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語
此篇承接(《道德經》“天下神器”指什么?老子為什么反對爭斗?)
第三段經文: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隳(huī)。
此句經文出現老子特有的“或···或···”結構,使注釋家產生誤解。此句法的意思是“想(這樣)···反而(那樣)···”。《淮南子·人間訓》中子曰:“或欲以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以害之,乃反以利之。”正是此意。
老子此處的“物或行或隨”四句均是同樣的句法,注釋家一般注釋為“有的先,有的后;有的緩,有的急;有的強,有的弱;有的平安穩重,有的動蕩沖突。”(李蒙州《吃透道德經》),其他注釋家大同小異。
其實這里的意思應該翻譯為:
或行或隨 想領先反而落后
(想做領導反而做跟班)
或吹或噓 想猛吹反而沒氣
或強或羸 想強橫反而羸弱
或培或隳 想堆高反而垮塌
第二句有點誤導學人,因為老子為了葉韻,倒裝了。或噓或吹就是或吹或噓。這樣四句都是前強后弱,這一句使學人錯會了,四句的一致性失去了。
行是指領先,走在前面,引領他人。隨是跟隨后面,落在后面。跑步比賽開始走得快,后面沒有力氣,只能如此。吹是猛吹,強力吹氣。呴同吁,氣喘吁吁,前氣不接后氣,氣接不上。這是道家練氣,要深長細勻,不能用氣不勻,否則無法達到效果。培是培土,把土堆高。隳是堆高的土或城墻垮塌。
四句都是結果與所想正好相反,這正是違反物性人性的結果。這樣與前面經文意義完全一貫,“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學人可以再次欣賞老子的邏輯嚴明。
《道德經》中有不少倒裝句和雙關語,極容易造成錯會。此是一例。
第四段經文: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王弼注:“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也。”世人,人主對物性人性不了解,對道的威嚴不了解,隨意妄為妄執,擾亂天下萬民,自己也失去最寶貴的樸,不知歸路在何方,而且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身邊埋伏了多少心懷不軌的人,時刻窺探神器。
河上公注:“甚謂貪淫聲色,奢謂服飾飲食,泰謂宮室臺榭。”就是榮觀燕處(二十六章),高大宮殿,后妃數千,飲食服飾精細艷麗,還有各種奇異玩物,馳騁田獵,人心早已發狂。古代君王普遍短壽,可見一斑。人心已經被這些戕殺殆盡。
這里的去,應該是滅的意思,即圣人(代表道)滅甚,滅奢,滅泰,堅決除滅那些搶奪天下為私欲者。只有為天下溪,天下自然歸流的常德才是圣人所眷顧的。這里與前面的“不欲盈”和《易經》的泰卦、否卦、恒卦的內在思想完全一致。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這是圣人三去,也就是圣人三滅。三種人一定要被滅絕,一種是欲望無止境的,一種是欲望奢華的,一種是欲望頂峰造極的。三種其實就是一種人,就是“取天下而為之”者,那些搶奪天下的瘋子。甚、奢、泰都是欲望頂峰造極者,此章就是搶奪天下者。
經文文本差錯:王弼本的“或挫或隳”,挫字為培之訛誤,據帛書本改正。
散文詩翻譯:
君主想用強力奪取天下,
而施加自己的意志,
他們是真正的可憐蟲,
他們最后都飲下苦果,
連他們的子孫也要遭殃,
哀嘆自己不幸生在帝王家。
天下是不屬于任何人的神器,
誰也別想奪取,
誰也別想占有,
即使奪取了也會失敗,
即使得到了也會失去。
圣人深懂天道的無為法則,
所以永遠不會遭受挫折。
圣人心中沒有絲毫私欲,
所以永遠不會失敗。
我觀察天下發生的一切,
想要領先的人卻落在后面,
因為他早早的用完了體力。
想要猛吹的人卻氣息奄奄,
因為他早早的用盡了內氣。
善于養生的人知道呼吸要深長細勻,
決不會白白耗散自己的內氣。
想要逞強的人卻羸弱不堪,
因為他的身體早早失去了元神。
想要堆土成塔卻瞬間垮塌,
因為結果總是與過高的愿望相違。
只有修道士知道微妙的道理,
所以勸告世人:
不要欲望熾盛,圣人將滅掉他。
不要奢侈無度,圣人將滅掉他。
不要頂峰造極,圣人將滅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