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讀點有用、有趣、有態(tài)度的育兒干貨
來源|微智校園(ID:jcweixiaoyuan)
當孩子早上起不來、做作業(yè)磨磨蹭蹭、吃飯姿勢不對、學習成績下降的時候,很多家長都習慣發(fā)脾氣并且吼孩子……
但吼孩子并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也許能夠一時有效,但是長久來看,這是一件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
為什么吼孩子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1. 吼孩子只是一時有效
人的大腦有一種逃生機制,一旦遇到可怕的事情,大腦就會啟動逃生機制,時刻準備著逃避。當孩子聽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吼叫的時候,第一反應也是逃避。
所以當家長們責罵完問:“以后還會不會這樣?”孩子最快的反映就是:“不會了。”因為他正因為家長的吼罵而痛苦不堪,只有“聽話”才能夠讓這場噩夢停止。
但是事實上孩子并沒有真正的聽進去,所以下一次再發(fā)生類似的事情的時候家長會更加生氣,吼罵的更嚴重。父母孩子雙方,都是這一場吼罵戰(zhàn)爭中的敗者。
2. 吼孩子是一種負面榜樣
有句話說的很好,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為管孩子。
當你每次遇到問題都用責罵吼叫的方式的時候,孩子也會把這樣的壞習慣學過去。這些負能量被孩子吸收以后,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的心理、生活和學習。
如果你發(fā)現(xiàn)孩子脾氣很差,那么一定要先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平時遇事也十分的暴躁。如果不想孩子變成脾氣差的人,首先自己要做一個平和的人!
3. 吼多了說話不再有力度
我們都知道含羞草有一個特色,就是用手一碰就會收縮。但是如果你碰多了之后,含羞草就不再害羞了。教育孩子也是一個道理,如果你吼叫多了,孩子就會產(chǎn)生免疫,吼罵的效果也會收效漸微。這個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叫超限效應。
習慣性吼叫還會有一個更可怕的后果:讓孩子分不清事情的嚴重性。不論事兒大事兒小家長都是一頓吼,所以孩子心里面會覺得不管是沒做作業(yè)還是偷東西,事情的嚴重性都是一樣的。每天都吼很多次,孩子根本分不清楚哪個錯誤更嚴重。
俗話說“響鼓不用重錘”,后面應該還有半句:錘多了,鼓也是會壞的。
如果不吼,應該怎樣正確的批評呢?
1. 生氣的時候也要好好說話
蔡康永有一本書叫做《好好說話》,里面提到了很多朋友之間說話的原則,實際上父母更需要學會好好說話。當遇到孩子有問題非常生氣的時候,正確的“說”出來比吼叫的效果會好很多。
孩子從平靜的語氣能夠清楚的接收到指令,但是從吼叫中接受到的只有負面情緒。同樣是孩子做作業(yè)拖拉磨蹭,以下兩種方式哪一種更好呢:
?方式一:
你看你,怎么又磨磨蹭蹭,說了好趕緊做作業(yè)睡覺怎么不聽呢?我真的是拿你沒辦法了,每次都這么磨蹭,別的同學怎么都可以那么早完成呢?
?方式二:
10點鐘之前必須完成作業(yè),如果沒寫完也不可以寫了,因為睡眠不足也會影響健康和學習的。如果作業(yè)沒做完,你需要自己承擔后果,去跟老師解釋。
第二種方式也是批評,但是這樣的方式更加能夠讓孩子接受。
2. 偶爾也可以進行冷處理
有的時候說得太多反而不如不說,孩子鬧脾氣了或者情緒不好了,也可以選擇性的進行冷處理。給雙方一些空間和時間,冷靜下來之后再好好的溝通。
如果家長脾氣實在上來忍不住了,也可以試一試遠離現(xiàn)場,下樓散散步或者找朋友聊聊天。先把不好的情緒發(fā)泄出來之后,再跟孩子進行下一步的溝通,說不定效果更好哦!
還有一個小訣竅,當你快發(fā)脾氣的時候,可以試著深呼吸。呼吸節(jié)奏平緩下來之后,情緒也會慢慢變得平穩(wěn)。
? 3. 教孩子換位思考
如果孩子年齡不大,家長可以跟孩子進行“身份互換”的游戲,讓孩子從真實的場景中感受到一件事情的不對。
如果孩子已經(jīng)十幾歲了,那么也可以用換位的方式進行溝通。例如“如果你是家長,你跟我說話我一句話都不回復,你會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老師,課堂上的學生嘰嘰喳喳不停也不聽課,你覺得可以嗎?”
不要以為孩子聽不進去,只要你用正確的方式去講,那么一定會得到回應。
很多人都說道理都懂,可依然教不好孩子。也有爸爸媽媽說:“知道吼叫不好,但是一到現(xiàn)實的情況就忍不住了。”
真正智慧的父母,是不會用吼叫的方式去教導和批評的。只要能夠轉(zhuǎn)變意識然后慢慢改變,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克制脾氣并不是那么困難。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家庭的智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