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并不僅僅是血糖上升,而是持續的高血糖對微血管、大血管、神經系統、周圍臟器等帶來的傷害,導致心腦血管、腎臟、眼睛、下肢等出現嚴重的并發癥。
為了控制血糖,患者需要終身用藥,甚至注射胰島素,然而外部調節畢竟沒有自身的代謝功能精準,血糖波動在所難免,并發癥風險依然存在。
為了實現糖友長期的血糖穩定,國內外的科學家都在不懈努力,最近,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科學家有了最新發現!
眾所周知,胰島素是唯一能夠調節血糖的激素,是由胰島β細胞分泌的。科學家進一步發現,胰島素的過程中會按比例釋放鈣離子,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鈣離子濃度來判斷胰島素分泌情況。
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的科研人員根據這一線索展開研究,順著鈣離子產生的過程,內分泌學專家發現,胰島β細胞的鈣通道中,有一種物質對調節血糖產生重要影響,這種物質叫做β3亞族。
動物實驗表明,當糖尿病小鼠體內的β3亞族增加后,胰島素的分泌量相應減少,反之,當β3亞族降低后,小鼠的胰島素水平又恢復正常。
在接下來的人體試驗中,科學家又驚喜的發現,隨著β3亞族數量的變化,胰島素的分泌量也隨之增減,這就說明,只要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住胰島β細胞中β3亞族的量,就能恢復人體的自我血糖調節,實現糖尿病的臨床康復。
目前,關于有效治療方法的實驗對比和生產普及還需進一步研究,相信不久的將來,該項成果就能應用于臨床。
瑞典科學家的發現無疑給糖尿病的康復帶來了希望,中國科學家的一項科研成果則讓國內的糖友率先享受到科技進步的福利。
針對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不足的問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從細胞組學和營養干預方面進行研究,經過上千次比對,發現一種海洋生物提取的肽類物質,對于胰島細胞的修復和生長起到關鍵作用。
動物實驗發現,喂食了這種營養物質的糖尿病大鼠的胰島細胞出現了增量和功能加強,胰島素分泌量提升,血糖恢復平穩。同時,腎臟、肝臟、神經系統等代謝組織的功能也得到相應提升。
在接下來的人體臨床實驗中,營養干預方法同樣實現了令人驚喜的轉變,在促進胰島細胞修復、增加胰島素分泌量、改善胰島素抵抗等與血糖相關的問題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目前,這項成果已批量生產上市,已有近萬名糖友親身體驗,反饋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