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幾千年歷史。西醫從經驗醫學轉入實驗醫學之后已有四百年歷史,傳入中國也已有二百余年(1835年正式傳入)歷史。
歷史說明什么?說明它們各自存在的合理性。也就是說,它們都是接受歷史檢驗后的成熟醫學科學。對此,官方學術機構和教育機構,當無異議。
但在非官方非學術的坊間,中西醫卻常發生口水戰事。他們各執一詞,相互攻訐:西醫說中醫理論沒有解剖學根基,從診斷到治療都是子虛烏有、云里霧里、亦醫亦巫;中醫說西醫理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人體認知膚淺,缺乏終極深度。等等。
中西醫之間為什么會發生戰事?
其實,中西醫都接受了上千年幾百年的實踐檢驗,結論都是醫學真理。問題只是各自的立論根基、理論體系不同罷了。戰事的發生,主要是因為醫學院校里少開設了一門《中西醫比較學》課程。
中醫立論,秉承易經“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將人體視為陰陽五行(即本原級的物質存在與本原級的運動方式)的載體,所以也就必然以其取象比類的思維方式,將病生學、診斷學、藥物學建立在象數學基礎之上。中醫理論的優勢在于它對人體認知的終極視角,在臨床治療中可以對病患進行整體把握、基礎調理,從而有效治療慢性疾病,缺陷卻在于它陰陽五行的人體認知,不及西醫理論實在、落地,所以難于精準給藥和實施手術,從而也短于治療急性疾病。
西醫立論于實驗學、解剖學,視人體為實物(即細胞與器官的構造水平)的存在,其病生學、診斷學、臨床學、藥物學建立在解剖學之上。西醫理論的優勢在于它對人體認知具有可見可感的確切性特點,在臨床治療中可以直接進入人體病灶,精準給藥或手術,從而有效治療急性疾病,缺陷卻在于它的立論基礎不及中醫理論的深度終極,所以無力從最本根的陰陽五行層面整體調理人體疾病,從而也短于治療慢性疾病。
……
所謂《中西醫比較學》就這么簡單。
倘中西醫生都有此認知,相互尊重,各展所長,戰事可休矣!病人患者亦可不必為此而茫然困惑、無所適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