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繼續(xù)讀《不管教的勇氣》
表揚孩子意味著雙方關(guān)系不平等,批評孩子就更不用說了。
在這種不平等的關(guān)系下,對表揚反感,怎么會認真對待批評呢?
這是其一。
其二,挨了批評,孩子會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沒有價值就不會喜歡自己,不會喜歡自己就不會自信。不自信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其三,孩子聽到批評,很可能壓根兒不會按照父母預想的那樣改正,而是相反——加深批評所指的行為印象,進而踐行這種行為。
比如批評孩子不好好學習,很有可能導致孩子對學習非常反感。
這不是孩子有意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或者潛意識的行為。
其四,從心理學上說,孩子之所以招致父母的批評,因為他們希望獲得父母的關(guān)注。
其五,批評會讓孩子腦部發(fā)育受損。
與表揚一樣,批評中彰顯的不平等關(guān)系意味著孩子的不自立。
也就是說,批評和表揚都是父母越俎代庖——跨越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邊界。
我在這里為本書加一個限定詞——學習。本書是說學習完全是孩子自己的事。
學習外的其它領(lǐng)域,是否完全是孩子個人的事,還是值得斟酌的。
假如實在有需要“批評”的行為,我在此提出一點建議:
不做評判,只說事實。
比如只說“你還沒有刷牙”,不說“你不講衛(wèi)生”。
寫到這里,想起男主經(jīng)常對我說:你總是……
我將之定義為“貼標簽”,是很讓我抓狂的事情。
應該是其中的“評判”惹的禍了。
那么關(guān)于學習,父母就不能干嘛了嗎?
父母可以做這些事:
1.當孩子求助時,提供必要的幫助。
2.父母要做的是:幫孩子找到自信,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賦予他們面對生活的勇氣。
關(guān)于找到自信,上一篇已有一種可行的方法。
如何激發(fā)興趣和賦予勇氣,只能在一定的原則下自己琢磨了。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辦法。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3.在孩子愿意的情況下,父母再跟孩子談學習。只要不是強加的,孩子至少能聽。
在寫這篇筆記的時候,眼前不斷浮現(xiàn)丁丁小時候挨揍的情形。
無數(shù)次呼吁不要用“打”的方式,可爸爸說:我就是 被我爸爸一巴掌打醒的!
……
這里我無意挑戰(zhàn)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
只是,我們是不是要考慮時代特征?
是不是要考慮個體?
甚至是不是還可以質(zhì)疑“棍棍棒棒出好人”的可信度?
如果不用棍棒,是不是更好?
此外,丁丁小學時幾乎都是完成作業(yè)再休閑娛樂。
進入初中后,周末常常遲遲不動筆,而老師方面又短信叮囑家長督促孩子務(wù)必按時完成。
在這種情況下,我不但沒有成為壓力緩沖墊,還用嘮叨把焦慮傳給他,導致他的反感。
本書中有一個觀點:孩子會認為自己聽父母的話是輸給了父母。
前兩周,丁丁跟爸爸開斗,咬牙切齒地說:我無論如何不會在你面前示弱,要不然你以為我輸了!你贏了!
……
如果真能如本書所說,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完全不必批評與表揚,那真是皆大歡喜!
可是,當人家父母并不認為“學習完全是孩子的事”,而竭力幫助孩子把學習搞好時,你的孩子怎么辦?
尤其是當今,一些作業(yè)孩子單獨無法完成,
比如默寫生字詞、一些不會做的算術(shù)題,
孩子在家不求助父母,在校也不問老師,或許老師也管不過來……
這時候父母能淡定嗎……
下一篇繼續(xù)讀《不管教的勇氣》,談?wù)劯改溉绾蔚?不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