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血壓基層管理指南》(2014年修訂版)于2015年1月正式發表于《中華高血壓雜志》。為了讓廣大基層醫生更好地理解新版指南,掌握高血壓防控知識和提高臨床診療水平,本報特邀《中華高血壓雜志》常務副主編、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高血壓學組委員、福建省高血壓研究所所長謝良地教授就新指南中檢出高血壓、高血壓的治療和高血壓的管理等內容進行解讀。
特邀專家: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福建省高血壓研究所 鐘鴻斌 謝良地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醫學界轉載本文已獲授權)
高血壓會引起心臟病、腦血管病、腎臟疾病和外周血管病變,由此引起的器官功能不全,給家庭、社會和國家造成了極大的經濟負擔,已成為國家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人群中高血壓發病率逐年增高,但人群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三率”)仍較低,目前高血壓已成為我國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也是我國心腦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人群高血壓“三率”是心腦血管病防治的關鍵。
由于80%的高血壓患者分布在社區或鄉村,注定了基層醫療單位是高血壓防治的主戰場,廣大基層醫生是高血壓防治的主力軍。因此,讓廣大基層醫生掌握高血壓防治知識和先進的技術技能十分重要。
自2009年基層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發布以來,通過對指南的發放、宣傳、宣講,開展了“燎原計劃”推廣指南,讓廣大基層醫生掌握指南要點,更好地促進高血壓的基層管理工作,取得較好的效果。
為了適應新醫改的需求,為高血壓基層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在國家衛生計生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和基層衛生司支持下,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國高血壓聯盟對2009年基層版高血壓指南進行修訂,并更名為《中國高血壓基層管理指南》。
指南修訂根據我國國情和高血壓的特點,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從高血壓的檢出、高血壓的診斷與評估、高血壓的治療、高血壓的預防和教育、高血壓的管理、社區高血壓患者雙向轉診服務、基層高血壓防治工作效果評估、農村高血壓的管理等8部分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遵循證據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簡明扼要,便于基層操作。現將修訂版指南從檢出高血壓、高血壓的治療和高血壓的管理三方面作一解讀。
強調檢出高血壓為第一要務
指南強調要對普通人群和易患人群高血壓進行篩查。指南指出,高血壓的檢出是提高人群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的第一步。高血壓通常無自覺癥狀,但可以使患者發生心、腦、腎等器官損害,導致卒中或心肌梗死事件,甚至死亡,故俗稱“無聲殺手”。
只有檢出高血壓,早期預防與治療,才能保護心腦腎靶器官,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要利用各種方式和機會篩查,將社區或基層人群中的高血壓患者檢測出來,提高高血壓知曉率,這是高血壓防治的基礎。
目前,指南建議仍以診室血壓作為高血壓診斷的依據。有條件的地方應同時積極采用家庭血壓或動態血壓診斷高血壓。家庭血壓≥135/85 mmHg(1 mmHg=0.133kPa);動態血壓白天≥135/85 mmHg,或24h平均值≥130/80 mmHg為高血壓診斷的閾值。因汞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故新指南積極推薦使用經國際標準認證合格的上臂式自動(電子)血壓計。
高血壓的治療
(1)明確治療目的:高血壓患者治療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血壓和保護器官功能。指南強調治療前對患者的綜合評估非常重要,應根據心血管危險度來決定個體化的治療措施。治療前應明確患者影響預后的因素、血壓水平、并存的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伴發的臨床疾患等,據此進行危險分層。
在強調降壓的同時,考慮患者的總體心血管危險,綜合干預其他危險因素和臨床疾患,尤其對吸煙、高膽固醇血癥、肥胖等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干預;對高血壓伴冠心病、腦血管病、腎臟病、糖尿病的患者應進行相關治療;關注高血壓患者心率增快對心血管事件的影響。
(2)明確降壓目標:高血壓治療的基本目標是血壓達標,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腦血管病發病及死亡總危險。高血壓存在各種并發癥或合并癥,個體差異很大,降壓目標值應個體化。指南指出,總體的目標血壓是:一般高血壓患者血壓降至140/90 mmHg以下;老年(≥65歲)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降至150/90 mmHg以下,如果能耐受,可進一步降至140/90 mmHg以下。
一般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血壓目標可以再適當降低,但要考慮患者年齡和心腦血管病變程度。有關血壓達標的時間指南指出:在患者能耐受的情況下,推薦盡早血壓達標,并堅持長期達標。所以,定期的隨訪評估顯得十分重要,對于初始治療患者治療2~4周,評估血壓是否達標,如達標,則維持治療;如未達標,應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對治療耐受性差或高齡老年人達標時間可適當延長。
(3)明確降壓方式:高血壓治療包括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指南強調長期堅持非藥物治療即生活方式干預是高血壓治療的基石,合理使用降壓藥是血壓達標的關鍵,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指南指出,高血壓確診后,應長期堅持非藥物治療(生活方式干預),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體健康的行為和習慣,達到控制高血壓以及減少其他心血管病發病危險的目的。眾多循證醫學證據證實,肥胖者減輕體重、膳食限鹽(食鹽<6 g/d)、規律運動和限制飲酒均可使血壓下降,尤其限鹽是防治高血壓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4)明確藥物選擇:指南指出,五大類降壓藥及復方制劑均可作為高血壓初始治療和維持治療的選擇,如有必要,還可以選擇α受體阻滯劑和其他降壓藥。醫生要掌握藥物治療的禁忌證和適應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藥。根據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層降壓藥的選擇應考慮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價格合理和可持續治療的原則。
指南強調,降低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比選擇降壓藥的種類更重要。藥物治療原則指南仍主張從小劑量開始、盡量用長效藥、聯合用藥和個體化治療。個體化治療方面選擇降壓藥物不但要考慮患者本身的疾病狀況,還要考慮家庭經濟承受力,應努力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指南大力推薦固定低劑量復方制劑作為常用的一類高血壓治療藥物,其優點是使用方便,可改善治療的依從性。指南還明確推薦我國特有的傳統固定復方制劑,其降壓作用明確,價格低廉,可作為基層,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降壓藥的一種選擇。指南也強調在使用固定復方制劑時要掌握其組成成分的禁忌證和可能的不良反應。指南還用大量篇幅介紹了藥物選用參考方案,便于基層醫生使用。
高血壓管理
高血壓治療的初步目標是血壓達標并維持穩定,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器官功能受損,從而達到減少事件的目的。血壓受很多因素影響,治療也并非一成不變。因此,指南強調要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長期隨訪管理,了解降壓效果和不良反應。
指南指出,根據血壓是否達標確定隨訪管理級別,從而推進社區規范化管理。指南還規定了血壓達標者和未達標者隨訪頻率、藥物調整方法和隨訪程序,利于基層醫生對高血壓的管理,為便于實施操作,還附有高血壓基層管理流程圖。
另外,在血壓管理上,指南還強調要加強高血壓患者教育,強調高血壓患者的自我管理,鼓勵開展家庭自測血壓,從而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同時,要對公眾、高血壓易患人群進行健康教育,以預防和延緩高血壓的發生。
小結
總之,修訂版基層指南更加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注重實用、便于操作,對基層醫務工作者掌握高血壓防治知識和先進的技術技能,提高高血壓防控水平有很好指導作用。
高血壓是公共衛生問題,其防控需要各級政府、各級醫護人員、高血壓患者及其家屬以及廣大市民共同參與。只有全員參與、全程管理、共同努力,才能真正降低高血壓“三率”,達到高血壓防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