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土地,
創造了不一樣的財富
63歲的靜觀鎮集真村6社村民張文碧一輩子務農為生,到老了,她卻有了個新身份——股東。
張文碧以自家的3.9畝土地入股,成為集真村成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員。在此之前,她以每畝1000斤稻谷的價格,將3.9畝土地流轉給臺灣農民創業園進行整體開發。
1000斤稻谷,按照今年的市價,約折合人民幣1700元,3.9畝可得租金6630元。為什么張文碧要改當“股東”?
“過去種糧食,一年下來除去人工、化肥、農藥等成本后,每年每畝地收入不到500元。”張文碧介紹,但自從兒子長大外出工作后,自己和老伴因年邁已無力務農。2008年,臺農園入駐集真村,張文碧便和6社的其他社員一起將土地整體流轉給了臺農園,這樣既避免了自家無力耕種而導致土地撂荒,又為自家增加了一份收入。
但即使這樣,張文碧心中也有隱憂:要是臺農園有一天不再流轉自家的土地,難道老兩口年齡一大把了還要繼續種地?
如今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長童作倫為她算了一筆賬,老兩口除了每年仍可得到每畝1000斤稻谷的保底收益外,還可多得兩筆錢。
第一筆是土地股份合作社每5年按照5%給農民的返紅利收入。第二筆是集體資產的收益返還,大約每畝地100元左右,這一項老兩口可得390元。
也就是說,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前,老兩口3.9畝土地一年的流轉收入為6630元。而成為“股東”后,同樣是3.9畝土地,卻能為老兩口帶來7000多元收入。
一樣的土地卻因“入股”這個新詞為張文碧和她的鄉親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財富。
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1萬畝土地“活”了
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讓張文碧老兩口每年多得了近500元收入,這增值部分從何而來?靜觀鎮黨委書記茍淵給出的答案是——“活”起來的土地資源。
原來,村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后,村民們紛紛以自家的土地入股,這讓原本分散的土地相對集中起來,而村里原有的堰塘、灘涂、礦山資源及廢棄的學校等集體資產也同樣入股,在招商引資對土地進行規模經營后,這部分集體資產得以盤活并產生參股收益,其中一部分返還給農戶后,另一部分再以“滾雪球”的方式逐年擴大,不但壯大了集體經濟組織,也提高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茍淵介紹,目前靜觀鎮已在產業各有特色的集真村、素心村、中華村和陡梯村建起新型土地股份合作社4個,這4個村的土地實現相對集中后,不僅保障了入股農戶的收入,也有利于招商引資。
“與以前跟各家各戶分別簽訂土地流轉協議不同的是,我們如今只需要跟合作社簽訂協議,便可實現規模經營。”入駐該區中華村的川江建材公司相關負責人稱,這在程序上省卻了許多麻煩,能讓土地快速得以利用起來,他們也愿意為此多支付租金。
茍淵介紹,2011年通過引進重慶海峽兩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入駐素心村,引進天恒成華實業有限公司入駐集真村、陡梯村,引進重慶川江建材公司、北碚區碚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入駐中華村,實現土地股份合作1974.78畝。一年為入股農戶創收197.5824萬元,實現戶均年增收2975元、人均年增收1117元;每年為集體經濟組織創造可分配集體資金24.58萬元、固定積累資金10.0524萬元。
看到了由農民變“股東”的好處,農民以土地入股的積極性也一路攀升。據了解,2011年,4個村不到400名農戶入股合作社,目前,該鎮已實現了入股1082戶,入股耕地4956畝、林地5206畝。
農民辦、農民管
農民來受益
靜觀鎮鎮長王鮮敏介紹,對于各村成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實施的是三級管理,以在充分維護其合法權益的基礎上確保其依法經營。
2011年8月,靜觀鎮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管理中心,由該鎮經濟發展辦公室、鎮農業服務中心及鎮城建辦構成,對土地股份合作社相關信息進行發布、對其業務進行指導。此外,由于土地股份合作社涉及集體資產入股,為保證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由各村兩委會對土地股份合作社進行監管;土地股份合作社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選舉產生股東代表,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董事會、監事會成員成立組織機構,對合作社自身進行管理。
“雖然實施了三級管理,但鎮土地股份合作管理中心和村兩委會只對土地股份合作社起指導、監督作用,這就強化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自身的作用,讓村民自己參與到對自己資產的管理上來。”王鮮敏說。
在股權的設置上,4個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也有創新。
為了強化集體股份經濟組織的作用,4個合作社還探索設立了集體資產股和土地資源股、集體積累股和個人分配股。其中,集體積累股主要用于為集體公益事業籌集資金。這也就是說,在集體獲得收益后,可將其收益用于為村民修路、架橋等公益基礎設施建設,讓入股農民的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
按照這樣的模式,規范的運營體系便基本建立成型,保障了“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按章做事”,從而使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為“農民辦、農民管、農民受益”的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成功創建
國家3A級花木生態旅游區
統籌城鄉改革試點為靜觀鎮帶來的不僅是農民收入的增加,當地的環境也一天比一天更加美麗。
靜觀鎮是重慶有名的花木之鄉,花木種植面積4.7萬多畝,銷售年收入達5.8億元,有著“中國臘梅之鄉”的美譽。如今,行走在靜觀鎮的各個村莊,入目皆是整理平整的農業基地,現代化的鋼架大棚、噴灌設施、防蟲設備一應俱全,一條條寬闊的水泥路修到了田間地頭,滿目青翠、花果飄香。
靜觀鎮副鎮長譚昌貴介紹,近年來,靜觀鎮通過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招商引資規模發展現代農業,極大地改變了全鎮的整體面貌。近日,經過重慶市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靜觀花木生態旅游區達到國家3A級旅游景區標準要求,被批準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土地的集約利用也促進了當地農民集中居住,農民的居住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集真村村民周祖高已經從破爛不堪的老宅搬進新居一年多時間,新居位于臺灣農民創業園農民新村。農民新村建筑風貌以巴渝民居風格為基礎,融入代表臺灣建筑特色的閩南符號,形成了獨具臺農園特色的農民新村建筑風貌。周祖高是第一批入住臺農園農民新村的村民,他的老宅位于集真村,已有四五十年的歷史。為深入挖掘農村和城市用地潛力,減少閑置浪費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臺農園運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拓展用地空間。
不僅是臺農園,據了解,靜觀鎮運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通過生態移民、巴渝新居建設和農村危舊房改造等形式,積極探索集居點三種建設模式,快速形成了50戶以上及100戶以上農民集中居住點5個,聚集涉及1.5萬人2574戶農戶,節約建設用地近460余畝,有力地改善了農民居住條件。
描繪統籌城鄉新畫卷
作為全市20個城鄉統籌集中示范點之一,北碚區靜觀鎮近年來通過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及積極推進改革創新,使當地農村居民生活得到大幅提升。據悉,今年年底,該鎮可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0678元,城鄉差距顯著縮小。
創新土地利用機制,實現農民增收致富,這是靜觀統籌城鄉的手段之一。而加大投入,使公共服務延伸到農村基層,使農民能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這更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應有之義。
茍淵說:“近年來,鎮里公共資源配置、財政投入都大力向農村傾斜,改善農村道路、居住、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總支出在1.6億元以上。特別是財政‘一事一議’獎補項目的實施,使生產生活便道硬化到了家家戶戶門口,鎮上每戶人家都能喝上自來水、接通了天然氣或液化氣,每個村都有垃圾收運站,生產生活條件大大改善。”
此外,該鎮編制了《靜觀鎮統籌城鄉總體規劃》,目前,以花木產業和生態旅游為特色的兩大產業已經形成。在成立土地流轉服務站,組建新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基礎上,靜觀鎮還開展了“三權”抵押貸款,建立了農村信貸擔保機制。目前,全鎮已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216家、9家股份專業合作社,農戶入社率超過50%,通過引導農村居民集中居住,該鎮城鎮化率已達40%以上。
茍淵稱,通過城鄉統籌示范點的探索和建設,目前靜觀鎮已基本實現了基礎設施“六到農家”、公共服務“五大標準化”、社會管理“三大促進”、農民生活“三大提升”、改革創新“五大突破”。今年年底可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0678元,使城鄉差距顯著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