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喜樂小語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本文是純干貨,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竹葉石膏湯是古代針對熱病后期的調(diào)理方,有清熱養(yǎng)陰的功效。
適用于發(fā)熱性疾病及羸瘦之人的長期低熱、久咳、食欲不振、多汗等。
《傷寒論》有言:“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span>
什么時候用竹葉石膏湯?
1、形體瘦弱、精神萎靡。
2、氣逆欲吐,呃逆、干咳干嘔。
3、低熱、口渴、多汗。
4、脈數(shù)弱,舌紅苔少。
竹葉石膏湯乃《傷寒論》收官之方,現(xiàn)代用于治療急性熱病恢復期、無名低熱、癌腫發(fā)熱、暑病發(fā)熱、口腔潰瘍、骨蒸癆熱、肺炎喘咳、急慢性咽炎、糖尿病、失眠不寐等病證,多獲良效。
《傷寒論》中竹葉石膏湯原文敘證簡略,多數(shù)醫(yī)家認為,本條所論乃熱病之后,余熱未盡,氣陰兩傷之證。
亦有醫(yī)家提出,竹葉石膏湯證的病機,除氣陰兩虛、余熱未盡外,尚有痰飲停聚。
熱病過程中,因陽熱久羈,勢必耗氣傷陰。
同時,傷寒熱病治法,多用汗、吐、下法等,無論汗解或是下解,皆可損傷人體的氣陰。
故而,氣陰兩傷是熱病后常見病理狀態(tài)。
氣陰不足,不能充養(yǎng)周身,故見“虛羸少氣”。
“虛羸”言其形,反映精血、津液缺乏;少氣言其氣,反映氣虛。合起來就是氣陰兩虛。
“氣逆欲吐者”,即胃氣上逆,不欲食。然因何而導致胃氣上逆呢?
胃之氣津兩虛,陰虛而內(nèi)熱上逆,固然可致胃氣不降,然則氣虛不化,水液代謝失常,聚而成飲化痰,胃失和降而泛泛欲吐亦在常理之中。
竹葉石膏湯可以看作白虎湯去知母,加竹葉、麥冬、人參、半夏而成,所以具有益氣生津、扶羸清熱、和胃降逆的作用。
使用本方時,雖有余熱未清,但其熱象已弱,無高熱、神昏之證,清熱不可過猛。
所以去掉知母,加上竹葉以清心除煩,配石膏兩清肺胃之熱以治標。
雖少氣當補,但胃失和降,故減人參,并加生津養(yǎng)液的且無滋膩大礙的麥冬,補益氣陰以治本。
再加半夏開胃降逆而治嘔吐,甘草和中扶正,又用粳米益胃生津,兩補氣陰而扶虛羸。
本證治法若只清熱而不益氣生津,則氣液難復;
若只益氣生津而不清熱,又慮邪熱復熾,余熱復燃,亦可燎原;
葉天士謂之“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不可不防。
惟有既清熱生津,又益氣和胃,施以清補并行,方為兩全之法。
參考用量:石膏(50g)、竹葉(6g)、人參(6g)、麥冬(20g)、半夏(9g)、粳米(10g)、甘草(6g)
本條方后注云:“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粳米熬湯與藥同服之法,既可和中護胃,又可抑制石膏寒涼之性,使大寒之劑不至于攻伐脾胃,而達到養(yǎng)胃生津之效。
實驗研究亦證實,白虎湯中“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是以粳米作為增稠劑,增加藥汁黏度,有助于石膏微細顆粒懸浮,提高石膏在藥液中的含量,從而增加石膏清熱之功。
竹葉石膏湯的方證特征明顯,以虛羸短氣、氣逆欲吐為臨床表現(xiàn)特征。
其主證除此之外,尚有發(fā)熱、心煩、便秘溲赤、潮熱盜汗、舌紅少苔或苔白膩、苔薄黃膩等。
臨床應視“虛”“熱”“濕”之盛衰而變化,方中藥、量,隨證加減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