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居無時 惟適之安 |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于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 本空間名為“適安齋”。
懂美之人,對身邊的人、眼前的事是深情的,
精神天地也是極為廣闊的。
他不會被忙碌牽絆、瑣碎絞纏,
不易陷入焦慮煩躁。
因為懂得如何發(fā)現(xiàn)美,就算生活一地雞毛,
也依然能把日子過成詩。
原有的戶型空間關系,是典型三室住宅。其空間邏輯為“空間即隨功能”。這也是典型的西方式的空間表達。
然而,中國式的居住空間在延展的邏輯上是“進制”的。也就是隨著空間的需要,隨著開放度的變化,是一層一層遞進的。根據(jù)這個典型“中國式空間邏輯”對原有的戶型格局進行了改造。
在新的空間中,是以“進制”為框架邏輯的,至于相關的功能是在此基礎上展開的。改造后的第一層空間屬性是相對開放的,用于藏書研查資料。
第二層空間的開放度相對于第一層而言是次之的,用于創(chuàng)作與朋友交流之用。
第三場空間是相對私密的,是屬于私人空間的茶室與休息室。由于空間不大,需要精致設計,在前期的設計過程中,針對材料尺度等方面進行了深度的思考,并繪制了大量的手繪草圖(圖為部分手繪草圖)由于空間是以“進制”為組合邏輯的,每個空間界面的交互口材質,也就是門的材質應該是不同的。
第一層次的入口(入戶門)用的是防盜門,但是隨著空間層級的遞進,空間的入口的材質也越來越“柔軟”。
第二道門用的是木材質,第三道門采用了草珠簾的形式。
古代文人居住空間,園林應該是標配,但是在現(xiàn)代的戶型中是很難實現(xiàn),通過留有“一方土地”與“一顆樹木”的方式,可以隱喻出園林的寓意。
其實中國的藝術無論是繪畫還是戲曲,以點帶面的寫意手法是很重要的表達形式,這種形式也可以完全放在現(xiàn)代室內設計中,以達到某種境界的渲染。
在藏書室中,不僅僅是存放了相關書籍資料,還存留了長輩原來的生活用品。這些用品對于齋主而言,具有典型的年代感,也具有很深的往昔記憶。
空間中自然不會少了主人自己的藝術作品,圖為齋主合體字創(chuàng)作作品《萬物生》推開一道老木門就是第二層空間,在這個老木門安裝的過程中,工人發(fā)現(xiàn)在開閉木門的時候會有吱吱嘎嘎的響動,于是急著向木門里添加潤滑劑,幸虧被齋主及時制止。
因為在空間中,材料的表達不僅是瓷磚壁紙這些有形的,無形的材料更加的重要,如聲音。在老門開啟的時候伴有自然木材摩擦發(fā)出的響動,會帶來獨特的歷史感。
在第一層次空間與第二層次空間的界面上,留有了一個圓窗,作為兩個空間的滲透與呼吸的關系鏈接。
在這部分空間中留有很多置物架,讓齋主的很多收藏得以很合適的展示
這里除了具備完善的煮茶設施外,還具備整套的立體音響與多媒體設備。這些設備(包括空調與路由器設備等)在設計整合過程中需要被充分考慮,在功能使用的同時,也要考慮空間整體感與美觀性。
在南北通透的戶型條件下,在配以吊扇的設置,大部分夏日時光里是不需要開空調的。
羅漢床的設置在喝茶時可以坐而論道,也可為讀書疲倦時,臨時小憩而用。
鏡子的設計是為何緩解此處空間外凸的不足,同時配以羅漢床后面的太湖石掛畫,形成了“后靠前照”的格局。此外鏡子的設置也有整理衣容的功能。這個空間與第二層的會客空間不同,是齋主獨享修心之地,主要采用榻榻米的形式,可坐可臥。用品也是以私人自用為主。
在繪畫與讀書較為疲倦或是創(chuàng)作時間過晚時,此空間提供的是睡眠休息的功能,空間采用暗色調,讓人更加容易安靜。軟包的處理讓空間更具有靜音效果。沒有主燈的設計,以避免炫光與睡眠的壓迫感。
曾有西方哲學家驚嘆:“中國人的美學,是一種感性之智”,它不僅教會人們用美的眼光審視生活,還教會他們如何與這個世界和平共處。現(xiàn)實生活中,越是深諳美學之人,越能撇開貧富,活出愜意風趣,令人羨慕的一生。項目地址:天津
使用面積:90㎡
項目總花費:35W
設計師:張寶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