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我國的經濟理論界,又有一些人在鼓吹私有化。其集中表現是,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行了,應該用西方經濟理論取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把私有化說成是我國市場化改革的內在要求,主張在我國實行私有化,甚至還公開提出要消滅國有經濟(實質是要消滅公有經濟、消滅社會主義)。其依據是“經濟人”假設和以此為基礎的所謂理論。為了搞清問題,本文回顧了“經濟人”的有關爭論,對人的行為進行了分析,并結合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實際,對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相關理論問題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私有化 經濟人 行為分析 多樣性 外部性
中國走向何方的問題,是一個并沒有解決的大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事實上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最近,在我國的經濟理論界,又有一些人在鼓吹私有化。這次的集中表現是,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行了,應該用西方經濟理論取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解釋我國的市場化改革,并把私有化說成是市場經濟(也就是我國市場化改革)的內在要求,主張在我國應實行私有化,甚至還公開提出要消滅國有經濟(實質是要消滅公有經濟、消滅社會主義)。為了證明他們的觀點的“正確性”,他們認定:(1)人都是“經濟人”,(2)“經濟人”導致私有經濟的效率高于公有經濟的效率(或私有經濟的交易成本低于公有經濟),(3)私有經濟是市場經濟的唯一基礎(其實質是說公有經濟與市場經濟不相容)。顯然,他們的核心是私有化,“經濟人”假設是他們的基礎。為了弄清問題,回顧“經濟人”的爭論,對人的行為進行分析,并結合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實際,對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相關理論問題進行討論是必要的。
一、關于“經濟人”爭論的回顧
關于“經濟人”的含義,由于學者們大都回避對它進行直接定義,因此無法從定義直接了解其含義。但間接的看,無論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描述還是約翰•穆勒的提煉,還是以后的西方經濟學家所運用的含義,“經濟人”都包括自利和理性兩大要素,即人都是理性的自利的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人。
應當說,自從“經濟人”假設提出以來,關于“經濟人”爭論始終未斷。這些爭論來自國內外。對“經濟人”進行分析,回顧這些爭論是有益的。
從西方國家來看,在關于“經濟人”假設的爭論中,既有批判,也有維護。從批判的方面來看,主要有:
1、以赫伯特•西蒙為代表的批判。西蒙認為:人們掌握的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同時,由于社會系統得很大的不確定性,很難預測,人們既不可能找到決策的全部備選答案,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備選答案的全部后果,而且人們在決策中經常出現偏好不一致、前后矛盾的情形,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應當說,西蒙的批評是符合實際的、是強有力的。
2、來自“社會—文化人”的批評。凡勃倫在《有閑階級論》中曾討論了不同個人消費選擇的相互影響的嚴重程度。加爾布雷斯論證了賣者的行為能夠影響買者的選擇。丹尼爾••R•法斯費爾德認為:人是一種社會存在,他所做出的選擇不僅僅以其內在的效用函數為基礎,而是還建立在個人的社會經驗、隨時間而變的學習過程以及構成日常生活一部分的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的,特別重要的是個人選擇是直接鑲嵌在社會文化結構之中的,而不是相反。阿馬蒂亞•森也認為:“如果把追求私利以外的動機都排除在外,事實上,我們將無法理解人的理性,理性的人類對別人的事情不管不顧是沒有道理的”。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諾斯在《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一書中指出,經濟行為的許多情況,不僅是一種財富最大化的行為,而是利他的和自我施加的約束,它們會根本改變人們實際做出選擇的結果。諾斯認為:“經濟人”假設可以解釋人們為什么總是按自我利益行事和“搭便車”問題,但他卻無法解釋利他行為和為什么人們有時能回避個人利益而服從社會規則。這說明人是社會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中,人的具體回應是不同的。同時,由于人總是社會中的一員,在一個人的生活目標中,不可能僅僅只有自己,也就是說人的目標是復雜的、多樣的。因此,人的選擇不是、也不可能是使個體利益最大化,而是取決于周圍環境的制約,以及本能、習慣、習俗、從眾等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從總體上來講,“社會—文化人”的觀點比“經濟人”更接近于事實,其對“經濟人”的批判,也是很有力的。
3、是來自心理實驗的批判。“經濟人”假設是以可比性假設、連續性假設、傳遞性假設、不變性假設等為保證的。實驗經濟學家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對這些假設進行了檢驗,其結果證明,即使在完全信息(了解全部方案及可能后果)的情況下,單個人做出選擇的非理性和做到理性選擇的困難。應當說,心理實驗的結果有力地批駁“經濟人”的觀點。
當然,“經濟人”假設在西方也不乏維護者。如米爾頓•弗里德曼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位。弗里德曼在《論實證經濟學的方法論》中明確提出:經濟學家們完全不必費盡心機使自己的假定“成為現實”,他和他的追隨者甚至還提出:種種假定不僅沒有必要成為現實,而且它們如果不是逼真的話,還有積極的好處。在這里,我們看到,其觀點完全是一種“工具論”的論證,其辯護是多么的無力。
從國內來看,國內關于“經濟人”假設的爭議,一般不超出上述國外經濟學家在“經濟人”方面的觀點。但是有兩點值得提及:
一是程恩富教授在“經濟人”方面的觀點。程恩富教授的觀點包括三個基本命題:(1)是經濟活動中的人有利己和利他兩種傾向和性質;(2)是經濟活動中人具有理性或非理性兩種狀態;(3)是良好的制度會使經濟活動中的人在增進集體利益或社會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實現合理的個人利益最大化。應當說,程恩富教授的觀點中,(1)(2)兩個命題是對現實的人的正確概括,命題(3)在邏輯上也是可以成立的。當然,現實中的制度既是影響人的行為的因素,又受到人的行為的影響,制度總是在建立、完善、又不斷出現新情況的情況下逐步演變的,制度的演變過程也就是制度與人的行為的相互作用過程,制度總是不能理想化。
二是國內關于“經濟人”假設的爭論,涉及了“經濟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相容性問題。劉瑞(1997年)認為,如果說在私有經濟條件下,“經濟人”假設或許是對有關主體行為的一種真實寫照,那么在取消了私有經濟條件后,“經濟人”假設就站不住腳了,主張用“公有人”代替“經濟人”。劉瑞的觀點有新的東西,但很難說服人。因為,劉瑞沒有說明私有制是怎么產生的,在私有制產生的過程中,人的經濟利益是否存在、是否起作用、起了什么作用。私有制不是從來就有的,是人的行為的產物,很難把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說成是私有經濟的產物。劉瑞提出“公有人”應是他對人的行為的復雜性和利益關系的復雜性認識不夠的產物。這恐怕也是劉瑞未能擺脫和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多種所有制并存與“公有人”思想間的矛盾的原因。針對劉瑞的觀點,賀家紅(1999年)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分析不排斥“經濟人”,并認為,與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關聯,“經濟人”的現實基礎仍然存在。其實,賀家紅的觀點是有矛盾的,因為“經濟人”是對人性的抽象,既然與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關,“經濟人”就不是人的本性,這其實是否定了“經濟人”。范小虎、于海濱、仰書綱(1999年)提出,“經濟人”假設是市場機制運作的一個基本前提,選擇了市場機制就意味著對“經濟人”的承認,沒有“經濟人”的市場經濟是難以想象的。范小虎等人看到了利益關系對市場機制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只看到了單個人這一種利益主體對個體利益的追求,沒有看到社會經濟領域利益主體和利益關系得多樣性、多層次和復雜性,沒有看到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的共同利益的存在(市場機制中的市場規則就是利益主體之間的共同利益的表現之一,缺少市場規則的市場經濟是無法想象的),他們的觀點是有問題的。肖國飛(1995年)認為合理的利己主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相容的,利益原則決定了人們的生產和交換的出發點是利己的,但等價交換、互惠互利又決定了人們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滿足他人或社會的利益。肖國飛的觀點是一種折衷的觀點,這種觀點也是有缺陷的,它沒有給我們說明利益原則是怎樣決定利己或利他的,而且就某次的交換來說,發生交換的雙方在名義上是平等的,但由于交換時具體條件的限制,雙方的實際地位并不平等(這種現象很多,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出賣勞動力時的情形就是一種普遍的情形),又由于交換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很難說交換是“等價”的交換,“互惠互利”也無非是利害雙方的利益的對立統一的結果(之一)。
從以上國內外關于“經濟人”的爭論,可以看出,就是在西方國家的經濟學家中對“經濟人”的批判也是很有力的,在國內,對“經濟人”的批評也很多,其中的很多觀點都是應當承認和肯定的。 二、人的行為的簡要分析
雖然“經濟人”假設在國內外都受到了有力的批評,但國內仍有不少人對“經濟人”假設缺乏正確的認識,仍主張用“經濟人”來分析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為了進一步認識“經濟人”,有必要對人的行為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是以人的存在為前提的。人的存在也應是我們分析人的行為的起點。人的存在也就是意味著人的需要的存在。有生命的人體的生理運動,產生人體與外部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由人們的自然屬性決定的生理的自然需要。為了滿足這些自然需要,人就需要進行生產,就產生了對生產條件、生產對象和生產關系的需要(社會的需要)。需要推動人產生滿足需要的行為(需要產生動機,動機產生行為),需要的滿足產生新的需要,引發新的行為。人的存在、自然需要等的滿足,要求人與人之間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而人們也就在當時的條件下,結成了與當時條件相適應的關系,因此社會關系是人的需要的產物。道德、制度等也是人們需要的產物。由于人們需要的多樣性,這些需要的滿足又都需要花費時間、精力、資源。因此,這些需要的滿足之間往往產生矛盾。這就要求人們對要滿足的需要、滿足的程度、滿足的方式進行選擇。但由于不同人的選擇不同,人們要共存,就需要建立滿足需要的行為規則(這是共同的需要),這些規則就是道德、制度、價值觀等。這些行為規則形成后,一方面對人的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另一方面又在社會發展中根據新的共同需要、在揚棄中相對獨立的發展。顯然,在需要產生的過程中,它受到了眾多自然因素和眾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的影響(社會的因素是作為前期歷史的結果,而成為后期歷史的影響因素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它將越來越成為影響個人行為的主要因素),是這些眾多因素的產物,而這些因素又不斷相對獨立地變化,非常復雜,這就決定了需要的復雜性。需要的復雜性決定了人的行為動機的復雜性,決定了人的行為的復雜性。人的經濟行為是人的行為的一部分,它無一例外地是由復雜的動機引起的復雜的行為??梢?,我們認識人的行為,必須從自然的、社會的、歷史的角度去認識。由于需要的滿足是利益(利益是未滿足的需要的滿足),因此,需要產生行為,也就是利益產生行為。又由于需要包括個人的需要和人與人之間的共同的需要,個人的需要對應的是個人的利益,共同的需要對應的是共同的利益。人的自利產生人的行為,人的共同利益也產生人的行為。在人的自利產生的行為中,既有自利的因素,也有共利的因素,人的共同利益產生的行為中,同樣既有共利的因素,也有自利的因素。這決定了人的行為不可能都是自利的行為,“經濟人”假設是片面的,是站不住腳的。
從“理性”的角度看,需要產生的行為中,有理性的因素,也有非理性的因素。理性是有限的理性(也就包含非理性的因素),非理性的因素有時也包含著理性的因素。李學生的救人舉動,應受到社會的肯定,但單純從李學生本人來講,我們很難說他的行為是理性的。如果按照西方有的人的解釋,說李學生進行了收益與成本的比較的話 ,這不但是對英雄的侮辱,而且李學生也肯定不會去救人。問題在于李學生不會、也根本沒有去“理性”(進行成本與收益的比較)。李學生是其所在的環境的產物,是他所受的各種傳統美德教育的產物。這種教育使其產生了一種心理定勢,這種心理定勢使其在看到兩個小孩出現生命危險時,頭腦中馬上就閃現出救人的念頭和在這種意識下的救人行為。李學生所受教育中的傳統美德,是社會共同利益的反映和其要求下的產物。把道德因素當作先驗的與社會利益無關的東西,是不正確的。從這里,可以看出李學生個人的非理性的行為中包含著社會的理性。人們肯定、贊美、鼓勵這種行為也是社會的理性的表現。因此,把個人行為都作為理性的行為,把理性只看作個人主義的理性,是不正確的,這又說明“經濟人”假設是片面的,不應當作為分析問題的依據和出發點。
三、社會主義社會利益主體和利益關系的多樣性多層次性
在我國現階段,利益主體是存在的。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利益、利益差別。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忽視利益、利益差別的存在和作用,在農村搞“窮過度”、“一平二調”,打擊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幾億農民搞了二、三十年沒有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在城市企業吃大鍋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沒有動力,企業沒有活力。改革后,我們重視并注意發揮利益的作用,結果是經濟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當然,由于引導規范不夠,也出現了個體利益損害整體利益得情況)。利益是利益主體的利益,利益差別是利益主體的利益的差別,這就證明,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利益主體是廣泛存在的。忽視利益主體的存在是不正確的。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這些利益主體不但廣泛存在,而且具有多樣性。首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都是一個利益的主體。其次,每個家庭作為家庭成員組成的共同體,無論家庭成員之間存在什么樣的利益差別,其對外又是一個利益主體。再次,家庭成員加入的各種組織,如企業、村民小組、各級各類行政事業單位,也都是利益主體。再次,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企業中,經營者、所有者也是利益主體。最后,城市的社區、農村的自然村、行政區劃劃分的多層次的各個區域等,也是利益主體。由此可見,在我國,利益主體具有多樣性。
多樣性的利益主體之間,不是相互孤立的。個人是利益主體,個人又組成家庭這個利益主體,家庭組成社區等利益主體,不同家庭的成員組成各級各類行政、事業、企業等利益主體,社區組成更大的利益主體等,這就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的多層次的利益主體結構。在這些相互聯系的多層次的利益主體結構下,必然形成復雜的利益關系。比如一家企業,其直接包括的利益關系有:企業自身的利益、所有者的利益、經營者的利益、職工的利益;間接包括的利益關系有:家庭的利益(職工是家庭的成員)、社會(如周圍的居民)的利益、政府的利益、其它企業的利益等等;除此之外,還包括更間接的利益關系。從利益主體的個體利益和利益主體之間的共同利益來看,這些利益關系就更為復雜。一個人離開其他人,他既不會出生,也不會長大,當然也不會有個體利益,即使是一個具有獨立生存能力的人,在人與人的關系中,若不顧及他人利益和共同體的共同利益,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他最終是必然損害自己的利益,為其行為付出代價。更進一步,在利益共同體中,當某個成員的個體利益的遭到損害時,如果造成損害的行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施加損害者不用付出相應的代價,那么利益共同體所有成員的利益都就將受到損害,因此,保護利益共同體每個成員的個體利益,實質上是利益共同體每個成員的共同利益:個體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是相互轉化的,個體利益與共同利益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共同利益的存在,個體利益也無法存在。承認個體利益與共同利益相依存,并不否認個體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的相對獨立性、甚至矛盾。共同利益作為一個整體具有不可分割性,對共同利益的損害,是對利益共同體每位成員利益的損害,而不是對利益共同體某個成員的單獨損害;個體利益直接地表現為與其他利益主體的利益無關,對個體利益的損害,其直接的表現是利益共同體中某個成員的利益的損害,而不是直接表現為利益共同體所有成員的利益的損害;另外單純的個體利益的獲得并不代表利益共同體的共同利益的獲得,有時甚至是共同利益的減少。因此,共同利益和個體利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另外,經常發生的個體利益損害共同利益的情況則表明了二者的矛盾。在面臨共同利益與個體利益的矛盾時,是維護共同利益或是維護個體利益,這取決于當時的情況,更取決于文化的結構。這里的利益主體是指上文中的多樣性的主體,而不是單純的個人性質的利益主體,“經濟人”假設只看到了個人,而沒有看到眾多的作為利益共同體具有共同利益的利益主體,只看到個人私利,而沒有看到共同利益,這再次證明“經濟人”假設是片面的、不正確的。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經濟人”假設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內在要求。首先,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社會分工,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必要條件。其次,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多層次的生產力結構,他要求多種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在其現實性上,就是多種所有制關系并存。不同所有制之間要求進行商品交換,在個體與個體、私營與私營、集體與集體之間也要求商品交換。國有企業之間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利益差別,既存在社會分工,又有在管理上進行獨立核算的要求,國有企業之間也要進行商品交換。因此,商品經濟是內生于社會主義經濟的。
主張私有化的人,認為市場經濟要求私有化,私有制是商品經濟的惟一基礎。其依據就是:人都是“經濟人”。由于人是自私的“經濟人”,所以私有制是天然的合理的,私有制應取代公有制。這種論調,既沒有認識到商品經濟是內生于社會主義經濟的,也沒有對人、人的利益的正確認識,更忽視了私有制的歷史性。馬克思早已證明了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私有制(它是私有制在私有范圍內發展的高級形式)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人的需要的發展,也就是人的利益的發展。因此,資本主義私有制阻礙了人的利益的發展。人們要發展利益,就必然要求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這正是人的利益的要求(必須強調,這里的人的利益并不是“經濟人”的私利)。從這里可以看出私有制的歷史性和它注定了的命運,也可以得出結論:公有制是利益共同體的共同利益的體現(之一),現代公有制是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在我國現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但社會化大生產已有了相當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主張私有化(即用私有制代替公有制),是違背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保護好各種利益(也就意味著防止一種利益損害另一種利益)是社會的要求,個體利益和共同利益都必須保護好?,F代公有制既符合現代生產力的要求,又是共同利益的反映,應當保護公有制,而不是損害、甚至消滅它。
總之,在社會主義中國實行市場經濟是正確的,它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內在要求,私有制不是商品經濟的唯一基礎,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歷史的必然(當然,取代是一個不依個人意志為轉移的長期的歷史過程,不能人為的犯“左”的錯誤)。私有化的主張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理論不能以“經濟人”為基礎,更不能主張私有化。
五、社會主義經濟效率與“經濟人”
當前我國主張私有化的人的另一個觀點是認為,公有制是低效率的,只有實行私有化才能提高效率。其理由仍然是:人是“經濟人”,只有私有化才能降低交易成本,公有制由于制度的缺陷,交易成本較高,所以私有制的效率高于公有制的效率。正確認識所謂的效率問題,顯然是回答私有化主張的一個重要方面。
效率是指各種經濟資源利用率的高低和對外部變化的作出反應的快慢。效率的高低,不但要從企業等經濟組織自身看,還要從企業等經濟組織的外部性看。從企業自身看,效率的高低可以綜合地從企業的效益來看(效率與效益并不完全一致),效益高,可以說其效率就高,反之就低(當然,效益的取得有環境因素,有時資源利用率低、效益并不差)。不過,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還要從企業的外部性來看,如果一家企業的經濟效益是建立在企業的外部負效應的基礎上的,那么就必須從企業外部評價其效率。比如:我國的私有小煤窯,在礦產資源的利用上,“挑肥棄瘦”、“私挖亂采”,私有業主“發了財”,可是卻造成大量礦產資源的浪費和大量“挖煤工”的傷亡,這無論如何不能說它的效率是高的。據楊承訓先生的研究,近幾年來,我國的私有經濟發展較快,對解決就業等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私有企業大多都存在以下幾種情形:(1)偷稅、漏稅、逃稅;(2)壓低工人工資,不提供必要的安全衛生條件,損害工人的利益;(3)偷工減料、缺斤少兩;(4)礦產資源利用率、回采率低,造成資源大量浪費;(5)侵占國有資產;(6)采用欺詐、行賄等手段謀取非法利益。我們在看到發展私有經濟的積極作用時,也應看到其存在的問題,私有企業的效率應正確地、全面地看,不應估計過高。
其實,主張私有化的人,說公有企業效率低,主要是指國有企業的效率。國有企業的效率也要歷史地全面地看。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國有企業曾一度非常困難,大面積虧損,這是事實。但這種情況主要是在轉軌的初期,國有企業習慣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運行方式,不適應市場的運行方式。“有問題不找市場找市長”就是其典型的表現。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國有企業大都已經轉變到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上來,情況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大幅度增加,競爭力明顯增強,在仍然比較困難的國有企業中,有些是國家政策造成的,有些是歷史的原因造成的,有些是由于資源枯竭的原因,當然也有一部分是由于管理差、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造成的。一定要看到改革二十多年來,一方面國有企業有了很大發展(數量減少了、實力增強了),另一方面國有企業承擔了絕大部分的改革成本,為私有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因此,國有企業的效率決不能只從企業來看,而要從全社會來看。即使從微觀的角度看,說國有企業的委托代理成本比私有企業的高,說國有企業的效率低于私有企業,也是沒有道理的。一方面,在現代經濟中,即使是私有企業,由于企業之間相互持股,也存在著多級的委托代理關系,同樣會存在較高的委托代理成本,十級的委托代理成本與八級、九級的委托代理成本不會有顯著的區別;另一方面,企業效率的高低關鍵是經營者的行為。企業經營者的行為,是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在前文已進行了分析,從前文可以看出,經營者的行為未必就是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即使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只要管理得當,也未必就會造成對企業不利的后果。還必須看到,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私有企業中,這個問題也同樣是存在的。認為通過私有化就一定能提高效率的觀點,既不符合實際,在理論上也沒有根據,因為即使是私有企業、即使只有一級委托代理關系,也會出現委托失當、選錯經營者的情況。至于經營權與所有權合一的情況,所有者并不都是合格的經營者,也無法證明其效率就一定是高的,經營權與所有權合一不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典型情況就說明了這一點。關鍵是,在當代的市場經濟中,所有者、經營者的利益并不一致,二者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社會的利益也不一致,所有者或經營者完全有可能為了個體利益而損害企業的利益或社會的利益。
同時,還應看到,私有企業強調更多的是所有者、經營者或私有企業的利益,而很少強調職工的利益和社會的利益,國有企業則不同,它強調更多的是國家、企業、職工三者的利益。還有,對于那些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期長、回報率低的社會性、公益性的項目,私有企業一般不愿投資,而這些項目從國家、社會來看又是必須的,就必須有國家來投資。這就又不是能單純以單個企業的效率作為判斷標準的問題了。
總之,以“經濟人”為依據,來分析看待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效率是非常片面的,也不可能是正確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