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績的本質是:三個核心能力的培養,成為學霸并不難
學習能力一共分為三大塊:分別是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努力程度,這三者缺一不可,而且順序不能反了。
成為學霸
學習能力是一件大事兒,你必須有長期培養的意識。幼兒園或小學的家長,最應該做的是盡早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而不應該只關注數學或者英語學的怎么樣,學習能力到位了,成績自然就上來了。而初中生或者高中生,你自己就應該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那么如何從習慣、方法和努力程度上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呢?
首先要認識到,這三點不僅是學習能力的核心,并且它們是具有先后順序的,而且一定是先有習慣,再講方法,最后再談努力程度,它才有意義,如果你反過來或者順序弄亂了,你發現就不對勁了。比如說,很多孩子,你說他不努力吧,他努力聽課了,作業也寫了,成績卻不好,又報了課外補習班,把時間幾乎都花在學習上了,他自己覺得很努力,但是這種努力只是形式上的努力,沒有什么實質的作用,因為你沒有好的學習習慣,也不講究方法,這種只能是事倍功半,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必須是先有好的學習習慣。
什么叫做習慣?習慣就是對的節點必做的事情
比方說背單詞,老師要你去背單詞,那不叫習慣。老師說明天我們考單詞,你頭天晚上背單詞這也不叫習慣。習慣是沒有別人要求的情況下自己知道該做,并且主動去做的事情,是發自內心的自己主動的,沒有別人要求的。比如課前預習,課前預習能提高聽課效率,減少課后復習的壓力。如果你不預習,上課就不知道重點,不會的不懂的地方可能就多,課后復習壓力就大,作業一多,就沒時間復習,這不就惡性循環了嗎?復習又分好多種,比如寫作業前的復習,很多同學都沒有這個習慣,白天老師講了新課,晚上留了作業,你在聽完課之后和寫作業之前,中間要有一個復習的動作,這個復習的過程其實很簡單,但是很多同學沒有這個意識。白天聽完課也不管會不會,回家就直接寫作業,孩子的理由是我沒有時間,為什么沒時間?沒有時間和會不會利用時間是兩回事,因為你的習慣決定了你的效率不高,你怎么會有時間?其實每天晚上放學回家,只需要花個十五到二十分鐘的時間,先把老師當天講的知識點復習一遍,然后再寫作業,你會發現效率立馬很高,也不用來回翻書本,時間就這樣省下來了,還需要每天家長輔導到十點半嗎?
什么是學習方法,方法就是技巧,具體的實施步驟
如果說習慣是戰略,那么方法就是戰術的問題。只有你養成了復習的習慣,再談復習方法、復習技巧。比如,如何復習課本,如何復習筆記,如何復習做過的錯題,要復習到什么程度,包括一些等級標注法,考點命名法,考點清單法等等都是方法。但是,一個從不復習的人,你跟他講方法,這就是紙上談兵。
最后再講努力,努力是啥?努力一共就兩個事兒,舍棄和堅持
第一個是舍棄,為了學習,少玩一會,為了學習,少看會電視,為了學習多在椅子上坐一會兒,這也叫做延遲滿足,把享受放在后面。第二個就是堅持去做,一天、一個月、一個學期、一年,就這樣周而復始,形成嚴格的自律。因為學習是個爬坡的事兒,它一定是需要毅力的,如果你在學習上感覺不到吃力,對不起,那成績一定有問題。所以,綜合起來看,成績好必有成就好理由,成績差也必有成績差的原因。
最后做一個總結
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先從宏觀上知道有這三個大的方面,并且三個是有順序的,一定是先有習慣,后有方法,最后拼的才是努力程度,光有其一,達不到好成績,順序不對,也會對成績有所影響。如果說你的孩子還小,那就趕快培養吧,如果說你的孩子大了,現在加把勁兒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