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共和國三天內痛失六位院士,他們平均年齡90多歲。他們都是國家脊梁,讓我們來好好記住他們,他們為了國家做出的貢獻,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第1位:張國成——中國工程院院士,稀土金屬冶煉分離專家
張國成1931年10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 長期從事各種稀土精礦冶煉和單一稀土元素分離的研究,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22年12月21日張國成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張國成作為中國稀土冶金開發研究的早期成員之一,為中國的稀土工業發展、為確立中國稀土工業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做出了重大貢獻,被稀土同行譽為“酸法之父”。
第2位:趙伊君——中國工程院院士,激光技術專家
趙伊君1930年11月出生于北京,長期從事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學激光技術的教學和研究,曾任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員。2022年12月21日,趙伊君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趙伊君開創的激光事業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方面均取得重大進展,使中國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對推動中國激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起了重要作用,為維護中國國家安全、推進武器裝備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3位:顧真安——中國工程院院士,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
顧真安1936年11月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長期從事特種玻璃和光導纖維研究,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院長技術顧問,石英玻璃重點實驗室首席專家。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22年12月22日11時48分,顧真安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顧真安是中國石英玻璃行業的學術帶頭人,積極為中國無機非金屬材料產業的發展建言獻策。
第4位:龍馭球——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和結構力學專家
龍馭球1926年1月出生于湖南安化,長期從事結構力學、有限元法、能量原理、殼體結構的教學科研工作,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1999年擔任結構工程國際學術會議主席。2022年12月22日,龍馭球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龍馭球在分區和分項能量原理、分區混合有限元、四邊形面積坐標理論、厚板層合板無閉鎖理性元和解析試函數有限元等方面,取得多項中國國內外首創成果,在工程應用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第5位:李文華——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學和森林學家
李文華1932年1月出生于山東廣饒,長期從事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和農林復合經營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生態農業研究;自然保護區管理;森林科學經營;區域生態建設。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22年12月23日,李文華因病醫治無效逝世。
李文華院士“作為中國資源生態和生態工程學術帶頭人,長期致力于林學、生態學研究,在弘揚生態文明,傳播綠色文化,推動綠色發展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第6位:盧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自動控制和電力系統專家
盧強1936年5月出生于安徽無為,主要從事電力系統線性最優控制和非線性最優控制學科體系的研究工作。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7年獲國家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2006年當選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1年當選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會士。2022年12月23日,盧強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盧強是國內外公認的電力系統非線性最優魯棒控制學科體系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每天更新各類人物故事,
點贊收藏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