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文流行歌曲60年】1983年 各自啟程 臺灣&內陸篇
userphoto

2023.03.05 甘肅

關注
?

請移步小破站看完整音畫,謝謝支持!

文案:亦靚&Q飛

        1983年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年份,國內外都并沒有什么大事發生。

       1983年也是一個極其神奇的年份,內陸與港臺歌壇之前醞釀的潛力都開始發力,從此開啟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始進入華語流行樂的30年黃金盛世。所以我給1983年的流行音樂找一個關鍵詞,就是“啟程”——各種意義上的。

       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我們的故事以年度為主要坐標,大致分為內陸和港、臺三個板塊講述,同時,增加一個全新的環節:年度十大專輯。

1983年度十大專輯

       因為在上一年,也就是1982年,有兩張特別重磅也很重要的專輯,不應該因為一個年度劃分而被忽略,所以用一點時間,先簡單回溯一下。

        首先,是羅大佑《之乎者也》。

?

     《臺灣百佳專輯》把羅大佑的《之乎者也》評為冠軍,也就是說,認定《之乎者也》是數十年來所有中文唱片里的第一,這個排名,至今沒誰提出不同意見。

      《之乎者也》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整個華語音樂的歷史進程。羅大佑跳開所有以往流行樂的慣性,選擇了西方音樂元素如搖滾、雷鬼、folk、爵士等,來完成這張很“中國傳統士大夫”的作品。所有歌曲的視角都在“指點江山”,不管是諷刺還是詩意、戀曲還是童年。

       專輯中許多超一流的歌曲,如《之乎者也》、《戀曲1980》、《童年》、《光陰的故事》、《鄉愁四韻》、《將敬酒》……但《鹿港小鎮》是無可置疑的高光歌曲。羅大佑用搖滾的嘶吼,來刻畫一個告別農業社會進城打工的年輕人,講述了他懷念的鄉村傳統、他在都市的失落,傳達士大夫對工業文明的抵抗與惆悵。

       其次,是潘越云《天天天藍》。

?

       李壽全制作的《天天天藍》并不是潘越云所有作品中最好聽的,但絕對名聲最大,最有代表性。《天天天藍》最仙的是陳志遠編曲時,在開頭加了一段小提琴獨奏,非常吸引耳朵。

       另一首重要歌曲《守著陽光守著你》,也是潘越云現場演出的必唱曲目,略微苦情的唱腔,把阿潘歌聲的魅力拉滿。

       介紹了1982年不得不說的兩張唱片之后,言歸正傳,我們開始進入1983年的年度十大專輯榜單。我開始陪你到數——

1983年度專輯第十名,費玉清《長江水》

?

       小哥喜歡講“我老人家最大樂趣就是看電視”,他年輕時,很擅長唱影視歌曲,《長江水》專輯的優點,就是費玉清的歌聲會講故事。專輯收入費玉清一生的代表作《一剪梅》,歌曲沒有浪費筆墨敘說幾代人的恩怨糾纏,而是歌頌真情的遼闊、陽光,用寒梅傲立雪中的意象來打碎常規情歌的惆悵,堪稱正能量鼻祖。

1983年度專輯第九名,黃鶯鶯《天使之戀》

?

       在黃鶯鶯漫長的傳奇音樂生涯中,《天使之戀》并不是最好的專輯,對她卻非常有意義:這一次她真正嫻熟掌握了臺式主流情歌,足夠清冽、略嫌高冷的歌聲與口水旋律找到了平衡。足以證明這個成就的歌,是《時空寄情》。個人非常喜歡《沙漠之足》,是黃鶯鶯自帶的從容、高冷、蒼茫。

1983年度專輯第八名,譚詠麟《遲來的春天》

?

       為即將到來的港樂盛世打了個樣。不只是編曲更時尚、更繁復細膩,最大的改變是譚詠麟的唱法,咬字徹底告別鄭少秋和汪明荃那種粵劇腔。

1983年度專輯第七名,梅艷芳《赤色梅艷芳》

?

       阿梅走向女王之路的第一次,不再是第一張專輯《心債》的鄰家女孩風,多了很多日本元素,比如主打歌《赤的疑惑》就來自山口百惠連續劇《血疑》的香港中文版。但是更值得被記住的歌曲是TVB連續劇《警花出更》的主題曲《交出我的心》,充分展示了梅艷芳歌聲特質,以及她的演唱魅力。

1983年度專輯第六名,林慧萍《往昔》

?

       美好的容顏,青春的歌聲,不俗的唱功,悅耳的旋律,直接的情感,動人的故事……玉女掌門林慧萍第一張專輯《往昔》就登頂1983年的全年銷量冠軍,為國語歌壇帶來了新的實力偶像風潮,也讓玉女門派站上了華山論劍的巔峰。

1983年度專輯第五名,羅文、甄妮《射雕英雄傳》電視原聲

?

     《射雕英雄傳》在香港本地只拿到一個年度十大金曲名額,對于巔峰時期的羅文和甄妮來說,只是理所當然。但是,有引進連續劇《射雕英雄傳》在內陸掀起的狂潮打底,讓這張專輯擁有了非常特別的歷史意義,成為好幾代人珍藏記憶的首選。

1983年度專輯第四名,陳百強《偏偏喜歡你》

?

       為香港樂壇開啟偶像之光,充分展示了陳百強的創作實力,和個人魅力。雖然歌聲還沒有到達陳百強的最好狀態,但主打歌風靡一時,加上“相思河畔”、“不”等等眾多超級金曲加持,早早登上了市場銷量的山巔。

1983年度專輯第三名,蘇芮《搭錯車》電影原聲

?

       電影導演虞戡平和蘇芮對唱的這首歌,曾經為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示范文藝的浪漫,比如,你要記得帶上水晶珠鏈……

       而專輯的魅力并不在于浪漫抒情,而是蘇芮一身黑衣引吭高歌,引入搖滾唱法,擊碎臺式情歌卿卿我我的傳統,是徹底改變臺灣市場對女歌手審美的里程碑之作。杰出的詞曲,超越了電影故事本身,能承載住不同時代的共鳴。

1983年度專輯第二名,羅大佑《未來的主人翁》

?

     《未來的主人翁》是羅大佑一生分量最重的一張專輯,也是中文世界最有社會意義和思考深度的專輯。完美反映了踩在電子工業革命門檻上的“現代人”如何集體焦慮。如果沒有了這張專輯的嘶吼和內省,羅大佑的價值將衰減一半。

1983年度專輯第一名,鄧麗君《淡淡幽情》

?

       這是一張禁得起時間、音響和流言考驗的專輯,無論是當時還是四十年后的今天,抑或再過四十年,《淡淡幽情》都光彩照人。

       這是一張被低估的傳世之作。可能因為當初專輯全部在香港錄制,臺灣的輿論評價和各種宣傳都非常弱化;不巧的是這一年港樂已全方位進入粵語時代,導致專輯的影響力有些游離于主流之外。但是《淡淡幽情》的價值值得一再被銘記:誰都可以選一堆唐詩宋詞來歌唱,但不是每個人的歌唱都有傳世價值。

       《淡淡幽情》精選12首南唐、兩宋詞,邀請梁弘志、陳揚、黃沾等港臺大手譜曲。就像鄧麗君自己說的:“我可以得意地告訴您,我邀請到的作詞家是蘇東坡、李后主等,是千百年來最了不起的頂尖高手……有時候唱著唱著,我會覺得好像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傾訴古老、莊嚴而多情的中國。”

       由于歌曲意境和錄音都極其完美,《淡淡幽情》在日本被稱作“最夢幻的大碟”,多年來發行了無數版本,長盛不衰,也是環球唱片公司歷年來再版各種新制式的首選專輯。

       發燒友們一直把《淡淡幽情》當成完美人聲試音碟。就算用平價耳機,也能聽出錄音和的不同凡響:如《獨上西樓》出場時如真似幻的清唱,有極好的表現力和空間感,人聲晶純、音色溫暖清麗,似乎能“看”到空氣在流動。

臺灣篇:黑色嘶吼VS玉女門派

       一九八三年的臺灣樂壇,正經歷劇烈的轉型,或者說,是“新的啟程”。

       這之前的流行歌曲,雖然有瓊瑤、有校園民歌求新求變,但主調還是歌廳夜總會的浪子和歌女調調兒。1983年,羅大佑橫空出世,他主導的“黑色革命”和林慧萍擔綱的玉女門派,從兩個截然相反的緯度發力,徹底推翻了流行音樂舊秩序,開啟了現代之路。

1982-1983:羅大佑Vs蘇芮

——黑衫墨鏡黑色批判,這是黑色的革命

       如果把鄧麗君、鳳飛飛、劉文正們的歌曲視為唐五代的花間派、或北宋早期晏殊、歐陽修的婉約風,那么羅大佑就是蘇東坡的銅琶鐵板大江東去,是黑色的批判,是黑色的音樂革命。

       羅大佑也是乘著民歌時代大潮出道的一員,他的生平首張專輯《之乎者也》看名字也很像民歌,但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他卻大聲嘶吼,親自把文青們的民歌扔進了歷史的故紙堆,并強勢開啟一個嶄新的黑色時代。

      《之乎者也》出版當時并沒有引起很大反響。轉過年來,滾石決定重新宣傳一下他去年的專輯,沒想到引起巨大的市場反響,狂賣了十五萬張不說,還造成輿論熱潮,人們為黑衫墨鏡、啞嗓子的羅大佑而瘋狂,驚呼“開啟了中文流行歌曲的全新可能”。

       從此,羅大佑登上中文流行曲的神壇,征服一代又一代文青,至今依然有魅力有號召力。

       現實世界里的羅大佑,是個出生于醫生世家的客家人小孩,哥哥姐姐都是醫生,他自己從小被要求學鋼琴,也讀了七年醫學院,畢業后做了放射科醫生。

       1980年時,羅大佑在臺北醫院作實習醫生。某夜他在醫院幫一個受傷的小孩縫頭皮,見到一個女孩身受重傷,被送來搶救。這女孩是“美麗島事件”發起人的長女,和母親一起遭遇政治暗殺。手術后羅大佑悄悄離開前,保存了遺留在手術室的一根胸腔穿刺針,長度將近一尺。這個夜晚,讓羅大佑找到了類似幾十年前魯迅的心情:如果沒有醫好思想,那么健康的身體還是會被人為弄壞。

       不知道羅大佑聽說自己寫的歌詞《現象七十二變》入選內陸《大學語文》教材,會覺得拿著話筒嘶吼的黑色歲月,比拿手術刀的白大褂更有意義嗎?

       1983年,羅大佑做了兩件事情,都對當時的流行音樂有決定性的意義,一是推出了1983年的新專輯《未來的主人翁》,竟然賣出了更驚人的二十五萬張;另一個成就,是他參與了電影《搭錯車》的原聲大碟創作團隊。

       如果說《之乎者也》展示了羅大佑國王積累的才華,《未來的主人翁》則是一次沉重的告白。最震撼的,必然是獻給故鄉臺灣的“三世之歌”:《亞細亞的孤兒》是對歷史、對過去的悲憫;《現象七十二變》是對現實的披露與諷刺;《未來的主人翁》則是給將來電子信息時代提前送過去的一支蠟燭……

       在1985年推出的演唱會現場專輯中,《現象》有一個鋼琴彈唱的慢板。與眼花繚亂、激情四射的勁歌版《現象七十二變》相比,這個現場版更從容,也更悲涼。

?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臺灣這只“亞洲小龍”經濟騰飛最風光的歲月,加入國際分工大潮,被工業文明席卷的臺北各種大拆大建,充滿經濟轉型的狂喜,也充滿了進城謀生的年輕人。但知識分子們卻在緬懷他們曾經更有優勢的田園時代,為時代的洪流而憂心忡忡。

      羅大佑獲得半個世紀的掌聲,一直被媒體、公知和文青們視為Bob Dylan,總覺得如果不是語言局限,他也應該得到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真相是,羅大佑歌曲的“黑色革命”價值,就是他開創性深刻地審視社會,這份家國天下的情懷,讓他的墨鏡黑衫都顯得如此與眾不同,高屋建瓴。但事實上,羅大佑的思想達到的客觀高度,也就是在中文歌曲中首次拿出“士大夫”視角,代替這個群體,為工業社會、電腦時代就這樣呼嘯而來,感到煩惱不已。

       四十年歲月過去,羅大佑們曾經煩惱的一切時政話題,和他的批判、反省一起,都已隨風而去,就算特意去科普當年大件事,也不會有太多人感興趣。

       我早已想通,不再試圖讓一位歌手教我應該怎么思考時事、看待世界,但是羅大佑曾經的憂國憂民,依然散發出犀利的光彩;羅大佑對于變遷時代中人心的把握,依然能引發共鳴;而讓羅大佑這個人始終有魅力的,是他譜寫的那些天才的旋律,和他嘶啞卻能直擊人心的歌唱。

       到了2023年的今天,對于完全不知道40年前有過什么黑色革命的人來說,羅大佑當初還年輕就開始的懷舊,都依舊動聽、依然感人。

       如果只有一個羅大佑,那么1983年的事件只能說是“出現了一個天才人物”,但同時有電影《搭錯車》原聲,有也穿一身黑色、嘶吼著歌唱的蘇芮,就成了“黑色革命”——革那些歌女浪子、鶯歌燕舞的命,建立一種嶄新的音樂審美傾向。

       蘇芮打破了以往女歌手眉眼橫飛或哭訴呻吟的形象,帶著人的情緒在激昂和憂傷之間來回激蕩。她源自肺腑的吶喊,帶來潮水般的沖擊與撼動,這種震撼,不僅在以往國語女歌手中絕無僅有,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整個流行音樂界中,也是絕對的先驅。

      《一樣的月光》由作家吳念真和羅大佑作詞,開頭就是惆悵永遠失去的蛙鳴蟬聲,感嘆身邊都是擁擠的高樓大廈,是俗氣的七彩霓虹,代表知識分子嘆息“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很多人都在學唱“一樣的日子,一樣的我和你”那句時破音,感嘆“蘇芮的音實在太高了”。

       蘇芮“吶喊”式的搖滾高音確實精彩,也有很多歌手如那英、田震,早年都模仿過蘇芮的演唱方式。但《一樣的月光》能成為黑色革命的旗幟,并制霸排行榜九個星期,并不只是因為歌聲,而是疊加了社會思潮的力量,同時也是全新的沖擊,全新的聽覺,全新的思考。

      《搭錯車》推出的前后,正好日本電視連續劇《阿信》在臺灣播出,引起極大的轟動,很多女性開始審視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扮演的角色,女性并不是天生花瓶和弱者,女性應該如何自立于世界的思潮開始出現。當蘇芮激昂的歌聲遇到女性覺醒的思潮,撞擊出了巨大的力量。

       如果只是簡單的“吶喊式歌唱”,1982年丘丘合唱團的歌曲《就在今夜》,已經喊得非常歡實。

       但蘇芮是不一樣的,她不只是用聲音在吶喊。幸運的蘇芮遇到了電影《搭錯車》,一群優秀的藝術家、音樂人聚集在一起,創造了一個時代寓言式的故事:“孤女被撿破爛大爺收養,追逐名利的女孩成為歌星,直到失去親情才痛悔”。一系列電影歌曲都圍繞故事演繹,有時代的思考、人生的跌宕加持,這一場黑色革命,有了無與倫比的力量。

       很多年以后,有人問蘇芮,“一生唱過的歌最喜歡哪一首”,蘇芮毫無疑問地回答:“《酒干倘賣無》,因為它歌唱的是親情的力量。”

      其實在當年,《搭錯車》是完整引進到內陸的,哪怕一卷反復翻錄過很多次的磁帶,也是很多知識青年珍藏的寶藏。也有很多小地方的人沒機會買磁帶,是在路邊大喇叭里聽見《酒干倘賣無》激昂的旋律,歌詞是也不大聽的清,往往還是程琳唱的版本。可就是這樣,也無法削弱一首歌唱父親、善意、懷念的歌曲,帶來的心靈沖擊與震撼。

       嘶吼的黑色革命很短暫,比民歌還要短,幾乎只在1983年有動靜。但是后續的影響,從來沒有消失過,從此,臺灣流行歌曲不再是簡單的娛樂,增加了知識分子維度,后來用涌現出越來越多詩人和文人氣質的創作歌手,增加了對時政、社會、人生的觀察與思考,走上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羅大佑和蘇芮,《未來的主人翁》和《搭錯車》,并不只是一場呼嘯來去的黑色風暴,更是一次流行音樂的革命。深刻地改變了臺灣流行音樂,進而影響到整個中文世界。

1983-1993 林慧萍和玉女門派

———各展風華,這是彩色的風景

     雖然羅大佑和蘇芮掀起的黑色音樂革命為臺灣樂壇帶來了巨大變革,但在同時期的市場上,唱片銷量拔得頭籌的,卻是初出茅廬的玉女林慧萍。

玉女門派出道就冠軍,為流行音樂發展提供沃土

       林慧萍在1982年底才發行了處女專輯《往昔》,以新人之姿奪下真金白銀的1983年度銷量冠軍,這樣的佳績實在令人吃驚!她不僅接過了她的玉女前輩們的衣缽,還一舉把這個歌壇玉女門派帶向了巔峰。

       一炮而紅之后,林慧萍緊接著又在1983年發行第二張專輯《戒痕》,居然也打入了十大唱片年度銷量榜,位列第八。

?

       作為新一代玉女門派的掌門人,林慧萍以出色的成績,讓當時日本的精致流行偶像文化,在臺灣樂壇落地生根并形成風潮,這也是臺灣本土流行音樂偶像文化的打造,逐步專業化的前奏。

       總有人會隨口問:“玉女歌手似乎靠臉吃飯、主打美貌,歌聲總有些不那么厲害?”

       誠然,美麗的容顏是“玉女”最抓人眼球的本錢,但林慧萍出道那時候,可沒有什么修音的條件,歌兒還是要自己真唱的。林慧萍很美,美的令人過目不忘,但她歌聲的悅耳程度也不遑多讓,充滿青春的鮮活靈動,也有著不俗的唱功,唱歌口氣還頗有辨識度,溫柔秀麗里不乏倔強鏗鏘,詮釋情歌的故事感有超出年齡的成熟!

       其實在林慧萍銷量奪魁之前,金瑞瑤是比她更早把日本流行偶像風潮帶入臺灣的人。

?

      那時,松田圣子和中森明菜正斗得難分難解,林慧萍的成名曲“往昔”就是翻唱松田圣子,而金瑞瑤被稱為臺灣的中森明菜。

       1982年,金瑞瑤在歌林唱片推出“飛向你飛向我”,也非常受歡迎,她自己也與林慧萍并稱歌林雙寶,是不相伯仲的玉女門派代表人物。

借鑒東洋的同時,持續融入本土音樂特色

       金瑞瑤和林慧萍把玉女變成臺灣歌壇的成功密碼,接下來的十來年,不斷有閃耀歌壇的美麗容顏動人歌聲涌現,也映照出臺灣流行音樂的各種變遷。

      1984年,林慧萍因為發行唱片太多引發審美疲勞,聲勢稍有回落。這段時間風光的玉女是走溫柔古典路線的李碧華,唱片《浮水印》大賣二十五萬張。后來的一首《心雨》,被毛寧、楊鈺瑩翻唱,紅遍內陸。

?

      李碧華不是日本流行偶像的包裝路線,她更多延續了民歌時期玉女歌手們的清麗婉約。可見臺灣流行樂熱衷借鑒先進的外來經驗,也始終堅持著本土的特色和底蘊,這也是后來能發展出“臺式情歌”的基礎。

年輕本土創作者借助玉女聲勢展現才華

       到了1985年,玉女門派的翹楚作品是楊林的《玻璃心》。以假小子中性形象出道的楊林,調整到玉女路線爆紅,果然青春美貌才是終極殺傷力。

?

       楊林聲線略沙啞,是辨識度很高的個人特色,她的作品也更有文藝氣息。后來出演大師侯孝賢的電影《尼羅河的女兒》,并把主題歌唱到街知巷聞。

?

       楊林簽約在綜一唱片,當時有許多后來晉級音樂大師的創作人,比如寫“玻璃心”的齊秦,隔年為她制作專輯的年輕版升哥,還有陳小霞、陳志遠、小蟲和剛澤斌等大名鼎鼎的人物,陸續為她譜寫了不少經典佳作。從楊林身上可以發覺,借助玉女的影響力,越來越多本土原創的年輕力量開始展現能量,讓更多人看到聽到他們的才華。

?

玉女門派為本土制作人的創新與探索提供試驗田

       除了對原創佳作的有益影響,玉女歌手在音樂制作上更加注重品質感,正好成為臺灣樂壇整體制作水準走向成熟的優質實驗田。

?

       在1986年,音樂人楊明煌為林慧萍制作專輯《走在陽光里》,陽光清新的曲風輕快不同以往,口白開場的設計很有親民感,再一次讓林慧萍成為最亮眼的玉女代表。同一年楊明煌再次出手,為林慧萍打造帶著淡淡憂傷截然不同風格的《無情弦》,連續兩張專輯的成功,讓楊明煌的才華得到了市場認證,后來發展輝煌,為王菲、張清芳、黃舒駿等歌手制作了無數經典。

?

       說回《無情弦》,封面大膽采用寫著歌詞揉皺的信紙,在那個大頭照風行的年代顯得十分與眾不同,頗有令人無窮回味的質感,也讓人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她越發動人的歌曲演繹上,著名歌壇伉儷林秋離熊美玲打造的標題歌非常雋永動人,成為了十分經典的情歌佳作!

偶像文化輻射周邊領域,自玉女開始

       養眼又悅耳的玉女門派叫好又叫座,青春靚麗的面容也層出不窮,而她們最有趣的流行指標競爭領地就是機車擋泥板,這也是偶像文化開始影響音樂以外的周邊領域的一個小小縮影,想想后來層出不窮的偶像周邊產品和對許多行業輻射的影響力,也都是從玉女們慢慢起步的。

?

       繼林慧萍和楊林之后,1987年方文琳成為了新的擋泥板寵兒!歌唱比賽出道的她被劉文正納入飛鷹唱片旗下,與裘海正和伊能靜組成了“飛鷹三姝”,雖然如今提起似乎另外兩位在內陸的影響力更大,但當年最早一飛沖天的是方文琳,她的首張個人專輯《不一樣的女孩》就幫她奪下了觀眾票選金嗓獎最受歡迎歌手獎,雖然不乏爭議,但也證明了她的號召力確實非同凡響,一首“朋友”也成為全年最受歡迎的歌曲之一。

玉女成為許多本土唱片公司的發展機遇

       因為市場對玉女歌手的良好反應,許多本土唱片公司都通過推出玉女歌手來帶動發展,從沈雁和江玲時期歌林唱片就吃到了玉女紅利,因林慧萍和金瑞瑤的巨大成功更加聲勢如日中天。音樂性更為人稱道的“綜一唱片”,也因為楊林而獲得了更多的市場的關注與肯定,讓更多不同風格的音樂人有了發展機會。溫柔婉約的李碧華也是“鄉城唱片”的金字招牌。另一個在歌迷心中占有特別位置的“藍與白唱片”,更是憑借一眾唱功不俗、氣質獨特的美女打下了知名度,其中最亮眼的就是方季惟!一首潘美辰作曲方季惟作詞的“心痛不再有”讓她聲名鵲起!

?

       隨著時間推移,玉女們的美麗也會與時俱進,日式偶像不再當紅,長發大眼的高挑美女成為最新的審美寵兒,方季惟不僅外形亮眼,運動員背景的陽光氣質也為玉女門派帶來了全新的氣象,成為無數人的“夢中情人”,“愛情的故事”、“夜夜抱著歉意入眠”等都成為了大熱歌曲!

?

       她事業的巔峰是1991年參與了周星馳電影的演出,同時在臺港發行了國語和粵語專輯《怨蒼天變了心》和《恨在今天再相遇》,還拿下了當年臺灣金曲龍虎榜的年度銷量第九位,成績驕人。

?

“玉女”不再是門派,逐漸成為流行音樂風格的泛化標簽

       進入90年代,臺灣流行音樂的發展日臻成熟,音樂風格更豐富,制作流程也更體系化,反而讓玉女門派不再像以前那樣特色鮮明,“玉女”的意味有些改變,逐漸成了所有氣質清純的美女歌手身上都能用的通用標簽。

?

       時代變遷中,我心中最后一位擦亮玉女門派招牌的,是上格華星唱片的陳明真。

?

       她因為照相館的宣傳照而被星探發掘的故事,她清純秀麗長發大眼的外形和氣質,她用標準的玉女神功初試啼聲就將“變心的翅膀”唱到了年度十大金曲。接下來“我用自己的方式愛你”在內陸更是掀起風潮,還記得當年內陸這首歌在年輕人群里的傳唱度跟她在理發店的大頭照一樣無處不在。

?

       “到哪里找那么好的人”從前奏就開始引人入勝,mv里的中型形象和玉女形象交相輝映更是令人難以忘懷。與之前玉女前輩們不同,陳明真的唱歌天賦尋常,但她趕上了修音技術正式登場,這也是“玉女”和“偶像”等代名詞慢慢與歌唱實力漸行漸遠的開端,不過她頗有辨識度的歌聲依然成了許多歌迷心里的白月光。

成功轉型:這才是玉女門派故事的完美句點

       從某種意義來說,玉女們的成長、成熟與轉型,正體現了臺灣女性隨時代變遷的進步,是女性從清純走向成熟的時光軌跡和心路歷程。玉女門派的代表歌手們大多數都有著成功的轉型,也讓玉女門派的故事變得更完整、更動人。

?

       1990年成功演繹三毛作品“說時依舊”,讓更多人看到了林慧萍的成熟女人魅力。加入點將唱片后“可以勇敢可以溫柔的”的嶄新形象塑造成功,完美邁入新的都市女子音樂風潮,一首“情難枕”更可圈可點。

?

       更藝術氣質的楊林卻大膽轉身,風格趨向性感美麗,她嬌嗲卻自帶清高的歌聲,把“情人”和“玫瑰情話”都唱到風情萬種令人難忘!

?
?

       溫柔古典的李碧華依然氣質卓爾不群,唱出了許多充滿東方柔情的好歌,尤其一首“分手”唱紅到大街小巷市井民間,依然優雅清麗。

?

不要隨俗低估玉女門派的歷史價值

       也許有人會質疑,“玉女門派”是否有足夠的價值,在流行音樂發展史中被大篇幅提及,我卻從來沒有猶豫過,一直認定,從1983年林慧萍登上頂峰后,這十來年有過那么多美麗容顏、美好歌聲,描畫出歌壇最美麗的風光。玉女門派的變遷,不僅映照著臺灣流行音樂吸取外來養分也結合自身特色的發展,也是臺灣流行偶像文化的逐步形成與專業化的過程。

       美好的事物千變萬化,美好的感覺卻是相通的,有人覺得她們音樂弱,但正是她們的美麗,讓更多好的音樂有了更多觸達人心的機會,也帶動了流行音樂行業的發展,有機會發掘、探索,學習如何平衡市場和音樂品質。

       玉女們的歌聲同樣值得關注與肯定,我覺得這一點上,她們被大大低估了。玉女之中,能夠獲取出色市場成績的幾位,歌聲都頗有辨識度,唱功也實力不俗。去看看林慧萍近些年的演唱會吧,我相信你會贊嘆她的實力,也能聽懂她調侃自己太過美麗背后的自信!

       即便陳明真的唱功起步一般,最后也鍛煉進步,能唱出實力不俗的好歌。

?

       這些令人念念不忘的美麗女子的動人歌聲,無論是從視聽感受還是對于流行音樂發展的意義,都絕對值得在華語流行樂的發展歷程里被記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小結:“不再玉女”的力量,來自時代進步

“玉女門派”的內容,是Q飛的大作。

以前我不太喜歡聽玉女們的歌,對她們幾乎是一種接近無視的狀態,記憶里只有玉女們美美的照片,其他一片空白。這次看了Q飛的觀點,反復溝通他陳述內容背后的價值,去補聽了很多唱片,有了一點看法。

所謂“玉女”,在剛剛興起的七十年代,其實是和主流“歌女”做區分的一個身份標簽,或者講明白點,是一個階級標簽。

七十年代的“歌女”甚至會被等同于“舞女”,她們是為了補貼家用,出來賣藝求生存的,那時代的主流歌星大多類似,像鄧麗君、江蕙,姚蘇蓉、鳳飛飛、歐陽菲菲等,好一點是初中學歷,小學甚至沒讀什么書也不稀奇。但“玉女”不同,不再出身窮苦或賣藝世家,就算不是中產階級往上,起碼也是村清白人家。學歷也明顯不同:金瑞瑤、李碧華是大學生,大部分“玉女”都商專畢業,再不濟也是高中生,唱片公司可以把她們包裝得陽光而清純,沐浴著陽光幸福成長,笑容簡單、沒有悲苦

林慧萍的震撼式成功,除了美貌和歌聲,換個角度思考,何嘗不是一種隱藏的階級降維打擊

香港雖然沒有這么清晰的“玉女”分類,但家境不錯的陳慧嫻,事實上擁有類似玉女的超強市場號召力。

到了九十年代,臺港兩地的大學入學率明顯提升,明星逐漸攀升成為一個新的頂層階級,所謂“歌女的辛酸”已經隨風而去,每一個女歌手都能受到起碼高中教育,當初稀罕的“玉女”的出身,已經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常規生活,自然也就可以人人貼上玉女標簽

看來,Q飛敏銳察覺到的,九十年代之后的歌壇中,“玉女”不再是一種身份、一種定位慢慢衍變成一種風格,還真是時代的進步呢。

       剛才講到,1983年的臺灣歌壇,被一股黑色嘶吼的狂潮擊中,跟美麗的玉女們一起綻放出耀眼的光華,這一年內陸流行樂壇處于流行前夜,也正也醞釀著石破天驚的變化。

【1980-1983】內陸篇:流行前夜

       上世紀八十年代早期,內陸雖然偶爾有類似流行歌曲的作品出現,傳唱度也非常高,但以今天的耳朵去聽,大概率都不敢叫做“流行歌曲”。只有知道這個流行前夜多么不容易,才能真正了解,當年的人們是以怎樣欣喜與虔誠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去聽鄧麗君。

《鄉戀》:開啟柔軟歌唱的坎坷路

       內陸流行歌曲的最關鍵轉折點,在1983年。這一年,中央電視臺的春晚推出了一個新穎的節目:電話點歌。成千上萬的觀眾打來電話,都希望聽到《鄉戀》這首被禁的歌。

      為什么全國人民會整整齊齊都想聽禁歌?

      答案,當然是那時候好聽的歌實在太少了哈哈。

      不開玩笑,《鄉戀》的推出,是在1979年的12月31日晚,《新聞聯播》之后播出紀錄片《三峽傳奇》,人們第一次聽見氣聲唱出的插曲《鄉戀》,李谷一婉轉、柔軟的歌聲,讓聽慣了宏大敘事的內陸聽眾無比驚喜。緊接著,是文藝界的軒然大波:李谷一的唱法被罵“頹廢”、“萎靡”、“低級趣味”、“腐朽”、“資產階級情調”……緊接著,歌曲被禁。

       春晚現場導演拿著《鄉戀》排名遙遙領先的點歌單,冒著丟飯碗的風險,讓李谷一現場演唱《鄉戀》。這首歌的播出和被批判、禁播和解鎖,成為中國流行歌曲時代到來的風向標。

       此后,人們公認1983年是內陸流行歌曲開始起步的元年。

1980年:聽眾票選最喜愛的歌

      1979年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有一檔聽眾點歌的節目叫《中國音樂信箱》,在這年的年底開啟了 “群眾最喜愛的歌”的評選活動,《歌曲》雜志也參與進來,預留一個月的投票時間,活動小組在1980年一月底之前,共收到25萬封手寫的信,選票都是一筆一劃填寫的。

       聽眾票選出的這15首歌,已經是當年最有流行度的歌曲。其中有些確實非常動人,今天的我依然會唱。 

【李光羲《祝酒歌》】

       帶一點新疆音調的歌曲,傳遞出典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陽光與信心。

【李谷一《妹妹找哥淚花流》】

       電影《小花》插曲。那個時代女中學生百分百虔誠抄在筆記本上的抒情歌曲,她們并不介意電影中是親兄妹,用自己的心情去解讀和欣賞。

【李谷一《絨花》】

       電影《小花》插曲,是早期歌曲中被翻唱得比較多的,以淮河流域的山歌風格旋律,贊頌劇中柔弱女孩的堅定信念。李谷一放棄了常規的高昂唱法,開始的敘說以氣聲為主,到了連續的三連音的高潮部分,卻采取西洋歌劇加中國古典戲曲的輕聲,情緒豐富而層次清晰,把贊歌唱得柔美而深沉。

【于淑珍《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電影《甜蜜的事業》插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亞太地區音樂教材。歌唱家于淑珍以純民族唱法,表達積極自信的陽光感,讓人感受到極其純粹的正能量。

【關貴敏《我們的明天比蜜甜》】

       電影《甜蜜的事業》插曲。本來是歌頌糖廠的主題,還有'工業農業手挽手齊向前’的詞句,但在匱乏流行歌曲的那個時代,很多人喜歡把'甜蜜’單獨理解,順便認為自己小名“工業”、某人小名“農業”……有資格被曲解的歌,當然會廣泛傳唱。

【卞小貞《泉水叮咚響》】

       今天可能我們會覺得這是兒歌,在當年,真的被當成抒情歌曲來欣賞。

【鄭緒嵐《太陽島上》】

      電視片《哈爾濱的夏天》插曲。因為唱了這首優美的歌,鄭緒嵐一直被稱為“哈爾濱城市之友”。

      沒有趕得上這一次評選的歌曲,是1980年熱映的電影《紅牡丹》主題曲《牡丹之歌》。本來它的分類應該是民族歌曲,但有了多年以后戲仿的《五環之歌》,人們反而找到了欣賞原歌曲的新角度,更能get到歌曲飽滿的熱情。

1981-1982年:從《少林寺》到天涯海角

       在內陸的流行前夜,很多地方的大喇叭已經從電線桿頭卸下,但是其他渠道還沒有開始發揮作用,影視歌曲開始占據流行的絕對優勢。

       比如1982年現象級的電影《少林寺》,所有電影院都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很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還有很多人有空就“嘿嘿哈哈”自己“練武”,就像著了魔一樣。電影中兩首歌曲也以病毒一樣的速度傳播開。

       雖然歌曲只是端莊正派地歌頌了一番千年古寺舉世無雙、威震四方,人們依然興致勃勃地傳唱。甚至有些時髦的學校,把歌曲放進了小學音樂課的曲目里。鄭緒嵐的《牧羊曲》今天再聽,怎么都應該被劃分為民歌分類。但是卻被那時候的年輕人作為朦朧的“代情歌”來欣賞。

       唱紅著名的《太陽島上》,和這首《牧羊曲》的鄭緒嵐,來自那個時代就像有魔力的地方:東方歌舞團。鄭緒嵐還有一首家喻戶曉的作品《媽媽留給我一首歌》,是電影《小街》的插曲。

       難得的帶著些沙啞質感的特色女聲朱明瑛,并不被當時的音樂界認可,但卻在民間收獲了熱烈歡迎,也是值得被記住的名字。她同樣來自東方歌舞團、同樣因為演唱電影歌曲而走紅。1981年的影片《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曾受到批評“太過灰暗”,主題曲《角落之歌》也一起挨罵。但這種“灰暗”,正好順應了反思的時代需求,傳唱得非常廣。

       朱明瑛另一首代表作《大海啊故鄉》,影響力遠遠超越了原電影《大海在呼喚》,不只是進入小學音樂課,也是老叔叔阿姨們跳舞的中三必選曲目,幾乎快要成為新的民歌,當之無愧的國民之音。

       今天我們一起回顧了臺灣樂壇和內陸樂壇在1983年發生或者以1983年為代表的重要事件、人物和作品,再次站在了華語流行樂壇新的啟程的重要時刻,希望那些永不消逝的光輝會再次閃亮你的耳朵和心里,下一期我們將把目光聚焦在香港,期待你的持續關注,也記得一鍵三連!謝謝!最后我們照例送上好歌encore,好歌唱不停!

潘越云:野百合也有春天

鄭怡:小雨來得正是時候

鳳飛飛:相思爬上心底

蔡幸娟:星星知我心

黃鶯鶯:只有分離

陳淑樺:海洋之歌

齊豫: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蘇小明:軍港之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蘇芮:永遠的偶像,永遠的巨星
今天,鄭智化60歲了
聽歌 | 黑色旋風、甜美終結者蘇芮:本可提前十年就爆紅!
【名版名碟絕版】蘇芮
關于《搭錯車電影原聲大碟》的故事。
和你一起搭乘臺灣流行音樂的“時光穿梭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梧州市| 安图县| 海丰县| 合江县| 津市市| 东港市| 永宁县| 博野县| 贵德县| 保靖县| 清水河县| 天全县| 金寨县| 股票| 汉川市| 山东| 平舆县| 湘西| 襄城县| 苗栗市| 当涂县| 武定县| 饶阳县| 宜昌市| 内江市| 兰坪| 富阳市| 惠来县| 库车县| 清苑县| 广丰县| 阳新县| 即墨市| 曲沃县| 慈溪市| 大同县| 横山县| 邯郸县| 石家庄市| 河东区| 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