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因迷信“顏筋柳骨”的說法,選貼受柳公權瘦勁一路的影響太深,寫了幾十年“筷子體”,近來略有感悟記錄點滴。
書法既然有法就有規律可尋,得法可舉一反三法為我用,不得法寫得再象也不能出帖就是抄書匠。
書法理論萬千不外乎在說兩件事,一是“用筆”二是“結體”,趙孟頫總結的很到位:“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不同?!贝硕哓灤┱麄€書法史,因此學習書法應從此二處用功為要。
一、用筆是指用什么筆法來寫字,筆法離不開以下幾個要點:
1、 對于“筆鋒”的把握,筆鋒即筆尖,字的形態萬千皆出于此,
筆鋒的變化分為露鋒與藏鋒,露鋒即能看到筆鋒入紙的痕跡,所謂鋒芒畢露;藏鋒是指將筆鋒隱藏起來入紙,結果是方筆。
藏鋒與露鋒在不同書體里體現的多少也不盡相同,篆書、楷書是以藏鋒為主,隸書藏露鋒各半,行書、草書主要以露鋒為主。
藏鋒露鋒也會因不同的書法家性情有別,米芾喜歡露鋒,他說自己的書法是八面出鋒,而蘇東坡的字入紙往往喜歡藏鋒;有人甚至提出寫字貴在藏鋒,藏露是根據不同書寫習慣而言的,并無好壞之分。
字都是由點劃組成的,寫好點劃是寫好字的前提,筆畫的兩端是筆鋒的體現,寫不同的書體要選擇不同的筆鋒方法;換言之,寫好不同的書體應練習不同的“筆鋒”寫法。
2、 對于“轉折”的理解,轉折是指“轉+折”兩部分,如果把轉折當做
一個動作就會寫出乾隆那樣的“面條體”。即使是快速書寫的草書也
是轉和折涇渭分明的,此處并非一筆而過,是通過“斷筆”到“換
鋒”兩筆來處理,古人講“筆筆能斷”,蓋指此處之玄妙。
3、 對于“慢”的理解,寫字的行筆速度決定了線條的效果,忌
直來直去,要有一種被力控制的感覺,黃庭堅通過劃船搖擼悟出這種感覺,并把他運用到用筆中,寫出的線條有頓折感,就是這種力的結果,如此運筆寫自然會“慢”下來。
4、 對于“形”的理解,寫字要有藝術性才能稱之為書法,如果一味工整刻板就索然無味,對于形的突破也是作者個性、藝術性體現,張旭通過觀察孫大娘舞劍悟出字的結構可以夸張變形隨心所欲同時又能被控制在法度之內,要做到這一點重點是要對“平衡”的控制。
二、“結體”因時不同,在同一時期也因人不同。
中國有五千年的書法歷史,從甲骨文開始就已經具備書法藝術性,西周開始有大篆,秦開始有小篆,漢開始有隸書,魏晉開始有楷書、草書,唐宋以來書法以行書為主。
通過對整體書法史的分析,學習書法最好的切入點或許應該是從隸書開始比較合適,因為就“筆鋒”而言隸書可以上追大小篆書,下可承楷書行書,而我們普遍是從唐楷入手學習書法的人往往會陷入死板生硬的用筆方法,筆鋒上無法適應更多書體的跨越與融合,轉換書體會有一定的難度。
書法的“體”是歷史積累的結果,是漫漫演變而來的,古人寫字是建立在對文字記錄表達的基礎上的,今天我們已經不再用毛筆工作,寫字的意義從實用性過渡到藝術欣賞為主,不必需要再創造一種新的字體,而是重點在于對前人書法藝術性的繼承。
總結而言,學習書法須知點劃形成的原理,須知筆劃間起承轉合的關系,須知運筆行筆的速度,須知字體姿態萬千的由來,還須知未來書法的發展走向,如此以來大抵能入門徑了。
吳秀生
2018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