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領導,你是否敢對下屬提的問題說:“我不知道?!??
我們都有一個思維慣性,認為管理者就應該什么都懂,員工帶著問題來,就要又快又好地給出答案。我們認為,問別人問題,或者回答不出別人的問題,是缺乏領導力的表現。
領導力
然而,領導力的第二項修煉,就是直面難題。
直面難題需要你說什么?
四個字:我不知道。
這句話可能讓大家會有點驚訝,但它的確是直面難題的一種態度。在實際溝通中,這句話有四種應用場景。
場景一:
面對維持性問題,你是真的不知道答案。
比如,你是公司CEO,下屬來問你一個財務問題,你就會說,你不知道,最好去找財務總監。誰知道答案,就去找誰解決問題。對于發揮領導力來說,這不是很重要的場景,但有些領導者容易陷入誤區,覺得對什么事都要指手畫腳。
場景二:
面對變革性問題,你說不知道,是為了尋找真正的答案在哪里。
比如,面對企業轉型這樣的難題,你說你知道,但你真的知道嗎?很可能你知道的是一個錯誤的答案。正如企業管理中常說的那句話:“如果你只會用錘子,那么你看到的所有問題都是釘子?!焙芏鄷r候,我們不要那么自信,我們遇到的是新問題,我們可以提醒自己“我不知道”,讓自己去尋找真正的答案在哪里。
場景三:
面對變革性問題,你知道答案,但你不確定你的答案是最好的答案,當你的下屬來問你該怎么解決時,你要說“我不知道”。
為什么呢?因為你是上級,如果你說了你的答案,你的下屬就不愿意尋找一個跟你不一樣的答案。這時,你說“我不知道”,也是為了尋找一個更好的答案。
場景四:
面對變革性問題,你百分百確定你的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但當下屬來問你該怎么解決時,你還是要說“我不知道”。
這又是為什么呢?大家可以想30秒。的確,你已經知道最好的答案了,但你還是需要跟你的下屬討論,哪怕他最后得出的答案跟你的一模一樣,但因為有了討論的過程,他會認為這個答案是他自己想出來的,那么他就會理解得更到位,在執行的過程中有更多執行的動力,有更多承擔責任的意愿。
我們比較一下。方式一:我告訴下屬,你要這么變。方式二:我跟你討論,讓你自己琢磨出來要這么變。哪一種方式更好?當然是后者。
這時,你說“我不知道”的目的不是尋找答案,而是動員團隊。
其實面對維持性問題,我們有時也可以采取這種方式。就好像你家小朋友來問你一道數學題,你明明會做,但你不會直接告訴他怎么做,而是會一步一步引導他自己做出來,這樣才能讓他掌握得更好。
所以,當你為了教導和動員對方的時候,你也說“我不知道”,但同時也要給予對方一些幫助。
“宜家效應”是美國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里(Dan Ariely)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消費者對于自己投入勞動、情感而創造的物品價值產生高估的價值判斷偏差現象。
試想,你在宜家買了個包裝箱,回家用螺絲和木板組裝成了一個鞋架。這鞋架雖不完美,但你對它的喜愛很可能超過昂貴的成品家具。因為制造組裝鞋架的過程中,你投入了勞動,并因此對該物品產生了依戀。畢竟相比工人組裝的家具,你一定會對自己組裝的那一個感情更深,賦予它更高的價值。
“宜家效應”不僅適用于家具,而且適用于思想。你自己組裝出來的思想,你也會更喜歡。所以,當你對下屬說“我不知道”的時候,不是說你完全甩手,而是你要給下屬提供一些元素,就像宜家的家具配件一樣,促使他把它們組裝成最終的思想,這樣他會理解更到位,會更喜歡,會更愿意去執行。
宜家公司
這正是管理和領導不太一樣的地方。
約翰·科特認為:管理是維持運轉,領導是實現變革。
羅納德·海菲茲認為:管理是解決技術性問題,領導是解決適應性問題。
盡管說法不同,但他們的理論是相通的:管理是不變,領導是變。
一些維持性難題,我告訴你怎么做,你可能也去就高高興興去做。但領導是處理變革性難題的,而變革性難題有四難:發現問題難,界定問題難,發現解決方案難,實施解決方案難。
這些“難”,也就是“阻礙”,是領導活動不同于管理活動的關鍵因素。變革性難題需要克服一些障礙,大家才愿意去做。這個時候,就要下屬自己想出來。
領導力的初級定義是:帶領團隊實現目標。領導力的高級定義是:動員團隊解決難題。
領導為什么是動員團隊解決難題?因為團隊往往是不愿意去解決難題的,是不愿意付出艱苦努力的。所以,你要去動員他們,給他們三個方面的力量:意義感、義務感和信心感。
我們對某件事的責任感,其實是三種感受的組合。
第一種是意義感,即“我想做”。
第二種是義務感,即“我該做”。這個義務往往包括利益,也許你和你的孩子之間不需要利益,但在企業和員工之間,你需要給他一個職位,他才會覺得有義務做這件事。
第三種是信心感,即“我能做”。信心感還可以細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對這件事本身的信心,而是對自己的信心。
這三個維度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個維度,員工對這件事都不會有責任感。
領導力的核心在于八個字:動員團隊解決難題。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定義的準確解讀不是“動員團隊+解決難題”,而是“動員+團隊解決難題”。領導者的任務是“動員”。解決難題的主語是團隊,而非領導者。
領導力的修煉有兩句口訣:第一句是“我來”,第二句是“我不知道”。前者是承擔責任,后者是直面難題。這兩句都是從“動員團隊解決難題”衍生出來的。
“我來”干什么?我來解決難題,我來動員團隊。因為是難題,所以我不知道。就算我知道,為了動員團隊,我可能也說“我不知道”。這才是領導力的表現。■
注:此文來自于高維學堂旗下的“科學創業派”。
科學創業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