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民族文化多樣性就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具體體現。
☉世界文化多樣性主要表現在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
☉從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中,人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①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②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1、不能把文化遺產等同于世界遺產。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并非所有文化遺產都成為世界遺產。文化遺產要成為世界遺產,必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通過一定的程序,以名錄的方式確定,并予以保護。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2、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
3、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間文學、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歌圩、廟會、傳統節日慶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
4.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還可以通過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論、文化藝術、民居建筑、民族服飾、風俗習慣表現出來。
⑴文化是民族的(個性)
①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②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
③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⑵文化是世界的(共性)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②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斗艷、五彩繽紛的景象。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世界文化寓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通過民族文化體現出來。沒有民族文化就沒有世界文化。
①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都是這個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通過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可以推進民族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③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世界上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以其鮮明的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繁榮。
④對人類社會來說,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⑤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正確態度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反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或者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的傾向。
遵循原則
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具體要求
①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②我們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1、文化多樣性與多元文化是不同的
①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指人類文化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是指文化的來源和性質以及指導思想上的差異。
②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多樣性的一種表現,但不是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方向。
③我們的態度是:提倡文化的多樣性,反對文化的多元性。
2、尊重文化多樣性并非就是承認和保護一切文化。
世界具有文化多樣性,但不等于說所有文化的存在都是合理的積極的。當今世界上,不是所有文化都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和人類自身精神生活的發展需求,相反,一些腐朽沒落的、低級庸俗的文化現象和文化行為,將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阻礙社會的進步,對此我們要加以抵制和消除。
3、“文化沖突論”是錯誤的。
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使得民族文化之間有時難免會發生矛盾。但只要遵循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不同民族之間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相互借鑒,不僅能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而且有利于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因此,“文化沖突論”是錯誤的。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文化傳播是在文化交流中進行的。在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文化交流是雙向的, 既包括引進外來文化,也包括推動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1、所謂大眾傳媒,是指文化傳播改變了只能在較小范圍內、在社會少數人之間的傳播,形成了面向大眾、使文化傳播成了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的傳播媒介。
2、新的傳媒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各種不同的傳播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影響著文化的傳播,發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中國的茶葉漂洋過海傳到英國后,鑄成了舉世聞名的下午茶文化,至今還為人津津樂道。一位哲人曾指出,彼此交換蘋果,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思想,那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
①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建立和諧世界;優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利于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促進人素質的提高。
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③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
④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交流、借鑒的基礎上,不斷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⑤開展中外文化交流,一方面,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成就和獨特魅力、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傳入中國,有利于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⑥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為世界文化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①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正確處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 和“封閉主義”(一味固守本民族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傾向),又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
②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③面向世界,博采眾長。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⑤開辟多種途徑,借助大眾傳媒等方式、手段,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共同推動世界文化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