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節 花朝節,又名百花節。相傳此日是百花生日,故稱
花朝。節期說法不一,以二月十二日之說居多。
花朝民間有“賞紅”之俗。據胡樸安《中華全國
風俗志》載:“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閨中女郎剪五色彩繒,粘花枝上,謂之賞紅。”據說,此俗始于唐代武則天。小說《鏡花緣》專門記述這個傳說:武則天當上女皇,在嚴冬因睹
梅花盛開,突發奇想,寫成一首催花詩:“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命令所有花卉都要非時開放。各花果然承旨,次日游上林苑時,萬紫千紅,滿園春色。武則天大喜,遂令宮人給這些花木掛上五色彩繒,有的還懸上金牌以示獎勵。
花朝是人們外出游玩賞花的日子,宋代此風尤盛。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南宋首都臨安花朝節的盛況:“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民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游賞,都人皆往錢塘門外……玩賞奇花異木。”古時相傳牡丹為百花之王,故爭相觀賞牡丹尤為花朝勝事。文人雅士紛紛聚會出游,觀花飲酒,賦詩唱賀。北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記曰:“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ㄩ_時,士庶竟為遨游,往往于古寺廢宅有池臺處,為市井張幄簾,笙歌之聲相聞……至花落乃罷。”此俗延至清代亦然。據《帝京歲時紀勝》載:“二月十二日傳為花王誕日,曰花朝。幽人韻士,賦詩唱和。”《清稗類鈔》中還記載了皇宮中花朝節的活動:“二月十二日為花朝,孝欽后至頤和園觀剪彩。時有太監預備黃紅各綢,由宮春剪之成條,條約闊二寸,長三尺。孝欽自取紅黃者各一,系于
牡丹花,宮春太監則取紅者系各樹,于是滿園皆紅綢飛揚……系畢,即侍孝欽觀劇,演花神慶壽事。”《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曹雪芹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江南花朝節的風俗裝點在大觀園中芒種節日這一天:“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擺設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閨中更興這種風俗,所以
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棵樹頭,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由此亦可窺得花朝盛事一斑。
民間尚有“二月十二日,花神生日,晴,百花成”(《臨潼縣志》),“十二日天氣清朗,則百物成熟”(《中華全國風俗志·吳中歲時雜記》)之說,故于花朝之際廣‘栽花木草樹。這一優良傳統習俗,在現今的植樹節(公歷3月12日)中得以繼承光大。(來源:中國風俗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