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只要和育兒掛鉤的產業,都會見到“蒙特梭利”的字樣,而蒙特梭利恰恰是“幼兒敏感期”的提出者和倡議人!她把兒童的各種敏感期觀察得非常透徹,并運用在教育上。到底寶寶4歲前有哪些不能錯過的敏感期,我們一起來解讀一下
“蒙特梭利”是何許人也?
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她在與兒童相關的工作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兒童自發性學習行為總結而成。倡導學校應為兒童設計量身定做的專屬環境,并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因此,環境問題在她的教育方法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她強調,童年是個性形成最重要的時期,沒有比這個時期更需要智力方面的幫助了!而不同的個體要有不同的發展節律,教育要與兒童發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須用不同的教育來適應不同的成熟節律,因此她十分強調個別教學,讓兒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動,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因為蒙臺梭利關于敏感期和兒童心理發展階段論的思想已被心理學家廣泛接受,所以直至現在,蒙特梭利依然是“科學育兒”和“幼兒心理學”的代名詞!
「敏感期」一詞的起源
「敏感期」一詞,由荷蘭生物學家佛里(Hugo de Vries)第一次提出。他觀察到有一種蝴蝶把卵下在樹皮或樹枝上,之后孵出來的毛毛蟲即具有一種對光的敏感性,使這些毛毛蟲能朝有光的方向移動,爬到樹枝的最頂端,吃樹梢長出來的嫩芽。
這是因為剛出生的毛毛蟲消化系統還很脆弱,有了對光的敏感性,幫助他們找到嫩葉,得以飽餐一頓。但這種敏感性,只持續一段短暫的時間,隨著毛毛蟲漸漸長大,對光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所以,「敏感期」的定義為:生物體成長的時候,所擁有的一種特別感覺力,這種感覺力是短暫的傾向,一旦取得想要的特質,這種特殊的感覺力就會消失。
蒙特梭利育兒法中,孩子4歲前的8大敏感期
蒙特梭利正是依據佛里的研究,發現了兒童特別的敏感期,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這里的年齡是普遍性的參考值,具體的情況根據孩子的個別差異,會有不同的發展。)
肌肉運動的敏感期 (從出生到4歲)
蒙特梭利觀察到,1歲半的幼兒可以走好幾里路而不會疲倦,只是他們走得很慢,也沒有和諧的步伐,更沒有目的地。
但粗心的大人,卻常常剝奪孩子走路的樂趣,要求他們跟著大人的節奏,并催趕他們走路快一點。不知小伙伴們是否觀察到此期的孩子,走路總是跌跌撞撞,但是跌倒了又爬起來,這樣不斷重復的練習,就是在鍛煉他們的肌肉,協助走路的動作更加的完美。
如果這一時期能熟練某個動作,不僅對身體及精神的正常發展亦有幫助,也影響著人格的形成。
語言的敏感期(4個月到3歲)
幼兒對于語言的敏感期早在學會說話與走路之前就開始了!如果你觀察四個月大的嬰兒,就會發現他們會很仔細的看著說話者的嘴唇,不只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還可以分辨出聲音的不同。
當六個月大時,所發出的聲音更清楚了,一歲后學習語言又快又好,特別是母語。因此,這時如果讓孩子接觸各國語言,聽各國民謠的音樂,將來就比較容易講出正確的發音和聲調。
記得在兒子一歲時,我與他溝通的語言中,都是中文與英文結合使用,在睡覺前的故事也是閱讀英文繪本,因此孩子便很容易學習外國語言且發音正確;
而在很多年前,法國的叢林中發現一位十幾歲的“野男孩”,找到他時這位男孩并不會說話,雖然嘗試著教育他一些生活禮儀與說話,但最后語言方面并沒有成功,雖然他沒有言語發展的缺陷但仍無法說話。
以上兩個例子,一個是掌握語言的敏感期,孩子學會兩種語言,而一個例子是錯過語言敏感期,教育家如何努力也無法挽回失去的敏感期,因此在這階段要把握的是語言敏感期,錯過了就很難補救回來。
對感覺的敏感期(1歲半到3歲)
感覺是指人類的感覺器官,包括口、舌、眼、耳、鼻、皮膚、手等,它們能接受各樣的刺激而產生視覺、觸覺、嗅覺、味覺及聽覺。兒童早期對感官的刺激特別有興趣,如色彩、聲音、形狀與組織,因此蒙特梭利經由觀察幼兒而創造出許多感官教具,來幫助嬰幼兒感覺器官的發展。
蒙特梭利指出,具有細微的分辨差異的感官能力,在成人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她認識的一位醫生就是靠著嗅覺,一進病房就可診斷出病人的疾病,因為他說:「許多疾病都有一種特殊的異味。」因此,在兒童早期奠定好感覺器官的敏覺性是相當重要的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 (1歲半到4歲)
孩子在學會爬行或走路時,對地上的小東西會非常注意,常??吹酱笕丝床灰姷男|西,不僅撿起來把玩有時更是放進嘴里。
孩子就是藉由此敏感度來探索環境,并增加對其所生存世界的了解,因此,大人要有絕對的耐心,等待孩子的探索,讓其發揮如科學家追根究底與觀察的精神。
對秩序的敏感期(2歲到3歲)
這階段的孩子,東西一定要放在他熟悉的地方,在生活中是井然有序的,出去散步一定走相同的路線;捉迷藏一定躲在同一個地方,同時他也希望你同樣躲在那里,假如你換個地方躲,他們在原來的地方找不到你就會很失望,以為你不跟他們玩了;
喝水喜愛使用同一個杯子;吃飯用同一個碗;每天作息要有規律,他們的快樂就是來自「東西都在原來的地方」,秩序感由此而建立。因此,這時期是非常適合培養孩子物歸原處的習慣。
當孩子出現秩序敏感期前,家長就必須設計好家中的環境,所有東西都有固定的位置,如衣服、鞋子、玩具等,確實示范正確位置的擺放,孩子將能謹記在心,成為個人終身的習慣。
精確動作(社會禮儀)的敏感期(2歲半到4歲)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很重視自己的行為,是培養日常生活基本習慣的最佳時間,如學習如何開關窗戶、優雅的用餐、寒暄的方法、步行、坐姿與舉止動作等。
再來,此時期有些孩子會想要跟別的孩子有所互動,這就是社交敏感期,因此,要趁這時間讓孩子學習社交的方法,并預備社交的機會,讓孩子經常處于有互動的環境中,便能學會如何去適應及作適當的應對。
如果剛開始孩子不愿意與人接觸或打招呼,千萬不要勉強他,等到彼此相處的時間久了,孩子便會自然的與他人接觸。
書寫的敏感期(3歲半到4歲半)
蒙特梭利發現,這個時期的孩子有強烈書寫字形的欲望,會使用身邊的東西像石頭、樹枝、沙子等表達或畫出來,雖然他對字形較有興趣,而字的本身對他而言尚無意義。
當孩子要求大人給予紙筆時,千萬別興沖沖的教他寫字的筆順,而是讓他自由的書寫字的形體,當他感受到書寫在生活上的重要性時,他將能沉浸在寫字的樂趣,反之,照著筆順來寫字只會抹煞他對寫字的興趣。
閱讀的敏感期(4歲)
此時孩子對字的意義產生興趣,常常會問這是什么字?因此,蒙特梭利設計語文的教具,如砂紙注音板、神秘字條、指令卡與活動字母等,幫助孩子學習認識字的功能、拼音到句子的結構。
當孩子學會拼音與認識句子的結構,便能享受故事里的情節并悠游于閱讀的樂趣中。
如果錯過敏感期會怎么樣?
如果錯過了敏感期的培養,就像是錯過了往目的地的最后一班公車,要是趕不上,公車開走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又如老祖母織毛線襪,因視力不佳,常會漏一、兩針,最后襪子織成了,雖然外觀沒什么影響,但可能結構就不太堅韌...
這就像我們長大了,外表是大人,但仍有些缺陷。例如:動作笨拙、優柔寡斷、不善交際、無法欣賞音樂、沒有色感、五音不全、對藝術無知、碰到數學就頭大、依賴他人…等,這都是少掉“那幾針”的后遺癥...
而“在孩子的身上發現何種敏感期?”這種討論,可以幫助你對孩子的狀況更加了解。聽別人的例子也會使你對自己的孩子更加敏銳。
我們發現孩子的敏感期,有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其實新大陸本來就在那里,只是以前未被注意到而已;孩子的敏感期也是一樣,只要我們有心,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這些現象。
有關「敏感期」的一些提醒:
敏感期是會過去的!
當孩子的敏感期已過,你就別再停留其中。例如秩序的敏感期,當他已不再那么堅持周遭環境的秩序時,你就可以有些彈性和變化,不必再堅持原樣,一成不變。
是否在秩序敏感,就什么都不要改變了?
并不是這樣的!例如我的女兒四歲前,曾經搬過四次家。從中國到美國,再從美國回中國...不管搬去哪里,她都帶著心愛的小枕頭~坐飛機、住旅館、搬去新家等等,小枕頭帶給她安全感,讓她在變化的世界中掌握一個不變的東西。
所以只要給孩子的愛和安全感足夠,是可以在彈性和變化中發展。若家里需要更動家具,最好讓孩子親自參與,讓他親眼看到桌椅的移動,知道變化的來源,心理上才能接受。
配合孩子的秩序敏感,是否會太助長孩子的自我?
其實,關鍵在于孩子的要求是否在合理的范圍內。假如他堅持的是要和以前一樣(例如吃飯用的湯匙,走路上學的路線等),這是合理的,那么我們配合孩子并不會造成過度膨脹的自我。
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又亂發脾氣,堅持要照他的意思做,那就需要管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