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地,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在處暑時節也寫過一首詩: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朱顏易銷歇,白日無窮已。
人壽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蕪與紅蓼,歲歲秋相似。
去歲此悲秋,今秋復來此。
詩的大意是,處暑時節,天上酷熱的云彩慢慢散去,涼風習習吹來;池塘里的荷花一大半都成為結滿蓮子的蓮蓬,這預示著秋天又來了。進而感嘆:日子悄無聲息地走過,年輕的容顏已在不知不覺中消退;人的壽命再長終究比不過高山,年歲時光流逝卻快如流水;雜草和狗尾巴花,每年秋天都一樣地枯萎;去年來到這里悲秋閔懷,沒想到今年再來仍是此景此情!這首詩,借處暑秋涼之景物興起,感嘆官場無情,歲月無蹤,來日無多,表達了無法如愿地把握住短暫的人生、做出一番事業的無奈心情,有一種秋來愁生的消沉心境……
前些天碰到鄉下熟人,言說今年晚稻正灌漿,長勢良好,所謂“處暑三日稻有孕,寒露到來米入囤。”今年有些農戶準備請收割機收稻子,但愿老天不要太搗亂。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
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
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吟。
極知仁者壽,未必海之深。
蘇泂,字召叟,山陰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慶元末前后在世。少從其祖游宦入蜀。長而落拓走四方。曾再入建康幕府。從陸游學詩。與之唱和者,有辛棄疾、劉過、王柟、潘檉、趙師秀、周文璞、姜夔等,皆一時名士。有泠然齋集二十卷,詩余一卷。
詩中說:處暑來到短短三天就終結了暑氣,新秋的涼爽宜人真是萬金難求啊。如今滿頭的銀絲白發,早已看透了世間的萬事,那蓬勃生長的青草,就印證了清靜寂定的心境。宋黃庭堅《聽崇德君鼓琴》詩亦云:“禪心默默三淵靜,幽谷清風淡相應。”也是這個意思。任憑仙鶴在那里翩翩起舞,悠閑聽著蟋蟀斷斷續續地歌唱,讓我徹底頓悟:道德崇高者,懷有仁愛之心,胸懷寬廣的人容易長壽。出《禮記·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壽。”德者壽的觀點是儒家養生思想最為集中而典型的體現,真能夠做到這樣大海的深邃也未必能夠相比。詩人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體會到人生的第一要義就是要養心。而養心又需從日常做起,也就是平時要養德。孔子說“仁者壽”,自己解釋說:“仁者,愛人。”就是說待人要寬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
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
因識炎涼態,都來頃刻中。
紙窗嫌有隙,紈扇笑無功。
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
仇遠(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號山村、山村民,人稱山村先生。元代文學家、書法家。元大德年間(1297~1307)五十八歲的他任溧陽儒學教授,不久罷歸,遂在憂郁中游山河以終。
詩人根據季節特點,截取生活片段來寫,平白如話,親切生動:處暑剛過,大風伴著大雨緊接而來,將殘余的夏暑一掃而空。天地萬物瞬間就變得涼爽起來。涼風透過窗紙上的空隙吹進來,真好笑手里還拿著扇子扇風就有點多余了。小兒此刻在讀《秋風賦》,令人回憶起作者醉翁來。《秋聲賦》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是繼《醉翁亭記》后的又一名篇。它駢散結合,鋪陳渲染,詞采講究,是宋代文賦的典范。此賦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為主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詩人借《秋聲賦》憶醉翁,以“疾風驅急雨”為引子,暗喻世事艱難,抒發“因識炎涼態”的不平,延及更容易被憂愁困思所侵襲的人,感嘆“紈扇笑無功”,也是作者自己對人生不易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