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1
前幾天,新晉奶媽張歆藝曬出幾張“泵奶鬧鐘”,戳中多少母乳媽媽的淚點。
而就在第二天,陳意涵也曬出去一張泵奶圖,并配文: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養兒方知父母恩啊
當媽前以為,生娃后,出了產房就以為自己渡劫成功“飛升上神”了。
實際上,娃出生那一刻,才是真正渡劫的開始。
我的女兒已經兩歲了,斷奶半年了。
可是看到這一張張圖片,想到那段母乳的時光,我的鼻子還是酸了。
科比說:你見過洛杉磯凌晨四點的樣子嗎?
每一名母乳媽媽都可以自信的說:我見過凌晨一點、兩點、三點、四點,我家臥室窗外的樣子。
和張歆藝一樣,時間是誰也不能逃脫的魔咒。
“三小時”大概就是那個魔咒的極限了。
孩子每三個小時要吃奶,每三個小時我們的胸前的“產奶器”也會提醒我們:該喂奶啦!
孩子一周歲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睡一個超過三個小時的覺。
張歆藝的微博下面,老公袁弘評論:恨自己不能產奶。
而我們的枕邊人,大多都是睡得天昏地暗,或者以“怕影響到孩子”為理由,搬去別的屋子睡。
多少次,我們在哭聲中醒來,帶著巨大的困意,陷入絕望;
多少次,我們面對黑暗的屋子,嗷嗷待哺的娃,無助至極;
多少次,午夜夢回,想到自己是一個人在戰斗,瀕臨崩潰。
母乳媽媽最需要的,不是“你應該”,甚至不是“你真棒”,而是,“你過來,我抱抱你”。
02
一個朋友生完孩子之后說,開骨縫這么疼,我都沒哭。
催乳師給我開奶的時候,我的眼淚像水龍頭一樣往下流。
生孩子的疼就像鈍刀子磨肉,一刀一刀的磨,恨不得生生把孩子從你身上“割”下來。
而催乳的疼,就像拿鈍刀子直接坎你最脆弱的部分,每一刀都恰到好處,讓你生不如死,還能保證不“切壞”。
朋友說:開奶時,“凌遲處死”四個字,在她腦子里不斷浮現。
那個時候才深刻理解,革命先輩遭受竹簽子“釘手指”的酷刑,那種鉆心的疼。
催奶師蹂躪的仿佛不僅是你的肉體,還有你的靈魂。
這并不是結束,而是無數疼痛的開始。
開奶完了,還有乳頭皸裂、堵奶、娃長牙后咬奶頭......跟電影里熊撕咬男主角毫無差別!
更可惡的是,胸前的雙乳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疼痛,我們還要把它當祖宗供著。
胸前的“炸彈”不能磕著,不能碰著,畢竟堵奶發炎了,再疼再虛弱,也是要繼續喂奶的。
前幾天,有一個沒有生孩子的小女孩說:我很怕疼,扎針都會哭。
我默默一笑:真羨慕你被針扎一下都哭,我們早就被疼痛折磨的忘了疼痛。
生過孩子喂過奶的女人,誰還怕疼?
03
母乳喂養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它象征著母愛的力量,也標志著我們為人母的使命。
生產后,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來看我們,前三句話一定是:生的剖的,下奶了嗎,奶夠吃嗎?
哪怕有人送了禮品,做好“豐盛美食”,也都是為了通奶下奶。
一切都圍繞著“奶”,一切都圍繞著孩子。
可是誰又能記得,我們當媽的,曾經也是孩子啊!
每一名媽媽的心里,都住著18歲的時候,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自己。
但是這些,是媽媽心里的吶喊,別人不會顧及。
更多人關注的,是奶水質量,孩子飯量。
慢慢的,我們也忘記了,忘記了自己的脆弱。
當媽后必須變成超人,沒有鹽味的鯽魚湯、豬蹄湯、排骨湯,吃吃吃,什么體重口感,都不如下奶重要。
都知道當媽的價值,就在于喂奶,可喂奶的心酸,又有誰來理解?
這種心酸不止發生在下奶的時候,還要面臨種種爭議。
娃一歲前,每個人都讓你乖乖下奶,完成哺乳使命。
娃一歲后,每個人都說你不負責任,母乳沒有營養。
母乳在我們身上,我們卻身不由己。別人關注的是我們的母乳,卻不是我們本人。
04
母乳喂養,還有不能承受的“尷尬”。
曾經,廣州一名媽媽在地鐵中,孩子餓了大聲啼哭,無奈之下,她只能選擇當眾哺乳,卻被拍下來發到網上,引起了一波“當眾母乳是不是不要臉”的熱議。
前不久,美國德州一名34歲的媽媽在公共場合哺乳,被一名男士要求“蓋起來”。
就是怎么糾結,媽媽喂奶是應該的,也是“羞恥”的。
馬伊琍曾曬出在火車上喂奶的照片
當媽的誰不知道,孩子餓了哭起來,是怎么安撫都不行的。
如果讓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哭,我們就是“熊家長”。
夾縫中,都沒有媽媽的立足之地。
職場媽媽還要面臨的背奶問題,任何空擋都要抽時間給娃準備口糧。
大部分單位沒有母嬰室,于是,廁所、無人的會議室、倉庫,甚至讓男同事背過身去的辦公室,都是擠奶的場所。
還有時不時的胸前一酸,衣服前濕濕的尷尬,防不勝防。
別人異樣的眼光,就讓他隨風而去吧,畢竟娃吃飽最重要。
母乳媽媽和自由是絕緣體,我們必須和隨時可能餓的娃綁定在一起。
穿衣,必須穿方便哺乳的,連衣裙,想都不敢想;吃飯,哺乳期忌口太多,吃錯一丁點,娃就可能過敏。
衣食住行處處受限,職場家庭舉步維艱。
誰能想到,每一個走路帶風,和人談笑風生,看起來正常無比的媽媽,曾經無數次在深夜痛哭,曾經因為母乳帶來的問題,無數次崩潰。
05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當媽,母乳媽媽更是因為“天然屬性”,把自己和孩子緊緊的栓在了一起。
媽媽本身并不是超人,只是身體上的疼痛,與精神上的折磨,讓媽媽不得不做一名超人。
騰訊視頻曾經有一個公益廣告,有一個畫面非常令人心酸。
這位媽媽站在小區里,看著家的位置,卻不想回去。坐在兒童秋千上,崩潰大哭。
家,就在遠方,她卻想逃離。
但是她又不能逃離,家人信息一遍遍的催促:你在哪里,什么時候回來?
只可惜,這么緊迫的關心不是為了她,而是為了嗷嗷待哺孩子。
有時候,想逃離,卻不知道逃到哪里去。
母乳媽媽最需要的,不是那些催奶的產品,不是多么科學的育兒知識,而是真正的關懷。
媽媽不是超人,她們的內心和十八歲那個無憂無慮的小姑娘,真的沒什么區別。
母乳喂養,是媽媽的劫,也是初為人母的過渡。
這個時代都在說儀式感,母乳喂養,大概就是一個女人“飛升”到媽媽的儀式感。
這些苦,每一位媽媽都體驗過,背后的甜,每一位媽媽也都體驗過。
孩子肉肉的身軀,稚嫩的聲音,貼心的擁抱,還有愛人的關愛,這些甜都能瞬間掩蓋心里的苦。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曾感嘆:
看那肥肥的小手撫摸著豐滿的乳房,看那嬰兒滿足恬適的小臉,看那母親低頭的溫柔,啊,我神為之馳,真想再來一次。
母乳喂養雖然艱難,但是和寶寶肌膚相親的暖,沒有人能替代的;在生活的摸爬滾打中變得成熟,也是自己的成長。
多年后我們回首,早已忘記那些苦楚,記著的,只有孩子無條件的依賴了。
為母則強是世界上最大的謊言,理解與呵護才是當媽的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