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是學習隸屬的經典碑帖之一,是作為漢隸成熟期飄逸秀麗一路書法的典型。其結體疏朗勻整,舒展放逸;書風秀潤典麗,風致翩翩;神采華麗飛動,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態。臨習前首先要認真讀帖,細細揣摩,心氣平和,不可急躁,力求“眼、手、心”俱到,體會用筆、結體等技法的特征規律。
要注意隸書基本筆畫的運行規則,切忌將楷法帶入。尤其是先前學過楷書的初學者,往往自覺不自覺地用楷書的筆法來寫隸書。如:橫畫寫成左低右高狀,豎畫的垂露和懸針明顯,橫折與斜角和脫肩現象,字形呈方形等等。所以一開始臨習就應該認讀帖,進行比較,抓住隸書的特點,反復練習,糾正習慣寫法,做到:橫畫特別是平畫要求整體平直,豎畫最后自然回收,橫折分兩筆寫成(內折或外折),字形多呈扁方形態等等。
《曹全碑》的用筆以圓筆為主,點畫大多圓潤,要寫得豐潤避免枯瘠。藏鋒起筆,行筆和緩,收筆回鋒。筆勢圓熟瀟灑,表現出含蓄典雅的內在美感,用筆不宜過于澀滯,避免尖刻或者生硬。在筆的選擇上,宜采用羊毫筆,這樣可較好地表現出線條剛柔相濟、圓潤豐腴的特點。偶有方筆出現,切忌斬釘截鐵,棱角分明。
要把握隸書的特征性筆畫,進行強化練習。隸書的橫畫有兩種:一為平橫,一為波橫。常以“橫飛”為美,有方筆、圓筆兩種。波畫是代表隸書中作為調節結字取勢的關鍵一筆,呈“蠶頭雁尾”狀,一波三折,最具魅力。《曹全碑》的橫畫圓起圓收,是圓筆的范本。其中,長橫常呈微拱形(即兩頭稍低,中段略高),較平直而行。而短橫的拱勢則不甚明顯。
隸書中的豎畫一般均為逆鋒起筆,中鋒徐行,藏鋒收筆,即大多為圓起圓收。雖然《曹全碑》中有些豎畫末端較尖,但不同楷書中的“懸針豎”,而是在書寫時的自然收結。此碑中的豎畫雖變化不多,書寫時卻不可忽視輕慢。
撇畫也是隸書的特征性筆畫,變化較多,有長撇、豎撇、橫撇、彎撇等。撇畫無論如何變化,書寫時都應起筆有力,行筆沉著穩妥,收筆時筆鋒輕頓后自然向上提筆。捺畫與波畫相似,只是方向不同,均呈“蠶頭雁尾”狀,捺畫亦是形成隸書氣勢的重要元素,捺腳向向下方或稍向上蹺起。
折畫是橫與豎連寫構成,有橫折、豎折等。《曹全碑》的橫折常見兩種不同的表達:其一,橫折的兩個組成筆畫各自獨立,兩筆之間似斷還連,《曹全碑》的輕靈翩躚之態由此可見;其二,橫折的兩個組成筆畫以相搭的形式完成,橫畫與豎畫之間緊密相連。
隸書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鉤,是類似鉤的筆畫,與撇畫相似,寫好豎畫后向左彎再自然上提回收。
一般來說,隸書中每個字僅有一個主筆,要善于分析筆畫主次,抓住主筆,把握好主筆與其他筆畫之間的長度比例與輕重區別,保持主筆的主導地位。《曹全碑》的主筆一般由波橫、捺畫、鉤畫擔當,在筆法上極其舒展,筆勢向兩側伸展。橫向開張,鼓蕩伸展;縱向緊湊,形成鮮明的用筆和結體特征。由于筆勢左捺右波的趨向,促使字形趨向扁方,筆勢和結構互相制約,字與字左右緊密,上下疏朗,形成隸書特有的章法布局。
《曹全碑》中遇豎畫較少的字時,長豎一般會略粗于橫,顯得短而壯,與橫向筆畫產生對比,以避免豎畫過于孤單纖弱,使字的形象敦實安穩。
撇、捺的運筆方向要與字形整體協調,不可太過陡峭,要有助于結體的橫向伸展,同時要細心體察運筆過程,提按鮮明但不可強行,要使節奏有起伏,線條和潤優美,結體安穩又神采多姿。要注意線條弧度的表現,恰當地表現剛中有柔、柔中有剛的彈性美,不宜太過彎曲,也不宜剛挺筆直。波磔挑鋒要力送筆端,避免輕飄無力。
《曹全碑》結構安排應做到“縱橫占位力求準,呼應筆勢應分明”。“縱橫占位”是指每一筆畫所處位置以及縱向和橫向各占多少位置。筆畫所處位置不同,則縱橫中占的位置也不同。遇同樣筆畫多的字,如橫畫多的,要間距勻稱,橫向線條之間的留白盡量勻和,以求端莊的感覺。同時要體現變化,如不同字中的主橫,往往會分別置于上中下不同部位,故準確表達縱橫占位和寫好結構有直接的關系。要理清各個筆畫或部位之間的呼應關系,同時還必須看清楚筆勢,并能在筆端表現出來。
有些字結構部件多,要處理好各局部之間的關系,使整體協調。筆畫較多的局部,往往線條稍細,而筆畫少的部分,線條圓厚,組合起來既是相互映襯,又使勢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