婚的”這句話是真的了。
【年齡逼迫派】
“什么年齡干什么事,你現在就該結婚”
“歲數這么大,再不結婚沒人要”
爸媽的30歲:升職加薪養娃。你我的30歲:單身打工人,連只貓都沒有。
如果從爸媽的經驗看,這樣的人生進程簡直是號練廢了。
“什么年齡干什么事”的催促背后,是爸媽希望你和他們一樣按部就班地走出安穩的人生軌跡。
在成長背景不同和時代的局限下,爸媽依舊認定銀行老師公務員工作最穩定、在家鄉過日子最舒適,“看別人怎么做”是建立認知的靠譜渠道……“趁年輕早結婚”的薄弱邏輯,也源于他們三十年前的認知和歷史經驗。
但時代早已變化。男女初婚年齡逐年走高,晚婚晚育成為時代新常態。
據國家統計局2017婚姻大數據,中國男性初婚平均年齡為32.2歲,女性初婚平均年齡為29.9歲。而上海男女2015年平均初婚年齡為30.3歲和28.4歲,比十年前年分別提高了5.0歲和5.4歲。
受教育時間的延長,客觀上延緩了初婚時間。高學歷的年輕人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卻難以在短期內積累起財富,而這——恰恰是結婚的經濟基礎。
談錢的婚姻庸俗,沒錢的婚姻更庸俗。我現在不想談什么狗屁愛情故事,只想搞錢!
【家庭優先派】
“成家立業,先成家后立業”
“女人事業再好,沒有家庭也不會幸?!?/strong>
25歲研究生畢業,卻發現月薪只租得起五環外8平米的小次臥。
房子很窘迫,生活同樣。在對自己的生活質量滿意之前,大多數人并不希望進入一段身心都無法負擔的婚姻。
想高質量地脫單,先要有尊嚴地脫貧。這屆年輕人選擇在職場上全力以赴。
圖by《2020應屆生春招求職趨勢報告》
同樣是努力的單身打工人,“工作不用很拼,結婚才是正事”的規訓對象幾乎都是女性。
《第二性》揭示過其根源:“結婚是女性融入群體的唯一辦法。如果她們未婚,在社會上就是廢物。因此,母親們總是頑強地尋求把她們嫁出去?!?/p>
但幾乎沒人要男性把結婚看做人生C位。傳統觀念中,男性作為生產者不僅為家庭提供經濟來源,也面向社會利益工作,并從中感受自身價值的拓展。
婚姻對他們從來不是保障。帶給成年人帶來尊嚴的基石,是經濟上獲得成功。
圖by《圓桌派》
不指望靠結婚換取經濟資源的女性,也正在用行動實現“單身自由”。
她們保持進步,磨礪心態,同時期待更好的愛情。
【愛情無用派】
“結婚不一定要多喜歡,條件合適才好過日子”
“結婚跟戀愛不一樣,不能太理想化”
“別等了,選誰結都差不多”
當你說期待愛情,爸媽卻一臉“這孩子沒長大”的神色。
在他們“湊合過唄還能離咋的”的年代里,愛情和生活相關度并不敏感。
傳統觀念中的婚姻是一種經濟劃算行為。正如費孝通所觀察:“我所知道的鄉下夫婦大多是用不著多說話的,實在沒什么話可說的。夫妻之間合作順利,各人好好按應做的事各做各的?!?/p>
而好的現代婚姻,本質是“在親密關系中獲得情感滿足”。
年輕人的堅持,得到復旦大學梁永安教授的贊揚:“他們表面不結婚,實際上是在堅持愛情?!?/strong>
沒有父母祝福的婚姻或許不幸福,但沒有愛情的婚姻更不幸福。沒有細節、情緒和生命力,穿衣吃飯生娃都像程序。
如今已經不是“在年輕時結婚,用死亡終止婚姻”的時代了。
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局數據,我國離婚率自2004年至今已經連續15年上升。據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數據,77.51%的夫妻因感情不和提出離婚。
媽,我知道你們怕我一個人過不好,但跟錯誤的人在一起會更慘——
“如果你在30歲因結婚而結婚,往后每天它都會找你要一場愛情。”
【單身孤獨派】
“你不結婚,病了都沒人照顧你”
“一個人過日子難,還得結婚”
在人類20萬年的集體生活經驗里,原始人靠群居獲得生存優勢。
這意味著安全穩定、有吃有喝、有繁衍機會,單獨離群的原始人容易死掉。爸媽同樣擔心單身的你,某天會被發現爛死在出租屋里。
但是媽!咱們現在是現代科技社會了??!
所有人都從服務行業和數字科技的飛速發展中獲益,用外賣、快遞、滴滴等保證吃飽穿暖。
關于生病傷痛甚至“獨居死”的恐懼,年輕人選擇直面問題。
不同于爸媽“找個人互相照顧”的觀念,他們積極防御風險。
《阿里健康90后惜命指南》指出,90后在重疾險、意外險方面的購買意愿比80后提升了74%;《中國家庭財富指數報告》顯示2020年超一半的新基民是90后。
保險、理財、存款、副業、養生……在結婚之前,先學著做一個對自我負責、成熟理智的人。
社會學家齊美爾認為,這種享受獨立空間、在城市擴大個人視野、享受新鮮事物的人,是一種全新的“都市型”個體。
城市GDP總量與獨居人群數量.圖by貝殼找房
他們讓大規模獨居成為了時代新現象。
據民政部2018年數據,中國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有7700萬人獨居。城市越發達,獨居人群數量越多。
新趨勢下,“單身”與“婚姻”應同樣成為被廣泛認可的生活選擇,社會應像保障婚姻一樣為獨居者提供相應的社會支持。
“一個人太孤獨,還是得結婚”
“你不結婚,整個人生都不完整”
哪怕獲得了社會支持,你還是會被爸媽認定“孤苦伶仃”。
結婚,則是他們眼中你能擺脫孤獨、被社會認可和接納的唯一渠道。
但年輕人早已明白:結婚生子或許可以創造出表面的“完整家庭”,卻無法掩蓋內在的“不完整”和心靈的“深層破碎”。
作為心智更成熟的一代,他們對“孤獨是人生常態”這樣的真理坦然接受,不會為填補寂寞貿然將自己卷入一段婚姻關系。
據友緣網《2020“后浪”婚戀觀報告》,超八成受訪00后拒絕因結婚而結婚,目前不婚是沒遇到合適的人。
圖by《2020“后浪”婚戀觀報告》.友緣在線
——爸媽,你們看吧。雖然我單身,但并不意味著“我反對結婚”,我只是不滿足于“到歲數了就找個人過日子”。
年輕人這種對婚姻的審慎思考,恰恰是父輩忽視的認知。
“每一代人都有貢獻,也有局限?!闭缌河腊菜f,用貢獻和貢獻相遇,而不要用局限和局限碰撞。
如果這些道理爸媽依然聽不進去,那么建議你使出絕招——
爸媽,我知道你們想讓我早點結婚,但也得有人看得上我??!
參考資料:
“后浪”婚戀報告520發布,有緣網揭秘當代年輕人婚戀觀.中國日報網.2020.05
中國式相親之父母篇.百合網.2020.11
為什么中國家長喜歡逼婚? | 價值觀. 南都觀察室. 2020.02
復旦大學梁永安教授:為什么我說90后和00后是歷史上最不適合結婚的一代?.B站視頻
書籍:費孝通《鄉土社會》. 波伏娃《第二性》.《女性的權利》
作者:郭藝
頭圖設計:李潤
值班編輯:屈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