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為了響應學校要求,基于提高自身實際操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需要以及結合我們自己的專業特色和主客觀條件,針對本人當地留守兒童問題進行了實地的調查和研究。在與當地各家長的積極配合下,本人深入所選范圍內的每戶人家中,與他們進行面對面的詢問交談,也對他們的生存狀態進行了較為深入的了解。通過對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統計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結合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地理等情況初步了解到當地經濟差異和人口結構形成的主客觀原因,從而獲得了關于本地農村留守兒童信息的原始資料,掌握了他們的一些基本信息。
關鍵詞:當地 留守兒童 經濟差異 人口結構
一、調查研究農村留守兒童意義
由于當前農村人口占據著我國大部分人口。因此,農村人口生活質量(包括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高低決定著我國人口的整體生活水平;農村人口素質的好壞也決定著我國整體國民素質的好壞;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國家的安定。繼而研究了解農村兒童、關注農村兒童的生活狀況具有現實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壓力不斷增大,尤其是農村家庭,為了提高生活水平,農村有一大部分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子女單獨生活或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從而使這些孩子從小就享受不到應有的父愛母愛,在童年的心理上留下了很大的陰影,嚴重時造成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影響農村家庭的健康發展。
再則,由于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中國國內外環境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而當前大多農村中照看撫養留守在家里兒童的人都是從七、八十年代激情燃燒的歲月中走過來的老一代農民,他們沒有經歷過學校教育的熏陶,他們的思想沒能跟著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他們的視眼仍然鎖定在大山當中,只是默默無聞的以那種最為傳統的方式耕耘著那片土地,耕耘著留守在家里的孩子,使得孩子的思想潛移默化中跟著老一代走,逐漸脫離現實的軌道與社會代溝日月劇增,從而影響孩子將來對社會的適應以及各種價值觀點選擇。
因此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活動對于緩解這些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研活動,將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心理情況真實的反映出來,擺在人們面前,可以使整個社會看到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的某些弊端,促使人們對這些弊端進行反思,進而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保持和諧的家庭關系,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為國家新一代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本地留守兒童數據分析
基于本身各方面的條件,此次調查范圍鎖定的是當地附近的幾個組作為獲取數據的對象,即白鳥村的石響組、上溝組、下溝組和大坡頂組四個組;共涉及人口約1100多人,其中兒童占202人,各組地區分留守兒童和留守兒童又以比較集中地各個地區分別取數,其數據各地分布如下:
表一:石響組
石響組(人口總數約500人)
項目
地名
1~2歲
2~5歲
5~8歲
留守
非留守
留守
非留守
留守
非留守
留守率
坎下
1
2
2
4
1
6
袁家灣
0
3
1
5
1
7
張家邊
2
6
3
9
2
11
灣里
0
1
2
5
0
5
總計
1
12
8
23
4
29
16.88%
表二:上溝組
上溝組(人口總數約130人)
項地
地名
1~2歲
2~5歲
5~8歲
留守
非留守
留守
非留守
留守
非留守
留守率
上寨
1
3
3
6
4
6
下寨
0
3
2
5
1
9
總計
1
6
5
11
5
15
25.58%
表三:下溝組
下溝組(人口總數約200人)
項目
地名
1~2歲
2~5歲
5~8歲
留守
非留守
留守
非留守
留守
非留守
留守率
上寨1
0
3
2
5
2
5
下寨1
1
2
1
7
1
6
總計
1
5
3
12
3
11
20.00%
表四:大坡頂組
大坡頂組(人口總數約230人)
項目
地名
1~2歲
2~5歲
5~8歲
留守
非留守
留守
非留守
留守
非留守
留守率
馬路邊
0
4
2
8
2
11
對面坡
0
2
3
5
1
9
總計
0
6
5
13
3
20
17.02%
注:1、留守率為該地該年齡范圍內留守兒童所占總兒童的比重,即留守率=留守兒童/兒童總數
2、由于有的家庭長期居住在外無法得到精確數據,故為“約1100”
3、由于兒童的年齡劃分存在爭議,大多以十四歲為準,鑒于農村的特殊情況,此處以1~8歲兒童為研究對象
圖一
根據表一,從最初的原始數據將石響組劃分為坎下、袁家 灣、張家邊和灣里四個地區,得到兒童總數為77人,其中留守人數為總計13人,非留守兒童為64人,即留守率為16.88% 非留守率為83.12%。以相同的方式得到上溝組的留守率為25.58%;下溝組20.00%;大坡頂組17.02%。 四地的平均留守率為23.93%,從而得到圖一和圖二。
根據分析可以得到白鳥村留守兒童的分布有幾個特點:
1、 圖二
本地以平均留守率為23.93%的數字高于國家其他地區。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段成榮和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生導師周富林先生根據普查,在2005年《中國留守兒童研究》第一期報告中指出的我國平均兒童留守率為8.05%,最高的重慶市為22.30%。23.93%這一數據比當年最高地區的留守率還高。
2、本地留守兒童的留守率因地區不同而存在較大差距。上溝組(25.58%)明顯高于大坡頂(17.02%)和石響(16.88%)。
3、各地區在8歲以內留守的兒童留守比率隨著年齡的變化而存在明顯的波動。
三、本地留守兒童分布特點形成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根據上述數據分析得出最明顯的當地留守兒童最為明顯的特點是留守率很高,其次是不同地區的留守率差距大,結合國內整體情況和當地的具體實際情況分析,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于;
首先源于貴州省在全國范圍內特殊的地理位置。貴州處于中國西南部的山區,人口多為少數民族,可耕土地稀少,耕作方式傳統,單位子女眾多,交通不便,經濟來源有限,人口結構復雜。從而使得整個地區的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非常困難,若僅想以在家耕作獲取收入,實在是食不復果、衣不蔽體,使得許多青年人背井離鄉到外地打工,又由于外地的各種費用較他們來說太高而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使得還在襁褓中的孩子們被迫遺留在家中跟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在一起相依為命,以導致當地的農村兒童留守率達到如此地步。
其次,當地傳統文化影響著人口結構,中國歷來有“小有所養,老有所終”之說。這一觀念還繼續影響著當地的生育觀念,使得當地的兒童數在當前較其他省份各地區高,加上第一點留守率自然會比其他地區高。
最后由于當地地貌特征的影響導致人口結構分布不均,人口流動數比例不一。如留守率最高的上溝,地理環境極為惡劣,房前屋后均是高山屹立、懸崖峭壁,莊稼常被野生動物破壞,特別是老鼠、野豬等,使得當地的農民無法再依靠土地過日子,只得另尋他路,于是走上了當代農民工的行列去了他鄉,為了避免高的生活成本,他們只得將還小的孩子留守在家中,讓其父母在家中撫養,如此形成這種孩子在家父母在外的尷尬局面。
過高的留守率不論是對個人成長,家庭和睦,國家未來,社會和諧等都不利,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是祖國的后備軍,關注個人成長,尤其是那些成長在困苦環境中的孩子,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義務,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前提!要改變現狀就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和盡責。
結合我國國情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觀能動性,深入了解農村基本情況特別是貧困農民的生活情況,發揮各級干部黨員的主導力量,積極聯絡配合各地農民搞好生產,建立水利公路為各地農產品生產提供保障;政府投資鼓勵各地農民結合各地的特殊情況進行創業性投資生產,為農民創造出路,使其盡量不離家出遠門。
社會是一個大家庭,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同樣一個地區的發展也需要社會的關注和理解,“飲水思源”,或許我們與這些守望中的孩子千里相隔,但我們卻唇齒相依,他們就像一個天然的屏障,沒有他們的安定幸福,就沒有和諧的社會可言,社會的動亂我們離禍亂就不愿遠了;再則農民工進城,由于他們特殊的背景使得他們所做工作均是基層作業,或是城市的建設者;或是城市的“美容師”;或是城市的再造者,始終他們占據著城市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的孩子理應得到社會到中的關注,他們的作為理應得到社會的理解,他們的貢獻理應得到社會的認可!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的和諧需要家庭的和睦健康、需要每個家庭成員共同努力。每個家庭都應當充分的了解國家的政策和具體走向,從長遠利益去理解計劃生育,自覺實行少生優生,提高人口素質,降低人口數量;家長應該充分的了解孩子成長的生理心理需求,科學合理的去培養孩子,讓孩子能夠綜合成長,以此來營造一個完美的家庭,和諧的社會和強大的國家。
四、總結
1、本次實踐調研活動從制作表格、走訪搜集數據、整理數據共歷時四天,走訪四個地方,26戶人家,詢問調查23人。具體流程如下:
八月五號:8:00~11:00制作表格,用時約三個小時。
13:00去上溝
13:30~15:40走訪四戶人家了解當地詳情
16:00回家
19:00~20:30整理當天數據
八月六號:13:30去大坡頂
14:10~16:00走訪八戶人家了解當地詳情
17:00回家
19:00~20:30整理當天數據
八月七號:13:00去下溝組
13:20~16:00走訪五戶人家了解當地詳情
16:15回家
19:00~20:30整理當天數據
八月九號:8:00~10:00去當地袁家灣、灣里走訪四家了解當地詳情
13:30~15:00走訪五戶人家了解當地詳情
16:00~18:30整理當天數據
21:00~22:30統計所有數據信息
八月二十八號寫《當地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八月二十九號正式結束本次活動
2、通過本次活動,能夠比較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到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并獲得了了解留守兒童的基礎資料,對認識當代農民工的生活背景有了依據以及關注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3、在本次活動中通過自身面對面的實際操作對今后的生涯發展提供了思路,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和處理事情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