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尊德性”確為陸王所謹守而發揚之,但朱熹自詡其學為“道問學”則不諦。蓋儒家千百年來于心性義理方面之講說辨示,即生命科學之體系化建構,成果斐然,獨成一脈。陸九淵因不滿于朱子學之“駁雜”與“支離”,直承孟子之本心和良知之說,開出“心學”一派。
陸九淵
與朱子(公元1130年—1200年)同時代的陸九淵(字子靜,號象山,1139-1193),因不滿于朱子學之“駁雜”與“支離”,直承孟子之本心和良知之說,開出“心學”一派。
“詹阜民問:‘先生之學亦有所受乎?’(象山)曰:‘因讀孟子而自得之。’”(《象山語錄》)陸九淵三四歲時,“思天地何所窮際(而)不得”。十三歲時,他讀古書到“宇宙”二字,見解者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于是忽然省悟道:原來“無窮”便是如此,人與天地萬物都在無窮之中。
他提筆寫下:“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陸九淵《年譜》)“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萬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還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陸九淵全集·雜說》)
降至明朝,有王陽明(1472—1529年)出世,承接象山“心學”而發揚之,集儒家心性學說之大成,史稱“陸王心學”。陽明論“心學”曰:“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天下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心即良知,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生。”(《王文成公全書》)“圣人之學,心學也。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心學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謂也;道心精一之謂仁,所謂中也。孔孟之學,惟務求仁,蓋精一之傳也。而當時之弊,固已有外求之者,故子貢致疑于多學而識,而以博施濟眾為仁。夫子告之以一貫,而教以能近取譬,蓋使之求諸其心也。迨于孟氏之時,墨氏之言仁至于摩頂放踵,而告子之徒又有‘仁內、義外’之說,心學大壞。孟子辟義外之說,而曰:‘仁,人心也。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曰:‘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蓋王道息而伯(霸)術行,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濟其私,而以欺于人,曰:‘天理固如是。’不知既無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謂天理者乎?自是而后,析心與理而為二,而精一之學亡。世儒之支離,外索于刑名器數之末,以求明其所謂物理者。而不知吾心即物理,初無假于外也。佛、老之空虛,遺棄其人倫事物之常,以求明其所謂吾心者。而不知物理即吾心,不可得而遺也。”(《陸象山先生文集》序)
陸王心學固然是直承三代君王與孔孟心性之學而來,是儒家生命科學(即內圣之學)之嫡傳正宗,其于生命科學之豐富與發展貢獻甚巨。但以宋明陸王為代表的心學系統,只是直覺到朱子之學有問題,不對勁,可不知其支離、別扭之處,實出在不能清楚地認識到,生命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者之間不可相混,屬于性格殊異之不同系統、不同架構和不同路向。
摘自潘麟導師著作《〈大學〉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