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國際組織“社會進步國際論壇”(IPSP)的研究報告《反思21世紀社會》(Rethinking Society for the 21st Century)。報告評估了國際社會的發展成就、當前發展趨勢,以及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同時反思了社會科學對社會進步的影響。
對社會進步議題的探討是多維的
報告涵蓋了社會進步涉及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報告第一部分關注社會經濟變革,涉及經濟增長和環境問題、城市化、資本主義市場制度、公司和金融、勞動力等議題,反思了經濟組織如何決定福祉和社會正義。第二部分涉及政治議題,審視了民主和法治的發展趨勢,暴力、沖突局勢的形式與解決,超國家機構和組織的混合效力,多種形式的全球治理,以及媒體與傳播對民主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致力于分析文化和價值觀的轉變,探究了與“現代化”相關的文化趨勢和全球化議題,主要內容有宗教與社會進步之間的復雜關系,家庭結構、范式不斷變化帶來的挑戰,健康和生命問題的相關趨勢與政策,教育促進社會進步的方式,團結一致和歸屬感的重要意義等。
報告認為,關于“社會進步”的定義,不存在絕對的中立或能夠完全擺脫價值觀,不同社會對好壞對錯、社會公正等有不同的看法。而對社會進步的不同解釋,意味著對該議題的探討是復雜的、多維的,需要開放的實驗和科學的評估。報告認為,社會進步理念的基本價值觀和原則包括:平等尊嚴、基本權利、民主、法治、多樣化、福祉、自由、團結、尊重、文化產品、環境價值、分配正義、透明和問責制。
社會進步有多個方向
報告提到,技術創新增加了人類進步的可能性,但不斷加劇的不平等、政治沖突和環境威脅,限制了人們實現這種進步的能力。報告認為,20世紀社會進步的推動者正在衰落,新的社會推動者正在出現,非國家行為體和國際金融機構等便是全球治理體系新的參與者。
報告認為,社會進步有多個方向。盡管社會進步面臨挑戰,但如今一些已有的關于社會進步和政策改良的想法,值得試驗與實施。
反思社會科學的作用
報告反思了社會科學對政策和制度改革的影響。
報告著眼于經濟、教育、環境保護、醫療保健、發展、科學技術六個政策領域,認為這六個政策領域有一個統一的主題,即關于市場與國家角色的長期爭論。支持自由放任政策的人認為,國家只需要擔心偶爾發生的市場失靈。但是,如果市場失靈頻繁發生且是內置于體制當中的,那么國家能否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及如何解決?反之,如果國家因腐敗或無能而失去效能,是否可以找到市場或其他機制來糾正社會不公正?這種兩難困境如果放在全球范圍內觀察則更為嚴峻。因為單極力量已經認識到無法單方面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如果沒有恰當的全球治理,全球經濟將更容易受到不利影響,從而加劇全球不穩定。
報告呼吁,社會科學應該超越對現有制度的批判,應更有針對性和創造性地探索新制度。如今社會科學對政策形成的影響往往是基于技術專家模式,而非與大眾進行對話。社會科學家需要認真思考如何參與到大眾話語當中,并更加關注民主制度本身的設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