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研究近年來呈現新趨勢。學者在扎實的文獻功底上,堅持求知、求真、求實的學風,取得了視角新穎的探索成果。同時,新生力量的不斷涌現,也為古漢語研究帶來了新希望。近日,在陜西師范大學舉行的第十四屆全國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從文字、音韻、訓詁、詞匯和語法等不同角度對古代漢語展開探討,充分展示了不同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和成果。
迎來學術研究好時機
面對新形勢,抓住時機、加強學科建設是學界共識。陜西師范大學副校長黨懷興表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積累了浩如煙海的古典文獻。古代漢語研究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基礎學科。近年來,國家出臺了關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文件,國家社科基金專門設立了冷門學科研究專項。古代漢語研究者應抓住時機,建設好這門十分重要的學科,肩負起傳承中華文明的責任,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普及作出更大貢獻。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研究員孟蓬生向記者介紹說,全國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已經堅持了30年。這是一個強調通識與融合的學術會議,團結了一大批從事古代漢語研究的專家學者。文化振興,語言先行,要進一步推動有交流、有批評、有碰撞的、純粹的學術研討。
陜西省語言學會會長胡安順表示,與前輩學者的淵博學識和深厚功底相比,當代古代漢語研究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學界應共同努力,使古代漢語研究工作更上一層樓。
新材料拓展研究領域
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研究是學界近年頗為關注的前沿問題。清華大學教授黃德寬認為,出土文獻的大量發現和充分應用將為上古漢語研究取得突破提供重要契機。同時,他從三個方面強調,要充分認識到利用出土文獻資料研究上古漢語的復雜性:一是要認識到“出土文獻”不一定都是“同時資料”;二是要細致辨別出土文獻的流傳過程與語料地域屬性;三是要注意科學判斷出土文獻抄本的語料價值。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汪啟明強調,方言研究對語言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語言學的角度看,方志方言材料具有五大價值,分別是新語料價值、共時比較價值、歷時比較價值、文獻學價值和跨學科研究價值。
精細研究一字一詞
學者認為,在古代漢語研究中,關鍵性的一字一詞都值得細致鉆研。如杜甫《八陣圖》詩“遺恨失吞吳”中的“失”,學界各有訓釋。北京大學教授孫玉文對既往“遺恨失吞吳”的訓釋擇善而從,并抓住“失”的詞義和語法功能,論證“失”只能理解為“失去,喪失”,而不能理解為“犯錯誤,失誤”。該句表達的意思是,諸葛亮的八陣圖未能為其統一天下、光復漢室發揮作用,杜甫因而深感遺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趙長才分析了中古時期“故當”的用法及其來源,重點探討了“故當”作為語氣副詞在陳述句中表示或然性和在疑問句中表示測度、推測的兩種意義和用法,分析了其構成方式(即同義連用復合而成)、用法來源和兩種意義之間的聯系。
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唐賢清梳理了古代漢語中的程度副詞“傷”在廣西龍勝偉江苗族“人話”中的痕跡。他發現,苗族“人話”的“傷”繼承了古漢語中“傷”表示“過量”的用法。并且在語言競爭中,“傷”戰勝了“太”和“過”,成了組合功能更強、使用頻率更高的表達“過量”的程度副詞。
陜西師范大學教授趙學清集中考釋了“媵”及其相關字,考察了 “媵”字的基本聲符“關(灷)”的形源、“媵”及其同聲符字的語源和“媵”之釋義等問題。他認為,媵作為一種陪嫁制度,通行于周代貴族之間,其實是原始部落內婚的遺留,其根本目的可能是在同姓諸侯國之間建立聯姻,以互相聲援,鞏固政權。
吉林大學教授武振玉分析了兩周金文中的“美善”義形容詞,將兩周金文中的“美善”義形容詞與先秦文獻中的該類形容詞互為參照,進行比較,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先秦漢語中該類形容詞的共時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該類形容詞的歷時發展。
復旦大學副教授梁銀峰論述了上古漢語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用屬性。他認為,上古漢語代詞賓語前置不是句法現象,而是語用現象,即通過采用非常規語序來表達焦點的語言手段,用來“加強語氣”。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