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不會讓家里的孩子做家務,因為覺得會“越幫越忙”。但是孩子做家務可以養成獨立、自信、關愛他人的品質。父母應該信任孩子,給他們空間去獨立完成一些工作、參與家務勞動。這樣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孩子們都會因為做某些家務有趣而去嘗試,但是長期堅持下來卻很困難。所以父母要掌握方式技巧讓孩子們養成做家務的習慣。
對孩子的期望要實際,比如3歲的孩子可以把垃圾放進他房間的垃圾桶里,但是不能把所有的垃圾都放在一起并拿下樓去。
對孩子來說,積極地參與比結果更為重要。孩子家務做的不夠好,爸媽不要去批評他的工作,批評會挫敗孩子的自尊、降低下次參與的意愿。爸爸媽媽要放棄“完美”的想法。也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提醒孩子下次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孩子完成某項家務時,爸爸媽媽可以適當地贊揚,并告訴孩子他的工作給家人及整個家庭帶來很大的幫助,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勞動是重要的、有價值的。
給孩子提供一份所有他能夠做的家務清單,讓他/她自己選擇,這會讓他/她感到,自己擁有選擇和控制的權力。從而心甘情愿去做自己選擇的工作。
一個宏大、模糊的概念,如“把你的房間收拾好”可能會讓孩子感到無從下手。把一個任務拆成數個明確的步驟(把玩具裝進玩具箱里,把書放到書架上擺整齊等等),他才會確切地理解你的要求。另外,父母應該親自給孩子做示范,要有耐心地回答他所有的疑問直到他能夠獨立完成。
爸爸媽媽應該讓自己和孩子的勞動過程變得愉快一點,例如洗碗的時候戳破肥皂泡泡,擦桌子的時候聽點輕音樂……這樣看似枯燥的家務勞動就開始變得樂趣無窮。孩子將會對參與家務勞動樂此不疲。
給孩子制定合理的計劃,順利完成一個步驟,獎勵一顆小紅星。順利完成整件任務,獎勵一件合理的獎勵,例如去公園玩。這會讓孩子感覺到他的付出是有回報的。獎勵不要太多、太頻繁、太規律,免得讓孩子覺得做家務就是為了得到獎勵。
爸爸媽媽可以讓孩子在有趣的游戲中調整做家務的內容,從而不會感到乏味。例如,用筆筒做個抽簽用的家務小罐子,把冰棒棍涂上不同的顏色,在每根小棒子上寫上不同的任務,每天通過抽簽的方式選擇自己要完成的任務等。
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可采取適當的監督措施。比如,家長可以適時地提醒健忘的孩子收拾玩具、擺餐具等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能力的增強,可以不再用口頭語言提醒他干活,而采用制定圖表的方法來督促他。
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忘記分內家務事,爸爸媽媽不能采用指責或命令的談話方式,會讓孩子反感、覺得負擔。爸爸媽媽可以學習一下“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耐心地向孩子傳遞你的感受。
良好的溝通方式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尤其重要,爸爸媽媽通過一定的方法策略,和孩子耐心地溝通和交流,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做家務的好習慣,也能建立起親密的家庭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