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復蘇,既是所有臨床醫生的必修課,也是希望更多普通群眾能夠學習掌握的“保命技能”。目前我國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正逐年攀升,僅心源性猝死每年發生近55萬人,我國發病率與發達國家類似,但搶救成功率卻遠低于發達國家。
我國心肺復蘇的教育推廣,任重而道遠。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的高鵬教授近日就現代心肺復蘇這一課題進行了講解,讓我們一起先睹為快——學習心肺復蘇的必要性
當人體發生心臟驟停后,全身血液供應中斷,數秒鐘內患者出現意識喪失,60秒鐘就呼吸停止,如未進行任何的有效搶救,患者4分鐘后就會出現腦細胞死亡,超過10分鐘被搶救存活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因此,如果能夠在心臟驟停發生后短時間內進行心肺復蘇,可以及時幫助發生心臟驟停的患者恢復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盡量減少在接受專業醫療治療前的相關缺氧缺血損傷,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幾率,是救命的關鍵法寶。提到心肺復蘇的操作,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C(胸外按壓)、A(開放氣道)、D(人工呼吸)三個關鍵步驟,但心肺復蘇包含的內容卻遠不止如此。什么樣的人需要進行心肺復蘇?是所有暈倒的人都要進行心肺復蘇嗎?當然不是,只有沒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出現嘆氣樣呼吸的患者,才需要立即開始心肺復蘇,而對于專業醫學人員來說,也可以通過檢測動脈搏動來判斷是否需要心肺復蘇,但切記判斷時間不能超過10秒,否則會影響后續搶救效果。按壓是心肺復蘇的關鍵步驟,每次按壓都會幫助罷工的心臟將血液輸送至全身重要器官,因此按壓的深度和頻率將直接決定心肺復蘇的搶救效果,按壓的力量需要足以使成人胸骨下沉至少5厘米,然后等待胸口回彈,頻率需要保證在按壓和等待回彈的時間基本相等。隨著心肺復蘇指南的更新,目前對于非專業人員不要求進行人工呼吸搶救,但對于專業醫務人員來說,人工呼吸仍然是心肺復蘇搶救的關鍵一環。人工呼吸前,首先要使用托頜法保證患者氣道開放,可以使用口對口或口-面罩-口人工呼吸,值得注意的是,進行人工呼吸的時候,每次人工呼吸的輸入量能夠使胸廓擴張、持續一秒以上即可,不需要使用深呼吸的方式進行人工呼吸。隨著急救設備的進步發展,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急救設備投入臨床使用,主流使用體外除顫器可有效提高搶救效果,臨床醫生更需要掌握并合理使用這些急救設備。體外除顫器分為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及非自動體外除顫器即院內使用的除顫器,我國正在逐步推廣在公共場所中放置AED,以滿足院外急救的需求。非專業人員可以通過AED的語音提示即說明對患者急性除顫處理。非自動體外除顫器的使用包括了心率監測、充電、放電三個步驟,適合在急救車內或院內條件下進行搶救。那么除顫和心肺復蘇那個優先級更高一些呢?高鵬教授介紹到,對于院內猝死的病人,首先徒手進行心肺復蘇,帶除顫機到達后,繼續心律分析,心律分析時也不要停止心肺復蘇,如果心律不滿足除顫條件需繼續心肺復蘇,每2分鐘重新進行一次心律分析,直到患者心跳恢復或滿足除顫條件。除心肺復蘇外,我們還能做什么
針對心源性猝死的患者,血流動力學檢測、持續的心電監護、及時的藥物治療、糾正病因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心臟驟停的藥物使用需要謹慎選擇,我們先來做兩道題了解一下:C.碳酸氫鈉(錯誤,多數證據表明無益處甚至有害,某些特殊情況,如存在明顯代謝性酸中毒、高血鉀癥時可以使用)答案:第一次除顫后,若仍為室顫,可選擇3~5分鐘給予1mg。血管加壓素與腎上腺素治療效果無差異。第二次除顫后,如仍為室顫,胺碘酮首劑300mg,必要時可重復使用150mg。如無胺碘酮可用利多卡因作為替代藥物。出現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時,可給予硫酸鎂1~2g進行治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