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梨”是趙忠海同學的網名,熟悉“一個梨”的拳友很多,我們暫且還用“一個梨”來稱呼他吧。他習練古傳單操有一年了,在單操“心法”這個環節,最近有了起色。
古傳太極拳單操的“心法”,是千人千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入門“心法”,但還是可以歸集為幾類的。關于單操的“心法”,雖然古人有相關的行功體驗記載于文字,但這并不是單操“心法”的實操方法。
古傳太極拳單操的“心法”,她和單操本身一樣,有具體的實操方法。這個實操方法是純“意識活動”,它建立在單操實操的基礎之上,她不能脫離單操的實操而獨立存在。太極拳功高者的靜功打坐,和單操的“心法”是兩回事。
站在古傳太極拳的訓練體系上看,單操的“心法”訓練,要難于單操訓練本身。單操“心法”所起的作用,會出現在習練者對單操的掌控開始熟練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大腦的負擔減輕了,而與訓練無關的“雜念”卻開始“叢生”了。
單操的“心法”,從表面上看,就是全神貫注實操單操的方法;換一個角度說,就是讓單操習練者在行功走架的過程中,思想不溜號,心靜如水,雜念全無。
單操的“心法”,從本質上看,卻不是這么簡單。因為通過單操“心法”的實操訓練,可以改變習練者的“心性”。“心性”即指人“心”的“本性”。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關于“心法”的實操方法,前期公眾號文章中多有討論,感興趣的拳友可以查閱。下面,把“一個梨”的單操“心法”體驗分享給大家,這會對關注“內外兼修”的拳友有幫助。
老師好!跟您匯報一個事。
今天練功過程中有那么一小段時間(見附錄1),我出現了一個現象,這個現象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
在那段時間“我”感覺“此地”有一個行尸走肉的人在練功(見附錄2)。我說的行尸走肉的人的意思是“那個”練功的人沒有情感、沒有思考、沒有情緒,像是一個木頭人一樣。這種感覺就像平時我們在公園里看別人練功一樣———他的思想你看不到,就像是沒有思想,他的情緒你看不到,就像是沒有情緒,他做得好你會承認他做得好,但不會因此而高興,他做得不好你會知道他做得不好,但不會因此而沮喪。
在這個過程中對那個練功的人的感覺或者觀察是非常真切的,“我”似乎是沒有的————沒有一個具體的“我”在正上方,或左前方,或正后方……..,看著自己。但如果說“我”是沒有的也不對,因為明明有“另一個人或另一個東西”在對那個練功的人進行觀察或感覺,這里的“另外一個人或另外一個東西”與那個練功的人肯定不是一個人。
我是先讓自己停止思考、拋掉情緒、關注當下,又過了一段時間上述情形就自己出現了(見附錄3)。接下來我練下一節單操時,由于我有點琢磨這個事,同時我想讓這種情形再次出現—有點執著了(見附錄4),上述情形就一點一點淡了,直到完全消失。
整個過程簡單來說就是有一個不具體的、模糊的、感覺似乎既真實存在又不存在的“我”對“正在練功的我”進行冷眼旁觀。
在這種感覺下練功太好了,如果大部分練功時間都能這樣,那效果簡直無法想象(見附錄5)。
以上是“一個梨”的單操“心法”體驗,前面說過,單操“心法”是千人千法,“一個梨”的單操“心法”是“反觀法”。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單操“心法”,只有極少數人不需要卻可以直接入靜,但這畢竟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太極拳習練者,還是無法逾越在實操技術熟練后,頭腦中“雜念叢生”這一關的,甚至有的人根本就沒有感知到自身的“雜念叢生”。
單操“心法”是純意識的,她的訓練難度要強于單操訓練本身,但這個訓練卻是非常有必要的。沒有單操“心法”的訓練,古傳太極拳的功夫無法進階。
*********
附錄1:“一個梨”所練的功法,是古傳太極拳32式中級單操中的一部分。
附錄2:這種“心法”和“內視法”相反,是體外“反觀法”。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單操“心法”的實操,一定要與行氣單操和動作單操的訓練同步,并且一定要先有行氣單操“翻江倒海”做為基礎。
附錄3:在這里,“一個梨”對“心法”實操方法的描述是簡約的。在這個簡約描述的背后,有大量的“基礎知識”,也有在心法傳授過程中所穿插的一段有趣的“故事”。這些感受我記述于前期“心法”和“內修”等公眾號文章中,有興趣的拳友可查閱。
附錄4:古傳太極拳是道家武術,強調“內外兼修”。她的“修內”是通過“心法”的實操來完成的。“修內”同“修外”一樣,也要避免“執著”,關于這一點,“一個梨”意識到了,應該為他點贊!
附錄5:我想替“一個梨”具體說明,在這種狀態下練功的好處:
1)這是真正的“內外兼修”:這既是肢體動作和行氣要領(在外)最準確和最穩定的行功狀態,也是“修內”(在內)最準確和最穩定的行功狀態,;
2)在這個過程中,時間感覺模糊甚至被壓縮,當下享受感覺強烈,能讓習練者在靈魂深處體驗人體本真的自然和喜悅;
3)筋骨和行氣功夫顯著提高的同時,自身的“心性”得到升華…..。
4)長此訓練,可延年益壽且可入修士之門。
靖雯微信號:fjks-tj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