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百病生于氣(自網絡文章)
【摘要】 “百病生于氣也”始見于《素問·舉痛論》,旨在說明各種疾病的發生與氣的運動變化的密切關系,成為歷代醫家治重調氣的理論淵源。從發病觀、病機觀、治療觀進行探討,認為氣機調暢為生命之常,氣機失調為生命之變,調暢氣機為防病治病之關鍵,可廣泛用于臟腑病變、血水病變。辛味藥為調暢氣機之首選。
【關鍵詞】 氣 發病 病機 病變
“百病生于氣也”始見于《素問·舉痛論》,旨在說明各種疾病的發生與氣的運動變化之間的密切關系,成為歷代醫家治重調氣的理論淵源?,F就“百病生于氣”的發病觀、病機觀和臨床應用等方面淺論如下。
1 發病觀
《素問·舉痛論》提出:“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共有因氣而病者九條,稱九氣為?。郏保荨庵顒友S行?,則人體呈現平人常態;氣之活動失常,則一變而為異常的生命活動過程,即疾病狀態。張景岳在《景岳全書·疾病類》中釋云:“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里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氣。”
從中醫發病學來看,疾病的發生取決于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正氣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邪氣則指各種致病因素[2]。在一般情況下,人體正氣旺盛,則不易感邪而得病,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當人體氣機紊亂,正氣相對虛弱,則邪氣便可乘虛侵犯人體而使人發病,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可見,氣的異常運動變化在發病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中醫病因學來看,產生疾病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如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但其致病機理,總不外乎上述致病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引起人體臟腑組織氣機的失調(包括紊亂和不足)而致病[3]。“九氣”之論,即指出內外諸因均可導致人體氣機失調而產生疾病。
就外感六淫而言,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的變化(包括太過、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皆可成為致病因素。以寒熱為代表:
大熱(炅則氣泄):外感火熱之邪,可使腠理開,汗大泄,以致傷津耗氣,即《素問·舉痛論》所云“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
大寒(寒則氣收):寒性凝滯,從外襲入,導致腠理閉塞,使衛氣收斂,不得出入敷布,即《素問·舉痛論》所云“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就內傷七情而言,當情志過度,轉化為邪氣,使臟腑氣機失調而產生疾病。由于情志活動以臟腑精氣作為物質基礎,所以臟腑氣血的失調也會引起情志的波動,臨床表現為某一情志太過或不及,即情志活動不能被自己的意識所控制而成為一種病理狀態[4]。
大怒(怒則氣上):怒為肝志,大怒則最易導致氣機驟然上升,引動血氣暴逆,損傷脈絡而嘔血,甚至血氣蒙蔽清竅而神志昏厥,亦可橫逆傷及脾氣,脾失健運而生飧泄。即《素問·舉痛論》所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
大悲(悲則氣消):悲憂過度是一種消極的情感活動,持續過久則使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神氣不足,即《素問·舉痛論》所云“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從悲憂氣郁而化熱,傷精耗氣而論。 織夢好,好織夢
大恐(恐則氣下):恐懼是對某一事物感到恐懼不安,進而深陷其中,不能解脫,導致氣機下陷,或升發不及。即《素問·舉痛論》所云“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下)行矣。”此言因恐懼傷腎,腎中精氣虛陷而致。
狂喜(喜則氣緩):《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張介賓注:“氣脈和調,故志暢達。營衛通利,故氣徐緩。然喜甚則氣過于緩而漸至渙散,故《調經論》曰:“喜則氣下。”《靈樞·本神》曰:“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義可知也。”說明狂喜亦能致病。
過思(思則氣結):過度思慮,可使氣機結滯而不通利。即《素問·舉痛論》所云“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此從過度思慮,神凝于事,氣機留滯不行而論。
大驚(驚則氣亂):大驚則使氣機突然遭受意外的強烈刺激,超越機體對外界事物的適應限度,而發生氣行無所定處的紊亂狀態。即《素問·舉痛論》所云“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此外,勞逸無度,亦可致氣機失調和正氣耗傷。過勞(勞則氣耗):勞作激烈,常見喘息、汗出,喘息肺氣內損,汗出耗津,衛氣隨汗外泄,即《素問·舉痛論》所云“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2 病機觀
2.1 氣機調暢——生命活動之常 氣機即氣升降出入的運動,貫穿宇宙一切生命活動的始終。人居“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體生命活動自然離不開這一規律。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云:“升降出入,無器不有。”人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營衛陰陽,無不有賴于氣機升降出入而相互聯系。而人體的生命活動,內而消化循環,外而視聽言行,無不是臟腑之氣升降出入的體現。就五臟而言,心肺在上,主降,肝腎在下,宜升。其中肝之升發,肺之肅降為一對升降的兩方面;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共同構筑陰陽平衡體;脾胃居于中焦,脾氣上升,胃氣下降,為一身氣機升降之樞紐。而六腑,雖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宜降,但在傳化過程中,亦有吸收水谷精微,化生津液作用,可見六腑亦是降中寓升。五臟六腑的氣化正是在這種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狀態中,共同維系全身氣血津液的代謝平衡[5]。正如《素問·刺禁論》所揭示的五臟在氣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及相互關系時指出:“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水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正是由于這類機制的存在,自然界才得以生機蓬勃[6]。
2.2 氣機失調——生命活動之變 氣機失調是指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調?!端貑?/font>·六微旨大論》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丹溪心法·六郁》曰:“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拂郁,諸病生焉。”首先,各種致病因素引起氣的升降出入改變,抑或氣量的減少,表現為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氣虛等基本的病機變化[7]。其次,內在臟腑功能失調,亦可發生內生五邪為病,影響全身氣機的運行,導致陰陽氣血失調。表現為肺失宣降、胃失和降、肝失疏泄、脾失升清、腎失氣化等臟腑氣機異常的病理變化。再次,氣的異常運動變化,影響血和津液的循環代謝。因氣能生血、行血、攝血、生津、行津、攝津,若氣機失常可致氣血不足、氣滯血瘀、氣虛出血、氣滯水停等病理變化,出現痰飲、水腫、汗液異常、血液運行障礙等多種病變。正如張介賓在《景岳全書·疾病類》中所云:“凡病之為虛為實,為寒為熱,至其病變,莫可名狀。欲求其本,則只一氣字足以盡之。”
3 治療應用
由于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臟腑生理功能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貫穿著人的整個生命過程。因而氣的虛損、阻滯,或臟腑生理功能的升降失調是產生疾病的重要環節,故調氣治則亦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之一。所謂調氣,即氣虛者使之強,氣滯者使之行,下陷者舉之,上逆者降之、平之,外脫者固之,內閉者開之。
3.1 臟腑病變當調氣
五臟精氣,宜藏不宜瀉,當耗損不藏時,易產生虛證,故對于臟器虧損者宜補其氣。如腎精虧虛者宜填其精,并注重補益腎氣。《景岳全書》云:“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名方右歸丸培補腎中元陽,有補氣生精之效皆是宗此法而出。對于五臟實證亦當理氣、調氣。如心氣實、心火亢盛者宜清心瀉火,方宜瀉心湯、導赤散之屬;針對肺氣上逆則用降氣之法以平復上逆之肺氣,方如蘇子降氣湯之屬;而對肝之氣機郁滯所致的情志不舒、脅肋疼痛宜舒肝理氣[8],以暢肝木條達之性,方如小柴胡湯、柴胡疏肝散之屬。六腑宜通不宜滯,每因氣機阻滯、傳化失職而起病,故在治療之中應以行氣導滯之品疏通腑氣,助其傳化水谷,排除糟粕。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言:“六腑以通為用”,“六腑為病,以通為補”。對于腑實證可酌情使用大承氣湯為代表的通里攻下方劑以蕩滌腑實,疏通腑氣,使六腑氣機通暢,恢復其正常的傳化功能從而達到六腑通而為用,降而為和。
3.2 血水病變宜調氣
氣的功能發生障礙則會引起諸如血虛、血瘀、出血等一系列的病證,故臨床治療此類病證時須注重調氣。針對血虛采用益氣生血之法,即在少量補血藥中投以大劑補氣之品,如當歸補血湯;對于血瘀者,宜用益氣活血和行氣活血之法,在使用活血藥的同時佐以補氣、行氣之品,使氣助血行以成化瘀之功,如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對于失血的病人可用益氣攝血法,此法尤用于大失血出現血脫者,如獨參湯以益氣固脫。正如趙獻可在《醫貫·血癥論》中指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可輸布津液,如肺氣、衛氣、心氣對汗液的調攝,膀胱、腎之氣對尿液的約束,脾氣、腎氣對涎唾的收攝,肝氣對淚的收攝。如果氣出現異常,亦可引發干燥病、痰飲病、尿異常、流淚、流汗等一系列水液代謝障礙病證。故在治療津液生成、輸布障礙及津液流失之類病證時皆當重視調氣。治水須治氣,治氣又宜補宜通。所以對水腫濕濁、痰飲病的治療,常配以治氣,通過溫腎健脾、益肺理氣之法,加強運化、氣化能力,以達治水之目的。如防已黃芪湯中用黃芪、甘草以通陽益氣,以達利水消腫之效;二陳湯之陳皮、半夏辛開苦降,行氣以化痰,實乃治本之法。此外,又因水賴氣以固攝,所以對自汗、遺尿等氣虛不固之水病,宜當從治氣著手。《景岳全書》云:“小水雖利于腎而上連于肺,肺氣無權而腎氣終不能攝。”所以對于此類病證應投以黃芪、人參之品補益其氣,佐以固攝之劑,亦為治本也。氣機升降學說在臨證實踐治療法則中也得到了具體運用。升法如益氣升陷、補中益氣、健脾升清、升清降濁等,降法如化痰降氣、鎮肝熄風、和胃降逆、降逆平沖、降氣行血、滋陰降火法等。治療過程中,升法往往與補法相配合,以補氣健脾為主,配以升陽之藥,單用升陽之品效果不佳,升法與降法亦當相互配合應用。誠如前賢所言:善用降者,必寓升于降,降得升助而其力益增;善用升者,必寓降于升,升得降濟則其勢如衡。
3.3 調氣藥物性味選用
不同性味的藥物對于氣的運動產生不同的影響,辛熱(溫)藥屬陽,有升散陽氣、開發腠理的作用,而苦寒(涼)藥屬陰,有清解通降、沉斂下行作用。辛熱(溫)和苦寒(涼)兩種不同藥性的藥物相配,則能調暢氣機,使升降得宜,氣化復常,達和解之功。
辛味藥走散無定,善開通氣機。成無已謂:“辛者散也,半夏之辛入肺而散氣,辛以散結氣。”《本草從新》說:“辛能散氣……辛散郁。”肝郁宜疏,藥宜辛味,而諸風藥俱以辛味偏盛,故能疏利肝氣?!端庤b》則謂:“調氣貴用辛涼,氣屬陽,無形者也,氣郁則發熱,宜用辛涼之藥以散之,辛能散結。”氣病血瘀,活血當先利氣。利氣之品,味多主辛,所謂辛主散,有行氣、開郁、理血、利水、化痰之效。故辛散利氣,氣為血帥,氣行血行。
氣以臟腑為根底,氣病當調臟腑。辛味藥可分別作用于肺、肝、脾、胃等臟腑而發揮調理氣機的作用。辛味藥,可開宣肺氣,調暢氣機。辛能散肝氣,治肝之要在疏肝,疏肝必用辛?!端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臟氣法時論》說:“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辛散升達,暢利中焦氣機。氣之源在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中焦為氣機升降之關鍵。脾胃居中焦,職司升清降濁,為氣機升降之樞紐。三化湯方中配伍辛散之羌活,意在與苦降之大黃、枳實、厚樸為伍,暢利中焦氣機,氣暢則血行,氣暢則絡通。傳統治法中的辛開苦降,就是辛味藥在暢利中焦氣機處方中的作用機理。
總之,氣在人體病理機制上的作用亦是十分重要的,中醫治療的目的則在于疏暢氣機,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亦即使之歸于調和平衡。臨證臟腑氣血水各類病癥,盡管致病因素錯綜復雜,疾病千變萬化,但只要抓住“氣”這一病理機制的核心,便可執簡馭繁,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程士德.內經講義[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00.
[2]王洪圖.內經講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41144.
[3]王洪圖.內經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143.
[4]鄧華亮.氣機升降理論淺說[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01,17(1):6.
[5]孫 立.“百病生于氣”與升降散之應用[J].浙江中醫雜志,2004,39(10):425428.
[6]陳 革.窮源正本論七情[J].吉林中醫藥,2007,27(2):3.
[7]周慧生.肺主治節淺析[J].吉林中醫藥,2003,23(8):4.
[8]姚智聰.七情對疾病的作用與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5):9091. 織夢好,好織夢
該文章轉摘助醫論文網(www.clotlw.cn) - 詳文鏈接:http://www.clotlw.cn/html/zhongyilunwen/2010/0531/14866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