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數據統計,糖尿病前期的檢出率是35.7%。按照中國大陸約有10.9億的成年人計算,有3.9億成年人是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 是處于一個比較危險的階段,患者的血糖已經接近糖尿病 指標,如果不重視,沒有及時控制好,很快就會發作成糖尿病。
德勤《2020年健康醫療預測報告》顯示,每30秒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指由血糖升高但尚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包括空腹血糖受損、糖耐量受損,二者單獨或合并出現。
其中糖耐量受損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若伴有肥胖、高血壓、血脂紊亂則危險性更大。
張伯禮院士臨床思維
中醫角度來看,糖尿病前期屬于中醫“脾癉”范疇,最早出自《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 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 ”《圣濟總錄》中亦有記載,認為嗜食肥甘,令人內熱而中滿,久之轉為渴。 說明脾癉如不及時干預即可轉為消渴,“脾癉”可認為是消渴前期,主要由肺、脾、腎 3 個臟腑功能失調而發病,但其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受損。
張伯禮院士認為糖尿病前期以濕熱證為主,濕熱為患是標,脾虛失司才是發病之由?!鹅`樞·五變》中記載:“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脾為后天之本,五臟皆柔弱,則機體易運行失衡,故易濕熱內生,發為脾癉;若脾胃內傷,精微失于運化,滯而成濕、痰、瘀等病理產物導致消渴的發生。 平素嗜食肥甘厚味,飲食不規律,中滿而生內熱,則其氣上溢,可為脾癉。 脾胃運化與肝之疏泄相互為,“脾在志為思”。
另外,目前更常見的是長期過度思慮,情志不暢,肝脾失調,則脾失健運生濕,濕郁化熱,濕熱乃成。 長期懶惰倦怠,機能失奮,五臟則沉,行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脾失健運,濕熱內生,也易發為脾癉。 因此稟賦不足,過食肥甘,情志失調,久坐少動是糖調節受損的主要病因。
治在樞機,調暢氣血
張伯禮院士主張調暢中焦氣機不一定都要治氣, 而在運轉樞機,辛開苦降即是常用有效之法,其中以半夏、黃連最為常用,半夏味辛性溫,可助脾氣上升,開泄濕濁,暢通氣機,黃連苦寒沉降,下氣燥濕,兩藥相合,辛開苦降,燥濕和胃,調暢中焦氣機,使脾升胃降,固護其本。
治其標者,濕熱者,當清熱燥濕健脾,濕熱去則脾氣運,以茵陳、蒼術除三焦濕熱;
濕蘊輕者,當芳香化濁,祛濕健脾,以藿香、佩蘭、白豆蔻溫化濕邪,配合萆薢分清化濁,白術燥濕行氣,茯苓滲濕健脾,濕濁重癥,舌苔厚膩者,當用蠶砂、皂角刺、海藻類;
痰阻者,當健脾化痰,痰消痞散,以半夏、蒼術燥濕化痰,橘紅理氣寬中;
肝郁氣滯者,當疏肝理氣,散結解郁,以香附、川芎疏肝散郁,蘇梗、郁金行氣解郁;
治療已久,苦辛溫燥之品,若有傷陰燥津之征,可佐以沙參、麥門冬、百合滋陰益胃,健脾生津。
臨證首辨主證,兼顧諸證,注重整體而治,遣方用藥當寒溫并用,潤燥兼顧,補疏相合,剛柔相濟。
在治療糖尿病前期方面我們和張伯禮院士不少相似的地方,可能由于專門研究和治療糖尿病的原因,在臨床我們碰到了比上述內容更為復雜的病情。
經過對糖尿病二十余年的研究,我們在2型糖尿病逆轉和糖尿病前期治療上積累了可觀的數據和豐富的經驗,在此基礎上研究出了一套專業、高效、完整的中醫治療方案,目前2型糖尿病的臨床脫藥率可達76%以上,
糖尿病前期的脫藥率更高。
目前糖尿病前期已經可以進行遠程治療并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