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國家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為推進新時代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總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總方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制度保障。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了今后5年推進鄉村振興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清單。
鄉村振興大幕已經拉開,中央部署緊鑼密鼓,全國各地積極行動,農民熱切期盼,社會各界資本也在積極尋求參與的機會。關鍵是要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盡快扎扎實實地干起來,加快補齊農村發展和民生短板,讓億萬農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須要建立健全鄉村振興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將重大工程落到實處。
統放結合,推進農業農村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要廣開渠道、多方增加農業農村投入渠道,以統籌整合、形成各類資金合力為手段,以創新機制、提升投資質量效率為途徑,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要求,調整投資方向,完善投資方式,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構建農業農村多元化投入格局,有力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重點是要做到“兩統兩放”。“兩統”:一是統籌規劃引領,建立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為總綱,以相關產業發展規劃、重大項目投資規劃為支撐,以省級、縣級鄉村振興規劃以及村莊建設規劃為施工圖的規劃體系,一張藍圖繪到底,科學有序推進農業農村投資,確保“干一件、成一件”,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投資、重復建設。二是統籌整合投資,重點是統籌考慮“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央對地方專項”“中央支持+地方投入”“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農民自籌”等多個渠道資金,構建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各界和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的農業農村多元化投入格局;整合性質相同、內容相近的投資項目,建立功能合理、政策銜接、體系完整的農業農村投資框架,實行“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出水”,集中支持重大工程。“兩放”:一是簡政放權,深化農業農村領域“放管服”改革,減少項目審批,簡化管理流程,全面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政府抓好政策設計和監管兩頭,組織實施盡量放權,有效調動基層積極性,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投資動力。二是放活投融資機制,創造性靈活運用有效投資方式和模式,發揮財政投入“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引導農民積極參與鄉村振興事業。
聚焦重點,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
鄉村振興任務艱巨,應當區分輕重緩急,有序推進。現階段,針對農業農村發展的薄弱環節,投資重點應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方面。一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根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的部署,在全國分期分批開展農村人居環境設施建設,重點支持廁所改造、垃圾處理、污水處理、河道清淤、村內入戶道路硬化綠化亮化等方面建設,打造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二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明確提出“確保到2022年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目前已經建成6.4億畝,今后幾年還要建設3.6億畝,年均需建設9000萬畝。重點支持田間土地平整、土壤改良、農田水利、機耕道路、防護林網、電力設施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實施“藏糧于地”戰略,為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奠定基礎。三是農業綠色發展。圍繞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加大對東北黑土地保護、污染土壤治理修復、耕地休耕輪作、有機肥替代化肥、農藥減施增效、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地下水超采區治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四是鄉村產業發展。圍繞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多種功能,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品牌建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等,構建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五是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圍繞優化配置農業科研資源,補齊我國農業科技的短板,重點支持農業科技攻關、現代種業提升、農機裝備升級、農業信息化、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方面建設,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深入實施“藏糧于技”戰略,真正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六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圍繞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村莊為載體,重點支持入戶道路、飲水安全工程、農村電網、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礎支撐保障能力。七是農業農村綜合服務。圍繞提升綜合服務和執法監管能力,重點支持農業綜合執法、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市場信息等方面建設,建設村民綜合服務中心(以中心村為載體,集辦公、生活、文化、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服務平臺),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優質服務。八是農業防災減災。圍繞構建“全面監測、科學決策、聯防聯控”的農業生產安全保障機制,重點支持植保能力提升、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漁政漁港設施、耕地質量和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等方面建設,構建有效運轉、保障有力的農業生產安全保障體系。九是人才隊伍建設。圍繞推進鄉村人才振興,重點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業科技人才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方面,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十是農村改革。圍繞充分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重點支持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機制等方面,為鄉村振興提供制度保障。
拓展投資渠道,構建農業農村多元化投入格局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打開數萬億元的農業農村投資市場,不僅需要各級政府加大財政優先投入的力度,更需要集合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一是財政投入增一塊。積極爭取各級財政,加大對現代農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社會事業等方面的支持。同時,也要調整優化存量資金,整合現有各個渠道分散的支農投入,聚焦到鄉村振興的關鍵領域。二是盤活資源籌一塊。主要是向土地要收益。包括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做到“取之于農、主要用之于農”;用好新增耕地指標占補平衡跨省調劑資金,推動同步建立省域內陸區間指標調劑制度,調劑資金要全部用于農業農村;鄉村整治騰出的農村建設用地節余指標,除滿足鄉村產業和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需要外,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形成的增值收益也應全部留在鄉村。初步測算,三個渠道可為地方帶來的可支配資金將超過萬億元。三是發行債券借一塊。考慮到土地增值收益“遠水不解近渴”,應該支持地方發行一般債或鄉村振興專項債,集中資金短期內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重大任務,這塊債務可以通過未來土地收益償還。四是金融機構貸一塊。借鑒德國、韓國等的做法,制定優惠政策,推動政策性銀行提供鄉村振興中長期低息貸款,支持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本息可以通過未來土地收益償還;推動商業銀行設立支持新型主體創業創新貸款、農村基礎設施投資貸款。要盡快做大農業信貸擔保規模,爭取每年能夠新增相當規模投資支持農業產業發展;推進農業保險提標、擴面、增品,大幅提升保障水平,推動農業保險從保成本向保收入升級,實現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雙防范”。五是社會力量投一塊。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依托現有國家涉農產業投資基金,再籌集一部分資金,爭取推動設立規模較大的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金,通過設立子基金或直接投資,促進產業重組整合,打造產業發展龍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六是農民自籌拿一塊。通過宣傳、教育、發動群眾,充分調動農民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農民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在農村人居環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運維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引導其投工投勞。
創新機制,提升農業農村投資效能
充分釋放農業農村投資效能,必須創新實施模式和監管機制。一方面,創新項目實施模式。農村投資單靠政府辦不好、單靠農民辦不了,必須積極培育或引入市場化、專業化的機構或企業直接參與。針對農村基礎設施小而散、投資回報少的問題,可采取“化零為整”方式,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農田建設、農村公共服務等項目整體打包,區域化整體開發,把小項目包裝成大工程;也可以采取“組合打包”的方式,將同領域、同類型的具有較強盈利能力的城鎮投資和收益少的農村公益設施建設“捆綁打包”,實行一體化開發建設運維。另一方面,強化項目監管考評。加快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投資績效管理體系,推進全過程全方位全覆蓋的績效管理,建立“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激勵約束機制,提高農業農村投資實效。
作者: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司長陶懷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