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益集團的茶園
3月29日正午,我來到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西定鄉曼來村。
站在大益集團勐海茶廠巴達基地海拔1700多米的山頂遠眺,我看到四周上萬畝茶園連成一片,山谷間的湖泊波光粼粼,茶園邊上的杉樹和竹林蓊郁,幾位布朗族婦女正背著竹簍在采摘春茶。陽光照耀,清風徐來,我似乎感受到了茶葉生長的律動。
這是一片上天賜予的茶葉福地,其海拔、光照、降水、溫度很適合茶葉的生長。如此偏僻大山里生長的茶葉,如何變成舉世聞名的普洱茶遠銷國內外?陪同我們的楊場長——一位總是笑呵呵的敦實中年漢子,告訴我們,茶葉采摘后,經過殺青與曬青等初加工,然后運到縣城的茶廠經過多道工序的制作,做成不同等級的普洱茶。
▲采茶的布朗族鄉親
布朗山寨的一片茶葉變成普洱茶,是一場千揉百煉的蛻變;而普洱茶要從云南的大山深處,進入到國內外無數品茶人的茶壺里,其間要翻山越嶺、漂洋過海,每片茶葉的運輸,是一場費時費力、充滿艱辛的旅程。
此前一天即3月28日,我們住進勐海縣城郊區的4A景區“大益莊園”,傍晚參觀了莊園內的茶馬古道景區。景區內的茶農、茶商院落和客棧都是收集茶馬古道沿途的舊房屋材料按照傳統的樣式建造的,屋內陳列著百年前茶農、茶商和馬幫用過的舊物件。一路看下去,有著穿越時光之感,深深感受到在前現代社會普洱茶的外銷之難。信息的不對稱、市場的不統一、各地貨幣的混亂、高山與大川的險阻、邊疆地區治安的不靖、馬隊行進的緩慢……每一項都是普洱茶外銷的“攔路虎”。
云南省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州是茶馬古道滇藏線的核心區域,瀾滄江流域的勐海、勐臘、景洪、西盟、孟連等地出產的普洱茶運到最大的集散地普洱府城,然后向西北經過大理、麗江、德欽,到達拉薩,東北線則經過昆明,橫穿中原腹地,抵達首都北京;而南邊的幾條支線則穿過遮天蔽日、蟲蛇出沒的熱帶雨林,抵達緬甸、老撾、越南、印度以及中國香港等地。一餅普洱茶運送到拉薩、北京需要歷時一年。
幾百年來,普洱茶是云南一張物產名片,對當地民生助益甚大,甚至可以說,茶業一直是云南“精準扶貧”的主要產業。道光《普洱府志·食貨》記述:“普洱茶名重天下,每年納茶六、七千馱(每馱120斤計,合72~84萬斤),入山作茶(指茶商及工匠)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1793年(乾隆58年)乾隆皇帝在熱河行宮接見馬嘎尼率領的英國使團,乾隆帝分三次回贈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禮品,其中包括普洱茶88團。
清帝國至尊的天子回贈西方最富有的英國國王,88團普洱茶已是重禮,原因無外乎在騾馬為運輸主力的時代,普洱茶運到遙遠的他鄉,成本實在太高了。
▲景區內的馬幫客棧
電商時代這一切改變了,天貓的“天字號”計劃讓普洱茶遠銷艱難成為歷史。“中華老字號”茶企大益集團的員工吳丹說:“此前我們只能自己走出國門,到韓國和東南亞開分公司,但自己探路成本很高,周期也長,而且面臨著品牌推廣的難題,如果老字號品牌能借天貓這艘巨艦集體揚帆出海,既能打通物流、供應鏈和運營體系,又有平臺作品牌背書,我們的路就能走得更遠。”受惠于這一計劃的不僅僅有云南普洱茶,還有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國貨品牌。
在赴云南勐海看茶前的3月27日,筆者參加了天貓和部分北京老字號企業代表的座談會。座談會上北京老字號“吳裕泰”的電商負責人鄭艷透露,“通過5年多的運營,吳裕泰在天貓上的消費者75%以上來自外地”。
在前互聯網時代,中國多數老字號特別是經營食品的老字號,囿于交通不便和傳統的經營模式,往往只能偏安一隅,以茶業為例,也只有普洱這種經過發酵可以長期儲存的茶葉才可能漂洋過海賣到異國他鄉。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到:“諺曰:‘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可見在古代,如柴禾、粟米這類需求量大的快消商品,其流通的范圍相當有限,因為超過一定的距離,則運輸和儲存的成本巨高。
▲制茶車間
加入到天貓“天字號”計劃的中國老字號,不僅讓云南普洱、北京吳裕泰這樣的茶葉企業的產品銷售距離能快速伸展,連浙江嘉興“五芳齋”的粽子、北京的白冰洋汽水、信遠齋酸梅湯這類對保質期要求苛刻的食品,也能行銷到遙遠的城市。
2017年上半年,天貓推出“天貓出海“,幫助本土品牌遠銷海外。數據顯示,70%的天貓商家、12億商品,已經通過天貓和lazada實現海外銷售,賣到2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歐洲內陸袖珍國家列支敦士登,都有中式糕點的訂單。2017年4月天貓超市香港站開始試運營,包括百花、信遠齋、三元、不少北京老字號品牌和,已隨著天貓超市進入香港市場。其中最受歡迎的是玻璃瓶的信遠齋酸梅湯了,截止去年底,在天貓超市香港站的銷售量達到可口可樂的3倍。
據阿里巴巴負責“天字號”計劃傳播的陳靜女士介紹,2017年9月19日“天字號”計劃正式開啟以來,通過IP授權、跨界創新以及大數據定制,天貓不僅讓老字號的銷量實現了翻倍的增長,南方“老字號”受到北方消費者的喜歡,北方“老字號”受到南方用戶的追捧,成功實現了品牌形象煥然一新,而且受到很多年輕消費者的喜愛,也讓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創新。天字號計劃將向三個方向推進:本地化、全球化、數字化。即結合天貓的城市化戰略,一方面要生根本地挖掘一批有本土特色的天字號和本地的品牌。另一方面天貓出海團隊將帶一批“老字號”揚帆出海。新零售大軍——口碑也將加入天字號計劃當中來,和天貓一起在線上線下共同幫助老字號上路新零售,完成品牌數字化轉型。
在云南勐海縣大益莊園內的“茶馬古道”景區,我看到一張舊照片:一隊運茶的馬幫漢子在森林里一塊空地上休息,一位年輕的漢子幫另一位年長者捉頭發中的虱子,不由得心生同情之心。
馬幫漢子幾乎是用生命去冒險所得來養家糊口,舊時茶葉商和馬幫的冒險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交易的不確定性。馬幫活躍的時期,法律在許多地區形同虛設,做的每一筆生意,都有著很大的風險,更由于政治局勢風云變幻,增加了這種風險。二是要面對嚴峻的自然環境。馬幫運行的茶馬古道各條線路,環境異常危險,風霜雨雪,野獸毒蟲,瘟疫疾病,隨時隨地置人于死地;三是土匪的威脅。當時的西南深山密林里,土匪盜賊十分猖獗,盡管馬幫饒是全副武裝,仍然不時遭到襲擊,貨被搶人被殺。
如果照片上的馬幫客生活在今天,他們會失業嗎?我以為不但不會,而且工作環境會更好。他們或者是都市里的“快遞小哥”,或者是某個貨場的管理員,或者是長途汽車的駕駛員。他們的日子遠比前輩富足,也活得更加快樂。
從馬幫跋山涉水運茶去遠方,到今天天貓為中華老字號出海賦能,人與物都得到了解放。一片茶葉漂洋過海的歷史,亦能道盡人間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