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這一班人!
——杭師大573班六十年掠影
瞧這一班人!瞧誰啊?當然是瞧杭師大的573班啦。不過當年不叫杭師大,只是一所培養小學教師的中專——杭州師范學校。這個573有什么與眾不同?沒有。正因為她很一般,才能顯示出事物的一般規律,才能看懂上世紀五十年代師范生是怎么成長起來的,才會有普遍意義。
1954年秋天,一批來自浙江省二十多所初中的52位少年步入了坐落在南山路上的杭州師范學校。他們從秋一丙班到203班,第三學年搬到了文二路上的杭師新校舍,更名為573班。因為他們將在1957年完成師范學業,走向社會,走向生活,走向神圣的小學教師崗位。光陰荏苒,轉眼間六十年過去了,這些青蔥少男少女,早已變成老翁老嫗,他們把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和精力充沛的壯年時代統統奉獻給了革命工作,他們干得好嗎?這些年生活得怎么樣?他們對人生有何感悟?讓我慢慢地告訴你:
俯首甘為孺子牛
1957年初夏,573班同學都通過了畢業考試,由國家統一分配到杭州以及周邊城鎮的小學任教。當時的小學師資相當緊缺,一些教師是簡師畢業的,甚至有的只有初中學歷,因此中師畢業生無疑是大受學校歡迎的。573班的同學們很快就得到了認可,受到了重用:有的當上大隊輔導員,有的擔任高年級主課……不幾年他們就成了教學骨干,甚至走上了小學領導崗位。據不完全統計,573班同學擔任小學黨支部書記、正副校長的就有十一人之多,其中有省、市級老先進人物李香光大姐,有全國模范教師唐敏芳,573兩對伉儷羅士林、汪秀英和朱松齡、錢立寧夫婦,都進了所在學校的領導班子,并且獲得過市級獎勵。
還有些同學在教育教學的研究上成了領軍人物,如徐景忠是下城區資深語文教研員,王炎坤是江干區自然學科的帶頭人。有些同學雖然沒有教研員的頭銜,但他們在基層做著扎扎實實的輔導工作,培養了大批有天賦的學生,在各項比賽中取得優良成績。如鄭鏞同學指導的學生奪得了全國華數比賽三等獎就是一例。
“俯首甘為孺子牛”,573同學踐行了自己的承諾,當上了孩子王,當好了孩子王,他們是小學教育的耕耘者,名副其實的孺子牛。
人生何處不青山
573班同學中不僅有小學教育主力軍,還有十余位同學擔負起到中學任教的重擔。他們分別擔任了語文、數學、化學、物理、歷史、英語等課程。1957年畢業時,正好取消了中師生保送高師深造的做法,但幾年后,卻實施了從在職的小學教師中選拔保送高師就讀的政策。573班有六位學友得到深造的機會,而后他們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學教師。而另一些同學是通過函授或自學等方式取得大專學歷,而后獲得了中學教師資質的。如陳建寅就是其中的一位,并且成為杭州市中學語文教研組成員,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
塘棲中學的唐汝郁,連續幾屆擔綱高中畢業班語文重任。章素蓮同學是師專學歷,畢業后留校工作,曾因師資缺乏,勉力任教過本校的高等數學。蘇柏年同學通過努力評上了中學高級教師職稱,被提拔為臨平一中校長 。
蘇校長快樂的晚年
沈國鴻是市教師進修學院的黨支部書記,后并入杭師大的初等教育學院,擔任政教主任工作,成為我班唯一回到母校任教的同學。
573班還出了兩位值得一提的人才。一位是省射擊隊第一代教練員吳炎,他帶出過不少優秀運動員。退休后,他受著名的正泰集團的南氏兄弟之請,到民企搞黨建工作,從支部書記做到黨委書記,開創了黨建新模式。
另一位是顧西林先生的得意弟子俞立軍,他是二胡高手。畢業后從事文化工作,在文化館、劇團都有所建樹。晚年熱衷于古建筑修復,也為文化作出新貢獻。因為體制原因,有關部門往往會從教師中培養選拔干部。573班也有四位同學成了公務員,兩位正處級,兩位副局級。吳笑春是班里年紀最小的女生,被提拔為下城區首位女檢察長,一直工作到退休。還有一些同學被抽調到工廠、企業等經濟實體擔任領導,如湯貴興、韓祖葵等。不少學友退休后繼續發揮余熱,作出了成績。湯能寬(現名孔立新)即是其一,獲得多項榮譽。有位英模說過;“咱是革命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573班同學真正實現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證明了“人生何處不青山”的真理。
莫愁前路無知己
573班同學畢業后分散到各地工作生活,至今已有六十多個年頭了,但這個集體始終存在著,活躍著。無論是暴風驟雨的歲月,還是熱火朝天的時代,甚至于夕陽無限的晚年,常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聽到他們的笑語歡聲。這六十年來他們搞過二十多次聚會和活動,編印了特有的班志和班刊,從《三年》到《四十年》再到《五十年》,現在正著手編寫《六十年》;他們的油印小報《朋友》出了一期又一期……是什么讓這個集體維系了整整一個甲子?是什么神秘物質凝結著五十二顆不老的心?是“愛”,是純潔的“學友之愛”。573班同學不會忘記,當男同學為糧食定量發愁之時,曾經有女同學默默地把飯票放進他們的書桌。這種“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優良傳統在六十年里同樣得到了傳承。英年早逝的鄒渭盛,扔下一雙尚在上學的兒女,573學友伸出了援助之手;患有絕癥的錢同風同學病床前,是573同學送來了營養品和慰問金;另一位同學的孩子遭遇了困難,兩位最先得知消息的女同學立即湊了5位數的錢款匯上;一位農村同學的孩子戶口一直掛在城里老同學的家里,一掛就是十多年;羅士林、汪秀英的家成了外地學友經常投宿的“招待所”,他們無私的接待讓同學們沒齒難忘;還有,班里唯一的華僑葉顯國同學,因國內沒有親人,他處處受到大家的關心照顧……
左起:施信法 俞立軍 馮素娟 鄒渭盛
當573同學在前行道路上遇到困難時,總會有學友與你同行;當573同學獲得成功取得成績時,也會有同窗與你分享快樂。“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二個詞語中的一個,正是母校培養我們具有了“友愛”和“善良”的優良品質,才讓這個集體有了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啊!
573班五十二位同學中有十八位已經完成了人生使命,他們先后告別了今生今世,乘鶴西去,愿他們一路走好。然而,一位失聯多年的馮素娟同學,卻久久讓同學們放心不下。她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從杭州市下城區某小學調到上海去的,這一去就再也聯系不上了。有幾批同學都為此作過努力,不僅投寄了高價的掛號信到上海,還通過親友到她老家無錫的公安部門調查……如今,我們只能遺憾地呼喊:“素娟同學,你在哪里?我們想你!”“573班五十二位同學,一個也不能少啊!
”抗美援朝老兵邢漱冰大姐,是一位隨軍家屬。畢業后輾轉各地任教,38年后才回到杭州與同學們重逢。
一次活動中她深情地說:“我陶醉在久別重逢的驚喜中,我品嘗著學友的人生百味,為今天的平安生活感到慶幸。我相信,在祖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我們會活得更好。讓我們加強聯系,互相關心,共同過好幸福晚年。”最后她祝愿573班“夕陽紅似火,同窗情更濃。”邢大姐的話,道出了我們每個人的心聲:“夕陽紅似火,同窗情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