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敏
兄弟好:
見字如面。你說你最近很心慌,總覺得時間不知都去哪兒啦,一晃人就老了,還一事無成。這是焦慮情緒,我以為大可不必。
人,從呱呱墜地,就開始了生命之旅,一步步走向終點。此乃自然,無一例外。
熱愛生命,懼怕死亡是人之天性。帝王將相不惜傾國之力謀求靈丹妙藥,祈求“萬歲”“萬壽無疆”。百姓最好的祝福也是“多福多壽”,并把本為多福之一的“多壽”單列出來放在重心位置,以示悠悠萬事,惟壽為大。
古今中外,關于人之生死問題的思考和文章乃至宗教經典汗牛充棟。
大家熟知的,如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曹操的“神龜雖壽,猶有竟時”,李大釗的《今》,毛澤東的“人生易老天難老”“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朱自清的《匆匆》,都是慨嘆人生短暫,時間易逝。
人們把人生譬如為走路,謂之人生路。這條路有起點,有終點。起點階段,年幼無知;稍長,雖知曉了人之會死也不縈懷,因前途遠大,滿懷憧憬;再長,或心萌志向,直奔前程,無瑕念及自身;大約路程過半,才會逐漸感到過往已失,前路無多,緊迫感油然而生;而且越往前,感越深,情越切。
此乃眾生相,非你獨有。
我以為,所謂人生路是把人生看成一條線段,乃線性思維。你就是用線性思維看人生,所以產生了焦慮情緒。
我想你能不能換一個視角。
人是有血有肉有著豐富人際、人物關系的有機體,是立體的。如果我們用立體思維來看人,那么,人生不僅有一個時間坐標,還有一個空間坐標。人的空間坐標就像書架上一本站立著的書,有厚度、高度和寬度。
人的厚度就是他的經歷見識和知識水平,前者賴實踐,后者賴學習。人之厚度由實踐學習經由思考內化于心慢慢積累而來,就像食物經過消化變成血肉。人的經歷見識和知識水平越高,人就越有厚度。
人的高度就是他的心靈、品德、眼界、胸懷和成就。善良的心靈,正直的品德,高遠的眼界,寬廣的胸懷和他在某一或某些領域所達到的成就,這些共同構成一個人的高度。人的高度由自身修養和奮斗而來。
人的寬度就是他的推動力和影響力。就是他推動和影響其他人從善的范圍和貢獻。人推動和影響他人越多,貢獻越大,他的寬度就越廣。
人生是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有機統一,是時-空連續區。
(插一句,你是理工男,而且有很高的造詣。所以我冒昧不揣用你喜歡的數理概念。我知道你還研究過相對論,所以,我用了愛因斯坦時空連續區的概念。用得不準確,不要見笑。)
我講人的厚度、高度、寬度似乎有點高大上,其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打造人生的空間坐標,是立馬可行的事情。
把外在的真善美內化于心就會增加人的厚度。只要肯總結,每天的生活經歷都會轉化為精神財富;只要肯學習,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經過吸收消化都會增加知識儲量,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把內心的真善美外化于行就會增加人的高度。人一舉手一投足,一言一行均源自心靈。一事當前,從善從惡,為己為人,高下分明。做任何事情把別人,把社會,把自然環境放在首位,把它做成做好,會自動增加人的高度。人可以在職業上精益求精出類拔萃,也可以在任何有興趣的領域做出貢獻。
把內心的真善美散播于四周就會增加人的寬度。家人、親戚朋友、同事伙伴,我們所接觸的一切人都是緣分。給他們提供的一切幫助都是善緣,都可以增加我們的寬度。做善事的功德是難以估計的。可能作用微小,也可能促使人成就一番事業,也可能締結一段美好姻緣,也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
一句話,打造人生的空間坐標,追求真善美,是我們每天每時每刻當下就可以身體力行的事,只要愿意就會有所增益。
如果對人生的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做一個比較,就不難看出:
人生的時間坐標是一個偏剛性的坐標,彈性很小。人生的時間坐標,或者叫壽命,一方面是先天的,由遺傳基因起作用,一方面是后天的,由自我保健來維護。人的壽命是由細胞新陳代謝的次數決定的,而細胞新陳代謝的次數是一定的。人的壽命會隨著細胞新陳代謝的結束而完結。人對生命的后天因素可以有作為,對它的先天因素是無可奈何的。
而人生的空間坐標是一個偏柔性的坐標,潛力巨大。人可以小有作為,也可以有驚人的成就或成為一個乃至多個領域的巨匠。無數人的楷模擺在面前。一個人貢獻大小是和他的刻苦勤奮成正比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因此,人在生命的時間坐標上做文章,不如在生命的空間坐標上下功夫。人應該把主要精力從關注生命的長度轉到關注生命的質量上來。盯著人生的時間坐標,人會越來越焦慮,越來越心急。如果把注意力轉到人生的空間坐標,努力提升自己的厚度、高度和寬度,奮力前行,那么,人隨著自己的成長進步會越來越寬慰,越來越安心。因為隨著人自身高度、寬度和厚度的增加,人對自己的滿意度也會逐漸增加,對人生短暫、時間易逝的焦慮情緒會大大緩解。
怎樣度過人生是一種主觀選擇。選擇圍繞真善美銳意進取,人生才會雄厚豐滿,否則,不想作為,得過且過,人生可能會蒼白和扁平化。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怠慢和虛度。人應該把自己立起來,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但求臨近終點時回顧往事而無憾。
最后,希望你早日擺脫焦慮情緒,放平心態,砥礪前行。遙祝冬安!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一日
子非賢弟的回信。
致依然聽雨:
先問兄安。來信收悉。
拜讀兄才之諍言與慰語,當下如受冬陽映照,心中塊壘頓然冰釋,三焦之氣順服舒暢,有絕途重生之欣悅。感泣幾許,唯謹記教誨,力克惰性,擺正心態,惜時習事,以兄才為楷模,奮勇直前。
兄為芝蘭,愚弟為野草,承蒙不棄,時時眷顧提攜,共享日月之精光,共沫雨露之精華,秉得天地之恩澤。
余不勝感激之言,則銘于心,執于行,不負厚望矣。
再致冬安。
乙未冬月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