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地下室與基礎設計應注意的問題(更新)
1. 地基承載力特征值與地質報告矛盾。
2. 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底板混凝土墊層應按《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GB50108—2001)要求不應小于C15,厚度不應小于100 mm,在軟弱土層中的厚度不應小于150mm。防水混凝土結構厚度不應小于250mm。
3. 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迎水面鋼筋保護層厚度《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GB50108—2001)要求不應小于50mm。并應進行裂縫寬度的計算,裂縫寬度不得大于0.2mm,并不得貫通。設計中許多設計人將地下室防水結構構件的計算彎距調幅、有的下端按鉸接、有的未考慮荷載分項系數(shù)、多層時未按多跨連續(xù)計算等,也不進行裂縫計算,導致違背強條。
4. 地下室外墻與底板連接構造不合理;外墻鋼筋的搭接不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根據(jù)縱向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修正搭接長度的要求。
5. 地下室外墻設計中應考慮樓梯間,車道等支承條件不同的外墻計算與設計,不能與一般外墻相同。當頂板不在同一標高時,應注意外墻上部支座水平力的傳遞問題。
6. 地下水位較高時,應特別注意只有地下室部分和地面上樓層不多時的抗浮計算,采用樁基時應計算樁的抗拔承載力。
7. 高層地下室采用獨立柱基或條基加抗水底板時,應在抗水板下設褥墊,以保證實際受力與設計計算模型相同。
8. 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乙級的建筑物應按《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07—2002)3.0.2條進行地基變形設計。
9. 對一下建筑物的樁基應進行沉降驗算:(強條)
1) 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的建筑物樁基。
2) 體形復雜、荷載不均勻或樁端以下存在軟弱土層的設計等級為乙級的建筑物樁基。
3) 摩擦型樁基。
樁基礎的沉降不得超過建筑物的沉降允許值,并應符合《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07—2002)表5.3.4的規(guī)定。
10. 對建筑在施工期間及使用期間的變形觀測要求,設計人普遍不夠重視。變形觀測工程范圍根據(jù)《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07—2002)第10.2.9 條(強條),下列建筑物應在施工期間及使用期間進行變形觀測。
a. 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的建筑物;
b. 復合地基或軟弱地基上的設計等級為乙級的建筑物;
c. 加層、擴建建筑物;
d. 受鄰近深基坑開挖施工影響或受場地地下水等環(huán)境因素變化影響的建筑物;
e. 需要積累建筑經驗或進行設計反分析的工程。
觀測的方法和要求,要符合國家行業(yè)標準《建筑變形測量規(guī)程》 (JGJ/T 8—97)的規(guī)定。
11. 沉降縫基礎與偏心基礎:
砌體結構的沉降縫基礎作成下圖形式:根據(jù)力的平衡原理,大部分基礎存在零壓力區(qū),所設計基礎不能提供設計所需的地基承載力。許多柱邊與基礎對齊的偏心柱基也同樣存在問題。零應力區(qū)不能滿足《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2001第4.2.4條的要求。
12. 防潮層以下墻體采用水泥砂漿時應注意驗算其強度。(因為水泥砂漿對強度的折減)。
13. 個別工程的柱基高度不滿足柱縱向鋼筋的錨固長度要求。柱基的抗沖切、抗剪不夠。
14. 墻下條形基礎相交處,不應重復計入基礎面積。
15. 砌體結構的地下室問題。(240)
16. 地基承載力應為特征值。= 標準值除以安全系數(shù)
地基基礎設計時,所采用的荷載效應最不利組合與相應的抗力限值應按下列規(guī)定:(《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2002 第3.0.4條)
A.按地基承載力確定基礎底面積及埋深或按單樁承載力確定樁數(shù)時,傳至基礎或承臺底面上的荷載效應應按正常使用極限其對應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相應的抗力應采用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或單樁承載力特征值。
B.計算地基變形時,傳至基礎底面上的荷載效應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準永久組合,不應計入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相應的限值應為地基變形允許值。
C.計算擋土墻土壓力、基礎或斜坡穩(wěn)定及滑坡推力時,荷載效應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但其分項系數(shù)均為1.0。
D.在確定基礎或樁臺高度、支擋結構截面、計算基礎或支擋結構內力、確定配筋和驗算材料強度時,上部結構傳來的荷載效應和相應的基地反力,應按承載力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采用相應的分項系數(shù)。
17. 地下一層墻體能否作為筏板的支座問題。這個問題在磚混及混凝土結構中都存在。
18. 地下室墻的門(窗)洞口應按計算設置基礎梁。
19. 基礎零應力區(qū)的面積問題:高寬比大于4的高層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礎底面不宜出現(xiàn)拉應力;其他建筑,基礎底面與地基土之間零應力區(qū)面積不應超過基礎底面面積的15%。在設計輕鋼結構時,應特別注意。
20. 地下室頂板作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上部的嵌固部位時,不能采用無梁樓蓋的結構形式。
21. 位于地下室的框支層,是否計入規(guī)范的框支層數(shù)的問題:
若地下室頂板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部位,則位于地下室的框支層,不計入規(guī)范允許的框支層數(shù)之內。
22. 確定建筑的抗震等級時,如果地下室頂板不作為上部建筑物的嵌固點,建筑物的高度該如何確定?是從室外地面算起還是從基礎算起?
確定建筑的抗震等級時,建筑物的高度是從室外地面算起。
23. 場地采用樁基(包括攪拌樁)不能改變場地的類別。
24. 地下室底板鋼筋及基礎梁鋼筋的搭接問題。
25. 地下室外墻受彎及受剪計算時,土壓力引起的效應應為永久荷載效應,當考慮由可變荷載效應控制的組合時,土壓力的荷載分項系數(shù)取1.2;當考慮由永久荷載效應控制的組合時,其荷載分項系數(shù)取1.35。地下室外墻的土壓力應為靜止土壓力。對于地面活荷載,同樣應乘側壓力系數(shù)。許多設計在設計中計算不對。
26. 地下室底板的強度計算時(水位較高,總豎向荷載往上)(樁基時不同),板、覆土的自重的荷載分項系數(shù)取1.2,這是不對的,根據(jù)《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01第3.2.5條荷載分項系數(shù)應取為1.0??蛊∮嬎銜r,板、覆土的自重的荷載分項系數(shù)應取為0.9
砌體結構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1. 砌體結構應注明施工質量控制等級。
2. 多層砌體結構,在抗震設防地區(qū),樓板面有高差時,其高差不應超過一個梁高(當錯層樓蓋高差不大于1/4層高且不大于700mm),超過時,應將錯層當兩個樓層計入房屋的總層數(shù)中。當錯層樓蓋高差不大于1/4層高且不大于700mm,錯層交界的墻體,除兩側樓蓋處圈梁照常設置外,還應沿墻長每隔不大于2m增設一根墻中構造柱。
3. 在抗震設防區(qū),多層砌體房屋墻上不應設轉角窗。(對于剪力墻結構,B級高度的高層建筑不應在角部剪力墻上開設轉角窗。抗震設計時,8度及8度以上設防區(qū)的高層建筑不宜在角部剪力墻上開設轉角窗;必須設置時,應進行專門研究,并采取措施。見《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結構》P220)
4. 底框(底部框架-抗震墻房屋)設計中要特別注意:a.上部的砌體抗震墻與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墻應對齊或基本對齊;b. 底框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墻的抗震等級,6、7度可分別按三、二級采用。
5. 托墻梁側向腰筋不滿足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 7.5.4(3)條。即:沿梁高應設腰筋,數(shù)量不應少于2Ф14,間距不應大于200mm。
6. 對小墻垛的強度和梁端支承處砌體的局壓的計算重視不夠。
7. 陽臺挑梁有時與墻中的煙道矛盾。
8. 頂層挑梁有時為兩層板荷載,不能選用標準層的挑梁。
9. 挑梁外露部分與墻內部分標高不同時應注意梁在折角處的寬度及鋼筋的錨固。
10. 構造柱設計不符合《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要求,較大洞口(內縱墻、橫墻>=2m,外縱墻>=2.4m)兩側應設構造柱,特別要注意:(《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011—2001第7.3.2.5條)房屋高度和層數(shù)接近限值時,縱、橫墻內構造柱尚應符合下列要求:a.橫墻內的構造柱間距不宜大于層高的二倍;下部1/3樓層的構造柱間距適當減小。B.當外縱墻開間大于3.9m時,應另設加強措施。內縱墻的構造柱間距不宜大于4.2m。(規(guī)范地7.3.2.5的“接近”是指達到《抗規(guī)》第7.1.2條表中限制的層數(shù)或差一層。)
11. 砌體房屋伸縮縫的間距超過《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2001)的規(guī)定要求(特別還應注意蒸壓灰砂磚、蒸壓粉煤灰磚和混凝土砌塊房屋應按表中數(shù)值乘以0.8的系數(shù)),且未采取有效措施?!镀鲶w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6.3.1-6.3.9條有許多防止或減輕墻體開裂的措施。
12. 多層砌體住宅應設置不少于三道承重縱墻,每道縱墻還應沿各自軸線對齊、貫通。同一軸線上的窗間墻宜等寬,且房屋的局部尺寸宜滿足《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2001)第7.1.6條的要求。
13. 在凍脹地區(qū),地面以下或防潮層以下的砌體,不宜采用多孔磚,如采用時,其孔洞應用水泥砂漿灌實。當采用混凝土砌塊砌體時,其孔洞應采用強度等級不低于Cb20的混凝土灌實。(《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6.2.2條強條)。
14. 砌體結構挑梁埋入砌體的長度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2001,既挑梁埋入砌體長度L1與挑出長度L之比宜大于1.2,當挑梁上無砌體時,L1/L之比宜大于2。
15. 圈梁兼過梁時,過梁部分的鋼筋應按計算用量另行增配。(《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2001第7.1.5.4條。)
16. 采用已禁用的實心粘土磚。
17. 樓板計算時,磚混結構房間外墻(包括樓梯間墻)按固接計算不對,此處樓板邊支座應按鉸接計算。
18. 砌體結構的大梁,應根據(jù)《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2001第6.2.5條設計。既:
當梁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數(shù)值時,其支承處宜加設壁柱,或采用其他加強措施。
對240mm厚的磚墻為6m,對180mm厚的磚墻為4.8m;
對砌塊、料石墻為4.8m。
19. 外凸窗臺板抗傾覆不夠問題:
20. 突出屋面的屋頂房間何時可按突出屋面的屋頂計算而不算做一層。
一般認為當出屋面的屋頂房間面積小于樓層總面積的30%時,該部分可按突出屋面的屋頂間計算而不算做一層。
21. 多層砌體房屋不應采用砌體墻與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墻混合承重,如采用這種做法,屬于超規(guī)。
22. 若多層砌體房屋的層數(shù)低于《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2001表7.3.1的最低層數(shù),如6度區(qū)層數(shù)為三層及以下的房屋,對于構造柱的設置規(guī)范不做要求。此時是否設置構造柱可由設計人員根據(jù)實際情況掌握。
23. 坡地上多層砌體房屋的層數(shù)和總高度計算有何要求?
高度、層數(shù)也應從低處算起,
混凝土結構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1. 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選擇錯誤。
2. 未明確底部加強區(qū)的層數(shù)或標高。
3. 底部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取錯。根據(jù)《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第10.2.4條:底部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其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去框支層加上框支層以上兩層的高度及墻肢總高度的1/8二者的較大值。
4. 底部加強區(qū),設置的約束邊緣構件不符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第7.2.16條。(包括箍筋及Lc的長度)
5. 板頂負筋為Ф6@200,不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第10.1.7條。即:對于支承結構整體澆筑或嵌固在承重砌體墻體內的現(xiàn)澆混凝土板,應沿支撐周邊配置上部構造鋼筋,其直徑不宜小于8mm,間距不宜大于200mm,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6. 大跨度的梁、板沒又進行裂縫的計算。
7. 計算時,框-剪結構、框架-核心筒結構、框支剪力墻結構中框架柱的地震剪力應分別按《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第8.1.4、9.2.3、10.2.7條進行調整。
8. 墻體拉接筋的問題:拉接筋的間距不是分布筋的倍數(shù)。(包括抗震墻的約束邊緣構件的λ/2區(qū))。
9. ‘平法’繪圖中,主梁在次梁作用處兩邊設的附加箍筋不在平面圖中繪出,而在總說明中說明,施工單位根據(jù)什么確定主梁、次梁?施工時很容易設錯或漏設。還有個別工程在主、次梁(或井字梁)交接處,兩梁均設吊筋,設計人本身不能判斷誰的集中力傳給誰。
10. 以集中荷載為主時,框架梁設加密區(qū)、非加密區(qū),往往導致非加密區(qū)箍筋不足。
11. 框架梁梁跨相差較大(大、小跨)時,應根據(jù)彎距包絡圖設計,有時小跨的負鋼筋要通長設,這一點有的設計人重視不夠。
12. 很多工程的樓梯繪圖深度不能滿足設計的要求。有的缺平面圖,有的缺剖面圖。個別樓梯凈高不能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
13. 鋼筋的搭接長度不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根據(jù)縱向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修正搭接長度的要求。
14. 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不滿足《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第9.5.1強條的要求。
15. 框架梁均未設箍筋加密區(qū),不符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第6。3。2。5條。
16. 框支梁未設箍筋加密區(qū),箍筋設置不符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第10。2。8。3條。
17. 鋼筋的錨固長度未區(qū)分鋼筋的種類,不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0-2002第9.3.1條。
18. 寬大于300mm(小于350mm)的框架梁在加密區(qū)往往不能滿足箍筋肢距的要求。
箍筋肢距的要求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第11.3.8條;《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2001)第6.3.5條;《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第6.3.4.3條。即:
箍筋加密區(qū)的箍筋肢距:一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二、三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當抗震等級為一~三級時,不滿足抗震規(guī)范箍筋肢距的要求,可再加一根拉筋,變成3肢箍。
19. 抗震等級為特一、一、二級的框架結構,其縱向受力鋼筋采用普通鋼筋時,鋼筋的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小于1.25,且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強度標準值的比值不應大于1.3,并應在設計文件中注明。
20. 高層建筑結構不應采用全部為短肢剪力墻的剪力墻結構。抗震設計時,筒體和一般剪力墻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傾覆力矩不宜小于結構總底部地震傾覆力矩的50%。
21. 個別結構構件的抗震等級的提高設計人重視不夠,主要有:
A.抗震設計時,短肢剪力墻的抗震等級應比《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表4.8.2規(guī)定的剪力墻的抗震等級提高一級。
B.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當轉換層的位置設置在3層及3層以上時,其框支柱、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抗震等級應按《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表 4.8.2和表4.8.3的規(guī)定提高一級。
C. 抗震設計時,帶加強層高層建筑結構的加強層及其相鄰層的框架柱和核心筒剪力墻的抗震等級應提高一級。
D.錯層高層建筑,錯層處的框架柱和剪力墻的抗震等級應提高一級。
E.聯(lián)體高層建筑抗震設計時,連接體與連接體相鄰的結構構件的抗震等級應提高一級。
以上提高原抗震等級為特一級則不再提高。
22. 基礎梁采用平法標注時,沒有基礎梁的構造要求。
23. 井字梁布置過密,現(xiàn)澆板由于穿管、防火等原因無法減小板厚,造成板大部分配筋為構造配筋,不滿足經濟合理的要求。(例:2.6m雙向井字梁,板厚為120mm)。
24. 個別工程的構件承載力不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
25. 現(xiàn)澆板配筋的伸入板內長度不夠。
26. 樓層的最大位移于平均位移的比值超過《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第4.3.5條的規(guī)定。
27. 框支剪力墻結構,轉換層上、下結構側向剛度不符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附錄E的要求。
28. B級高度的高層建筑結構及復雜高層建筑結構應按《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第5。1。13條及第10。2。10條進行計算。即:
1) 應采用至少兩個不同力學模型的三維空間分析軟件進行整體內里位移計算;
2) 抗震計算時,宜考慮平扭藕聯(lián)計算結構的扭轉效應,振型數(shù)不應小于15,對多塔樓結構的振型數(shù)不應小于塔樓數(shù)的9倍,且計算振型數(shù)應使振型參與質量不小于總質量的90%;
3) 應采用彈性時程分析法進行補充計算;
4) 宜采用彈塑性靜力或動力分析方法驗算薄弱層彈塑性變形。
5) (10.2。10)轉換層上部的豎向抗側力構件(墻、柱)宜直接落在轉換層的主結構上。當結構豎向布置復雜,框支主梁承托剪力墻并承托轉換次梁及其上剪力墻時,應進行應力分析,按應力校核配筋,并加強配筋構造措施。B級高度框支剪力墻高層建筑的結構轉換層,不宜采用框支主、次梁方案。
29. 框支梁壓減力墻時的錨固不滿足《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第10.2.9.5條。(此處的局壓要計算)。
30. 連梁的寬度與墻厚不同,連梁的箍筋異常。(Ф40@150、Ф28@50等)
31. 現(xiàn)澆挑檐、雨罩等外露結構應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第9.1.1條附注設置伸縮縫,即伸縮縫間距不宜大于12m。
32. 頂層樓板應按《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第4.5.5條進行設計。即:頂層樓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雙層雙向配筋。
33. 內折角梁,縱筋宜在受壓區(qū)錨固,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第10.2.14條。
34. 采用過期作廢圖集
結構設計說明中應注意及存在的一些問題
結構設計說明中應注意及存在的一些問題
建筑抗震設防分類不清,個別設計不能正確地對建筑物進行抗震設防分類。
嚴格按《建筑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 50223-95)的規(guī)定執(zhí)行。設計人應領會標準的內涵,分析建筑的性質、規(guī)模、特點、對社會的影響等因素,合理進行分類。特別應注意a.廣播、電視和郵電通信建筑;b.城市抗震防災建筑(醫(yī)院、消防車庫、采供血機構的建筑等):c.博物館、大型體育館(6000座位)、大型影劇院(1200座位),大型商場(年營業(yè)額1.5億以上,固定資產0.5億以上,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三個條件均滿足])等民用建筑。(大底盤建筑,當其下部屬于大型零售商場的乙類建筑范圍時,一般可將其及與之相鄰的2層定為加強部位,按乙類進行抗震設計,其余各層可按丙類進行抗震設計。
確定抗震等級時忽視主體與裙房之間有無設縫,籠統(tǒng)按高層部分來定抗震等級。當高層部分與裙房之間不設縫時,應按高層部分來定抗震等級;當兩者之間設有縫時,高層和裙房應按各自的情況確定抗震等級。
地下室的抗震等級:應按《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2001)6.1.3條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4.8.5條,既:當?shù)叵率翼敯遄鳛樯喜拷Y構的嵌固部位時(應滿足《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6.1.14條),地下一層的抗震等級應與上部結構相同,地下一層以下的抗震等級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三級或更低等級。地下室中無上部結構的部分,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三級或更低等級。
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定錯。主要是:框支剪力墻不區(qū)分底部加強區(qū)與非加強區(qū)的抗震等級。對短肢剪力墻、復雜高層建筑結構(帶轉換層的結構、帶加強層的結構、錯層結構、連體結構)的抗震等級提高重視不夠。(在下面還要具體說明)。
基礎的安全等級與建筑物的安全等級不同,應按各自的規(guī)范來確定安全等級。
結構設計使用年限與建筑施工圖矛盾。根據(jù)《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要注明工程合理使用年限,一般工程結構標注設計使用年限(定義:設計規(guī)定的結構或結構構件不需進行大修即可按其預定目的使用的時期)為50年(應根據(jù)《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tǒng)一標準》GB50068—2001第1.0.5條 [強條],見下表),而建筑施工圖定為100年(例如:一般高層,其根據(jù)《民用建筑設計通則》第1.0.4條,為建筑耐久年限),兩者矛盾。若結構使用年限定為100年,則結構要符合另外的要求或采取專門的有效措施。
設計使用年限分類
類別 設計使用年限(年) 示例
1 5 臨時性結構
2 25 易于替換的結構構件
3 50 普通房屋和構筑物
4 100 紀念性建筑和特別重要的建筑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