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竹馬是古代兒童最常見的游戲,很多古詩中都有所提及。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白居易《喜入新年自詠》:“大歷年中騎竹馬,幾人得見會昌春”;韋莊《途次逢李氏兄弟感舊》:“曉傍柳陰騎竹馬,夜隈燈影弄先生”;杜甫《清明》:“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清王夫之《石崖先生傳略》:“與兩從兄,自斗草騎竹,以至就外傅,皆未嘗一語失敬愛之度”。由此可見,騎竹馬的確深得兒童的喜愛。據說,此游戲在漢朝就已經廣泛流傳。當然,竹馬可不是竹子做成的馬,而是一根竹竿,孩子們騎在竹竿上,手里拎個小竹枝做鞭子,嘴里喊著:“駕!駕!”追趕著,歡笑著,像真的騎在馬上一樣。斗草又稱斗百草,是中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游戲,屬于端午民俗。其最初的源起已無處可尋,最早見于文獻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梁代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荊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采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獲之余,往往舉行比賽,用草作比賽對象;唐朝后,斗百草愈漸成為婦女和孩童的玩意兒。唐人斗草的方式大概有這么兩種:一種是比試草莖的韌性,方法是草莖相交結,兩人各持己端向后拉扯,以斷者為負,這種可以稱之為“武斗”。范成大在《田園田園雜興》中寫道:“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斗草來”。其中花落枝折、滿地狼藉的場景,就是武斗的情形。斗草的另一種形式則是競比花草的種類。大家采摘花草,互相比試誰采的花草種類最多,也稱之為“文斗”。這在唐朝王建的《宮詞》中就用所描寫:“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郁金芽”。兒時玩的斗草,都是比試楊樹葉柄的結實度,只是武斗,因此,曾被伙伴們喚之為“割筋”,倒也挺形象的。陀螺,是青少年們十分熟悉的玩具,風靡全世界。中國是陀螺的老家,從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掘了石制的陀螺。陀螺也是漢族民間最早的娛樂工具,還叫作陀羅。清代詩人李孚青就有一首專門寫孩子打陀螺的詩——《都門竹枝詞·打陀羅》:“清明佳節柳條拖,放學兒郎手折多。早送爺娘上墳去,好尋閑處打陀羅。”民間還有打陀螺的兒歌: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打陀螺,先要用一根木棍綁上一根用棕葉或棕繩做成的鞭子;把短圓木頭的一頭削成圓錐形,圓錐的頂端釘一個鐵釘做成陀螺。玩的時候,拿鞭子將陀螺繞幾圈,用力一丟,陀螺就會在地上轉起來,用鞭子不停地抽打螺,陀螺就會不停地轉動下去。從前玩的陀螺,多用木頭制成,現代則多為塑料或鐵制,前幾年還流行打陀螺健身的活動呢,那種陀螺比較大,有海碗大小。兒時,我們稱呼打陀螺為“貓貓轉”,或打猴。至于為什么這樣叫,我至今也沒弄明白,大概是因為它的旋轉與貓貓或猴子有相似之處吧。誰知道呢,呵呵!知了,六月份才破土而出。所以,捉知了都是在夏天。午后,驕陽似火,知了抱著樹干,不住地嘶鳴。那聲音既洪亮,又亢長,聽起來多少有些煩心。勞累的大人往往都要午睡,以補充體力。而孩子們卻總是不肯睡的,那就捉知了吧。圍著樹木,房前屋后,東奔西走,追著知了捕捉。有時是用竹子編一個西瓜大小的圓圈,收集房檐下的蜘蛛網,依靠蛛網的粘性粘知了;有時則是爬樹,直接用手捉。知了是很機靈的昆蟲。它能敏銳地感覺到樹木的晃動,或事物的移動。只要一用動靜,它就立馬飛走,轉換陣地。所以,爬樹時,必須小心翼翼,躡手躡腳地。這樣的情景,清代詩人袁枚在《所見》一詩中寫得特別逼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你瞧,牧童跳下牛背,屏住呼吸,躡手躡腳地靠近大樹,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鳴蟬,突然快速出手。至于是不是抓住那只忘乎所以、只顧鳴叫的知了,也就不得而知了,但那種情景的確就是這樣的。小時候,因為捉知了,爬樹便是家常便飯,為此沒少受訓斥,但依然樂此不疲。捉到手的知了,大多都是玩玩就丟棄了,唯有一次為了找到它體內的那個樂器,將知了做了全身解剖,結果自然無功而返了。除此之外,古詩中還有很多游戲,都是小時候曾玩過的。比如釣魚。胡令能在《小兒垂釣》中寫“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兒時,愚人曾在莊子人家吃水的井中,用自制的釣具,折騰了大半下午,卻始終沒有釣到那條湯勺大小的魚兒。比如捉蟋蟀。每逢秋風起的時候,捉蟋蟀就成為晚上經常干的營生。循著蟋蟀的叫聲,打著手電筒或自制的馬泡燈,沿著籬笆或草叢尋覓。因此,也就有了葉紹翁在《夜書所見》寫的“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的情景了。比如捉螢火蟲。杜牧在《秋夕》中寫:“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夏夜里,孩子們三五成群地捕捉在空中飛來飛去的螢火蟲,捉住后,將之放在透明的布袋內,發出的光如同蠟燭一樣明亮,甚是好玩兒。比如打彈珠。王建在《宮詞》中這樣寫打彈珠——“彈棋玉指兩參差,背局臨虛斗著危。先打角頭紅子落,上三金字半邊垂。”打彈珠,又稱彈玻璃球。玩法有兩種“出綱”或“打老虎洞”。在地上畫線為界,誰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輸,叫“出綱”;而在地上挖5個小圓洞,誰先打完5個洞,就變老虎,然后打著誰,就把誰的玻璃珠吃掉,則叫“打老虎洞”。還有就是捉迷藏,或叫“躲貓貓”。元朝的《宋史》中記載“光生七歲,與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其實就是寫孩子們迷藏時發生的事情。不過,孩提時捉迷藏,除了尋常的玩兒法之外,還蒙眼在油桐樹上玩兒。只是,我們稱之為“摸樹猴”。年少時,不知愁滋味,整天除了玩,就是玩。也許,這就是孩子的天性。如今,人到中年,回望童年,感覺一切都讓人懷念、留戀!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明說愚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