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治療方案與降糖目標在延緩糖尿病進展的同時,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那么,使用藥物降血糖的患者血糖控制在多少合適呢?接下來,醫學莘將為您解析。
血糖升高主要由胰島素抵抗、胰島β細胞功能減退所引起,病程處于不同的階段,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也有所不同。在糖尿病早期,血糖升高以胰島素抵抗為主,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尚可,由于胰島素抵抗的存在,糖尿病患者血胰島素濃度甚至要高于正常人,這是因為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需要更多的胰島素達到降血糖的目的。此階段,血糖會波動在“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周圍(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時血糖11.1mmol/L)。由于病程短、并發癥少、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尚好,故血糖達標率較高,普通患者應將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時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0%以下;年輕的患者,由于對稍低范圍的血糖耐受性較好,不易發生低血糖,控糖目標可更為嚴格一些,在能耐受的情況下,可使空腹血糖接近6.1mmol/L,餐后2小時血糖接近7.8mmol/L,糖化血紅蛋白接近6.0%。
雖然糖尿病患者在早期血糖控制容易,但隨著病情的進展,胰島β細胞功能的減退,胰島素分泌逐漸減少,血糖達標越來越困難,但即便如此,也只能通過調整降糖方案,如增加降糖藥的劑量或種類,將血糖控制在上述目標范圍(普通患者的降糖目標),以減少或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出現,但老年人除外。老年人通常存在多種慢性疾病,認識功能、運動能力、自理能力均會有所下降,發生運動損傷與跌倒風險較高,且更容易發生低血糖,因此降糖目標應適當放寬,具體降糖目標應據病情輕、中、重來定:病情較輕的患者,空腹血糖應低于7.2mmol/L,睡前血糖應低于8.3mmol/L,糖化血紅蛋白低于7.5%;病情稍復雜的患者,空腹血糖應低于8.3mmol/L,睡前血糖低于10mmol/L,糖化血紅蛋白低于8.0%;病情較重的患者,空腹血糖應低于10mmol/L,睡前血糖低于11.1mmol/L,糖化血紅蛋白低于8.5%,因此,老年人的降糖目標因人而異。
感謝大家的閱讀!
注:本文圖片來源網絡,若侵及版權,請聯系刪除。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