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國文明發源把蚩尤給拋開了,而在現代,即使把蚩尤歸到中華文明起源當中,在蚩尤的貢獻中的定位還是有欠缺,這表現在當時的中華民族部落之戰。在蚩尤陵,對蚩尤作了全面的了解。
在5000年前的中國,生活著華夏、東夷和苗蠻等3大部落。以黃帝和炎帝為領袖的華夏部落,生活在河南省、陜西省為主的中原地區;以太昊和少昊為領袖的東夷部落,生活在山東省和江蘇省。
當時少昊帶領他自己的部落進入和平發展時期之時,在少昊部落(窮桑一帶,窮桑也就是古陽谷的稱呼)附近崛起了一支新的部落號稱九黎部落,就是蚩尤所帶領的。為了爭奪地盤和食物,蚩尤部落和少昊部落發生了戰爭,結果是蚩尤部落占領了少昊部落所有的地盤,收服了少昊,并且把少昊部落逼迫到泰山附近去居住。而蚩尤部落融合了太昊部落,少昊部落,九黎部落形成了東夷集團并在窮桑居住下來,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發展自己的部落,措施包含建都窮桑,構筑城池,重視農事氣象(確立春分這一節氣),肇始法律,創造文字(倉頡最早是蚩尤部落的史官),創造一些娛樂(蚩尤拳,蚩尤戲等),冶煉銅,造兵器。這樣就使他的東夷部落極速的擴張與膨脹,加速原始社會的滅亡,加速國家與階級的產生!
就在蚩尤的東夷部落極速擴張之時, 位于陜西渭水一帶的炎黃集團由于生存環境的惡略,繼續向中原地區遷徙,尋找新的生存空間,最后,皇帝部落在河北涿鹿定居,炎帝部落在河南淮陽一帶定居。由于居住距離較近,為了爭奪食物與地盤,蚩尤部落最先和炎帝部落發生戰爭,最后炎帝地盤全失,蚩尤部落達到鼎盛時期!而炎帝不甘失敗,尋求皇帝的幫助,皇帝趁機在涿鹿發起戰爭,攻打蚩尤部落,而皇帝攻打蚩尤,也是不敵,九戰九不勝,最后也被蚩尤部落逼到泰山附近去居住。在泰山附近駐扎著少昊部落的一支---九天玄女部落,皇帝聯合九天玄女部落,最終在絕轡之野生擒了蚩尤。
由于(歷史記載《太平御覽》卷七八引)“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述異記》云)蚩尤“食鐵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雙角牛頭又是傳統的龍文化里的龍,傳說里龍是馬臉牛頭。類似的是,共工傳說是北方水神是一種水龍。)而云:“蚩尤兄弟八十人”(《龍魚河圖》)或七十二人(《述異記》)者,則神之蚩尤又類人間一巨人部族。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他勇猛的強悍的勇武形象讓人畏懼,因此也被稱之為戰爭之神。
正由于如此,皇帝面對蚩尤的不屈服,在山西運城的鹽池邊上,對蚩尤進行了肢解,并且當時有傳說,如果蚩尤被肢解的身體各個部分埋在一起,他還能復活,皇帝為了防止他復活,便命令部下將他尸體分開埋葬,肢解后血液流到了鹽池里面,染紅了鹽池里的水,當地百姓稱蚩尤血,這可見一斑。他的首級埋在都城窮桑(也就是古陽谷),肩髀冢在菏澤巨野縣境內,每當農歷十月,人們在陽谷祭祀蚩尤時,從墓中噴出一道赤紅色的煙霧,直達云霄,好像一面蚩尤旗,在表示他還未撲滅的英雄氣概。皇帝非常害怕,集天下兵器鑄成九尊大鼎,每個鼎身上都鑄上蚩尤的頭。他那可怕的面目,背上生著耳朵似的肉翅,圓睜的雙目,讓人一看就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壞家伙,皇帝所以這樣做,是借歷史上食人野獸饕餮被砍了腦袋的典故,警告蚩尤,人們從此把蚩尤當作了饕餮看待。
根據《史記》記載,蚩尤在涿鹿之戰被黃帝打敗以后,九黎部落瓦解,遷徙四處。其中一支,則可能遷徙到古冀州。在《述異記》有“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既然在唐朝時期,民間即有蚩尤戲,顯然這里的百姓,對蚩尤是有感情的,另一種說法便是,蚩尤部落衰敗而后,遺民遷徙到這里,于此繁衍生息。
生活在古冀州地區的蚩尤族群,漸漸的發展成為與中原族群不同的少數民族。冀州之名,就頗有些斟酌的地方。冀字在金文中屬于象形文字,兩邊有角,與“鬼”字相似,所以上古之時冀州也有被稱為鬼州、鬼方,即是被歷代統治者稱為鬼族,這是蚩尤族群名稱的衍變。夏商之際,朝廷都曾多次派遣大軍,與鬼族開戰,這個族群從來就是統治者的心腹大患,直到西周建國,分封制的推行,鬼族也便重新融入姬姓王族所建立的社會體制中來。
其后裔形成了苗蠻部落。在顓頊、唐堯和虞舜時期,都有華夏部落與苗蠻部落作戰的歷史記載。直到4100年前的舜帝執政時期,大禹和伯益才徹底征服三苗。到堯、舜、禹時期,他們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苗族和三苗有親緣關系,九黎——三苗——南蠻(荊蠻)——苗族。就是說苗的先民是九黎,而蚩尤是九黎的首領,所以,苗族人民普遍地將蚩尤視為自己的先祖。
蚩尤也是中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祖先。據史書記載,其成員中除了苗族以外,還有黎族、瑤族、畬族等少數民族。如果按照過去史書的稱謂,把遠古時代居住在南方的人統稱為“蠻族”,或稱“南蠻”、“荊蠻”,那么就把我國在南方許多少數民族都包括在內了。這就是說九黎、三苗、南蠻,不僅是苗族的先民,而且也是黎族、瑤族、畬族和南方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先民。而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蚩尤也就不僅是苗族的先祖,同時也是黎族、瑤族、畬族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先民。而苗族在古代多次遷徙過程中,包括南遷和西遷的過程中,逐漸演化為若干民族,只有一部分仍保持著苗族的稱謂。由此可見,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開的族號為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因此羌族也是九黎、三苗的后裔,作為九黎之君的蚩尤亦當是羌族的先祖。
蚩尤也是漢族的先祖。范文瀾同志寫道:“遠古時代,在中國領域內,居住著許多不同祖先的氏族和部落。它們彼此間經長時期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斗爭,有些逐漸融合了,有些發展起來”。“黃帝族與炎帝族,又與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漸融合,形成了春秋時期稱為華族、漢以后稱為漢族的初步基礎。當蚩尤戰敗之后,其勢大衰,但他們還據有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廣闊地區。
東周末年,凡接受華夏文化的各族,大體上融合成一個華族 。”顯而易見,這次民族融合自然也包括著一部分苗族。既然苗族的一部分融合于華族,成為漢族的初步基礎,以后又不斷有一部分苗族融合于漢族之中,那么,九黎也應當是漢族的先民,九黎之君蚩尤亦應當是漢族的先祖,而不應把他排斥在黃帝、炎帝之外。
那么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蚩尤不僅是苗族黎民族和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祖先,而且也是漢族等其它民族的祖先,因而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黃帝時期,黃帝、炎帝、蚩尤是同時代的三個偉大人物,是原始社會階段部落聯盟解體前黃帝時期的古代中國三大部落聯盟的三個首領(即大酋長)和杰出代表,是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那些演化出來的民族(比如流落日本、韓國的人士,現在流落在韓、日后裔常常回來祭奠蚩尤)自然也是九黎的后裔,蚩尤亦當是他們的先祖。
在文化起源中,我們過去一直都說“炎黃子孫”,但這一次到蚩尤陵,就完全的推翻了這個流傳很久的結論,因為只有炎黃而沒有蚩尤,那中華文明是不完整的。而蚩尤是中國青銅器最早發明人,而青銅器在中國文明中占據非常主要的地位。在以后歷史發展階段,青銅器文化是統治性的,因此無法拋棄青銅器發明人。因此也就有了中國5000文明中的三個開創人物;炎帝、皇帝、蚩尤。那么以國家統治來看,國家統治必備的政治、經濟、軍事基礎是必不可少的,而蚩尤在軍事上那是不可忽視的最主要的開拓者,由此也把文明起源的源頭由二人變成了三人。由此也就有了華夏子孫而不再是“炎黃子孫”了。而蚩尤在部落戰爭中,贏得九戰九勝,并且建立了城堡,也就是最早的古城墻,而后面的歷史朝代延續了城墻的防守模式,更是古時候城市建設范本,也延續了好幾千年,因此在中國也就不缺少這樣的建筑,更是軍事防守思想的高度運用,因此蚩尤不僅僅是代表文明的起源,更是早期的軍事思想締造者,也是中國古代真正的戰神,是只有唯一的一個戰神,而這才是對蚩尤最準確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