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創業公司撰寫商業計劃書過程中、投資機構做出投資決策過程中,會對企業進行財務預測,即通過搭建財務模型,來預測企業未來幾年的盈利走勢。那么,如何做好企業財務預測模型,才能真實反映企業業務的前景、輔助投資以及經營決策?
首先,需要明確盈利預測模型編制的目的,即投資人最關注哪些問題,基于預測數據能得到什么結論?是否符合企業業務經營狀況、符合行業發展趨勢,是否邏輯自洽。投資人最關心的問題,比如:
企業未來3-5年的銷售額、利潤額是多少?
企業什么時候能實現盈利?
收回成本需要多長時間?即投資回收期多久
需要多少銷售收入/銷量才能與成本打平?即盈虧平衡點是多少
投資回報率(ROI)如何?(通常投資回收期越短,投資回報率越高)
是否還需要追加投資?涉及到現金平衡點是多少
投資收益率如何?
盈利預測模型中最重要的是現金流預測,即銷售額預測和成本費用的估算,在此基礎上投資人可以測算能否保本、多久回本、是否需要追加投資、投資回報率、投資收益率等。
在明確財務預測模型編制目的的基礎上,回到財務預測本身,先了解財務模型三張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的勾稽關系:
財務預測的核心是對利潤表的預測,在此基礎上再推出另外兩張表。而在利潤表的預測中,基礎假設是出發點,也是保障財務預測合理性的關鍵。
利潤表預測的基礎假設包括:
收入增速:可以細分到不同業務板塊的增速,以此預測營業收入。
毛利率(成本率),以此預測營業成本。
費用率、稅率、EBITDA利潤率、EBIT利潤率,以此預測凈利潤。
要得到合理的收入增速預測,需要通過收入分解找到企業收入增長的驅動因素。在做假設時,既要參考歷史數據,也要考慮公司未來的發展。
從公司內部看,要取得公司至少過去5年的財務數據及財務信息,以便根據歷史數據設定對未來的假設;并考慮到公司未來發展規劃、產品、客戶、市場銷售變化趨勢,推演出收入增長率。
從公司外部看,公司主營業務所處的行業平均收入增速、平均毛利率、行業周期均可作為參考,并需要測算市場規模有多大、競爭對手情況如何,公司在這種環境中會采取怎樣的經營策略,能占到多少市場份額等,公司能做到的最大市場份額就是其收入的天花板。
收入=單價*數量。根據收入的一般公式,可以直接分析產品單價和數量的變化,確定是哪個因素在驅動收入增長;對于互聯網、電商類公司,會更關注業務流水、用戶量指標,來測算可能帶來的收益。
成本=收入*(1-毛利率)。根據預測收入及毛利率,可以測算出企業的總成本,再根據不同業務、產品的成本結構,拆分出原材料、人工成本、制造費用等;在拆分成本的時候,需要考慮隨著市場與企業發展,原材料價格、勞動力供給市場、生產效率、公司經營策略、行業平均成本等方面的變化。
當做出毛利率提升、成本率下降的預測時,需要有可靠的依據,比如行業競爭態勢是否支持、通過擴大銷量發揮規模效應降低成本,還是通過提高客單價增加毛利空間,行業內公司有沒有降成本、增毛利的先例,當投資人產生這樣的疑問時能夠有合理的解釋,同時成本預測應盡量保守。
費用=收入*費用率。費用率的確定需要從公司歷史費用率和未來費用變化兩個角度進行考慮,首先就是要把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等,按照公司歷史情況換算成占收入的比例,用預測出的收入乘以這些比例得到預測費用;再根據公司未來發展規劃,比如研發投入、生產投入、市場推廣等,對預測費用進行調整。
收入、成本、費用測算好后,再根據歷史營業外收支的情況進行加減,扣除稅費后,得到預測凈利潤,預測利潤表編制完成。
為了檢驗預測利潤表的質量,可以關注以下兩個指標:
運營杠桿:運營利潤變動率/銷售額變動率。運營杠桿實際上就是指銷售額每增加1個百分點,運營利潤要增加幾個百分點。當一個公司的成本及費用都為固定時,運營杠桿最大。通常來說一個公司的運營杠桿變化不大,它反映了企業固定成本費用與可變成本費用的關系,如果企業主營業務、成本費用結構沒有重大變化,但運營杠桿與歷史相比有重大變化,就要重新檢查各種假設,看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
凈利潤增長率與凈資產收益率ROE的關系:在盈利能力與資本結構不變的情況下,ROE就是凈利增長的極限。如果公司沒有發生增發或借貸這樣的資本結構變化、或盈利能力大幅度提高等重大變化,但凈利潤增長率遠遠超過歷史平均ROE,那就需要檢查假設是不是有錯誤。
在資產負債表的科目當中,假設各科目周轉率,找到與收入之間的關系,即可依據預測收入推出資產負債表項目。資產負債表預測的基本假設包括:
總資產周轉率,以此預測總資產
存貨周轉率,以此預測存貨
固定資產周轉率,以此預測固定資產
應收賬款周轉率,以此預測應收賬款
應付賬款周轉率,以此預測應收賬款
除此之外,依據預測總資產與負債、利息與負債的關系,可以得到預測負債及利息等。
資產負債率,以此預測負債、凈資產
生息資產收益率、計息負債成本率,以此預測利息收入和財務費用。
資產負債各科目占比,以此預測資產負債各科目
除以上指標外,資產負債表中的留存收益來自利潤表中的凈利潤;現金、借款、固定/無形資產、股東權益分別來自于現金流量表的現金、籌資、投資、籌資部分,現金流量表就是資產負債表中數據變化的記錄,而資產負債表反映的是公司在某一個時間點的狀態。還有剩下的一些項目則需要根據歷史經營情況和未來發展規劃來進行假設預測。
預測資產負債表編制完成后,可以現金轉換周期指標來檢驗。
現金轉換周期CCC=應收賬款回收天數-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庫存周轉天數。它反映了企業現金的周轉速度,通常來說企業的現金周轉速度變化不大、相對穩定,如果該指標與歷史相比有重大變化,則需要對假設進行檢查。
現金流量表反映了企業在某一特定會計期間內現金流入和流出的情況。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
現金流量表預測方法一:現金收支法。即將計劃期全部可能發生的現金收支分類列出,分別測算,進而確定現金余缺的方法,步驟是預測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現金流入量、再到現金流出量、再到現金凈流量,最后確定現金流量安排。
現金流量表預測方法二:凈收益調整法。即對企業的凈收益按實際收付現金進行調整,得出預測期的現金余額增加額,加上期初現金,減去期末現金余額,再扣除發放現金股利的支出,確定企業現金流量。
預測現金流量表的基本假設包括:
資本支出假設,以此預測投資現金流(資本支出至少等于或超過折舊攤銷,才能維持運營或獲得增長)
分紅比例,以此預測籌資現金流(參照歷史數據)
折舊攤銷占資產原值的比例,以此預測折舊攤銷
現金流量表體現的是資產、負債和股東權益變化引起現金的流入或者流出。從上表可以看出,基于已預測出來的資產負債表中資產(除貨幣資金)、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變化,以及利潤表可以推測出現金流量表。
預測現金流量表編制好后,可以根據以下兩個指標進行檢驗:
資產周轉率:總營業額/總資產。行業內企業之間資產周轉率的差別是相對穩定的,如果在沒有突發市場因素情況下,企業資產周轉率在行業內的水平發生了重大變化,則需要檢查銷售額增長假設是否過高、資本支出假設是否過低、攤銷折舊假設是否過高等。
財務杠桿:DFL=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企業財務杠桿通常不能無限提高,否則會加大倒閉風險,如果預測財務杠桿顯著高于歷史平均水平,那么需要重新檢查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