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尺經》六版本原文注釋之概評
六種版本的《玉尺經》和《平砂玉尺經》,李本芳老師的《祖傳本》和《地理大全》收錄本,標名為《玉尺經》,著者署名是楊筠松,前者李三素公的注釋,后者為劉誠意伯注釋。其它四種版本都是標名《平砂玉尺經》,而署名元劉秉中著,明代青田劉誠意伯注釋。
李三素公的注釋《祖傳本》,僅收錄《天機賦》和《逐吉賦》二篇,注明為《玉尺經原本》,即提示有非《玉尺經》原本,很明顯指的就是《平砂玉尺經》。
劉伯溫在《平砂玉尺經》序中說“……并附晉國師郭璞《葬經》(即《葬書-原著》),此非輕泄天機,蓋欲使后人得是尺而量之”。說明劉秉中是告老暇日創《平砂玉尺經》,為量郭璞《葬書-原著》而撰寫的。
今考這六種版本,除《祖傳本》以外,其余五種版本的內容基本相同,不過是編排篇目調前撤后,分篇并篇不同而已。
《埽葉山房本》與《民間收藏本》的編排次序,完全相同,前者為明萬歷丙午(1606年)仲夏上浣著,后者為清乾隆丁卯(1747年)仲夏上浣著,很顯然,后者是抄襲前者的。二者所異的,是注釋內容,除所有版本都是劉伯溫釋之外,乾隆版在原釋之后,加了所謂“敬仙賴從謙發揮”的文句。
一、審勢篇
除《祖傳本》外,所有版本第一篇為《審勢篇》,開章云“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是根于“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理論。同前述,與東晉郭璞《葬書-原著》乘行于地中的生氣的主旨不相符合。其次云“萬山一貫,起自昆侖”,再次云及龍脈的分布,以“極龍、平城、月角,詳看住腳”為止。分篇都是敘述龍脈。因此,篇目標為《審勢篇》是文不對題,應為《審龍篇》。
《地理大全本》加了一段“龍分三八,氣屬五行”。在其它版本為《審氣篇》。
二、審氣篇
《天機會元本》《民間收藏本》《埽葉山房本》都以第二篇為《審氣篇》,自“龍分三八,氣屬五行”起,自“惟明覺不昧,斯領會通神”止,全篇所述所審之氣,為二十四山向的正五行氣。即楊筠松《青囊奧語-原著》的“顛倒”之氣。而非“顛,顛倒”的七十二龍挨星之氣。
三、審龍篇
《審龍篇》自“詳觀先圣之遺言,方識尋龍之要訣”起,至“古先秘訣,豈容輕易度人”(有版本為“豈容輕度非人”)止。諸種版本的內容完全相同。
其中“砂行水輔唱隨聯,夫婦之情,水繞砂回拜舞聯”,符合郭楊風水的龍水交會之旨。
全節所述的均屬風水形法之勢,該篇應為《審勢篇》。
四、審穴篇
自“龍從地起,有吉有兇”起,自“是故三吉六秀主富貴之樞機,而陰陽品配為作用之玄妙”止。
全篇未提及穴的形勢,如穴的吞(進)、吐(出)、?。ǜ撸?、沉(低)以及生氣的聚散等問題。僅僅談一些定向和賤陽貴陰問題,是文不對題的,誤入了歧路。
五、審向篇
標明有《審向篇》者僅《地理大全本》及《天機會元本》兩種版本。《地理大全本》的內容分為二大段:首段是從“離趨壬癸,癸向南離”起,至“例難執乎納甲,法莫妙于變通”為止。末段是從“山為體,水為用,一氣而成”起,至“四生三合是天機,雙山五行全秘訣”為止?!短鞕C會元本》的內容,僅有末尾大段,而無前大段。前“離趨壬癸”大段,排列在《審穴篇》之末段。
“離趨壬癸”段,除“離趨癸,癸向南離”說明丙午丁山壬子癸向,壬子癸山丙午丁向以外,是以立長生向和納甲向為主,其結尾又說“例難執乎納甲”。
“山為體,水為用”段,主要說的是雙山五行三合向,兼論了以水的來去定吉兇,并提到“宜從卦例推求,尊納甲之宗”。與前大段“例難執乎納甲”,是前后矛盾之詞。
從此篇看來,撰原文者,似為明末清初時人,并非元代劉秉中所撰,更非楊公筠松所著。署名劉伯溫釋注,也是托名。
六、審砂篇
這六種版本僅《天機會元》收錄本載有《審砂篇》。其原文“砂明生死,脈辨陰陽”起,自“云翔霧起,何處兜收”為止。僅短短三百八十一字,其內容包含有論龍脈及其駁換、過峽,論明堂的山峰朝對形勢及水神來去和關煞等,但都沒有具體的說明可操作的東西。
七、造微賦
《造微賦》是總述風水理法,龍水交會合玄空的四大局?!短鞕C賦》是論述納水及論斷。《逐吉賦》是論述消砂(峰)及論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