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髖關節
1.前屈以牽拉髖伸肌群
(1)屈膝位仰臥,用帶固定對側,助手用手壓住腹股溝部,在大腿遠端后側施力使之屈曲90°以上。屈曲大于90°時,意志堅強者可以自行用雙手抱住膝下小腿,使之壓向胸部。此作用主要在于牽拉關節囊。
(2)伸膝位同上仰臥,用帶固定對側。助手一手壓住腹股溝部,另手托腘或跟用力屈曲。此法同時牽引了腘繩肌和坐骨神經。
(3)自我訓練患腿直腿抬高置于床或椅上,臀部下壓。或患側臀及下肢伸腿坐于床上,健腿下垂于地面,軀干前傾以屈髖。
2.后伸以牽拉屈髖肌群
(1)仰臥位助手一手壓住對(健)側脛骨粗隆,使膝髖盡量屈曲,另手壓髕上方使患股盡量伸直。
(2)俯臥位將對側下肢用帶固定,助手一手壓住患側坐骨結節部,一手抬患側股前,患側膝關節屈、伸均可。
(3)自我訓練弓步,對側屈膝髖在前,患側伸膝髖在后,臀部盡量下壓。
3.外展以牽伸內收肌群
(1)對側臥位助手一手按壓患者髂前上棘以固定骨盆,另手上抬股骨遠端。注意防止對側代償性髖外展而腰椎側凸。
(2)仰臥位對側置于治療床旁,小腿垂于床沿,助手一手壓住患側髂前上棘以固定骨盆,另手使患肢外展。
(3)自我訓練仰臥或坐于床上,屈髖伸膝,外展下肢。
4.內收以牽伸股外側肌群
(1)仰臥位對側下肢屈曲內收,患側下肢伸直與交叉,助手分別推擠雙側膝上股部,使兩側肢體均內收。
(2)對側臥位屈髖、膝,背靠床沿。助手一手固定骨盆,另手使患股后伸并內收。
(3)自我訓練患側上肢伸直支于墻上,軀干直立以健側腿支重。患腿向健腿交叉,使骨盆向墻面靠攏。
5.內外旋
(1)仰臥位患側屈髖膝,助手一手壓患側以脛骨粗隆以固定大腿,另手握患側小腿遠端以行股內外旋。
(2)俯臥位患肢伸膝,助手一手固定患肢髂前上棘,另手握患肢小腿遠端以行內、外旋活動。
6.牽伸:指按下肢長軸方向牽引下肢。
(1)被動牽伸取仰臥位,用帶固定骨盆,助手握患小腿踝部,伸患肢股微屈,膝全伸,沿長軸方向牽伸。
(2)自我訓練對側立于臺階上并屈膝,患側踝足被套在較低位置。對側伸膝時即牽引患側下肢。
二.膝關節
1.徒手牽張
(1)俯臥位用帶分別固定雙側臀部和患側股下端。助手以握踝反復屈伸膝以放松膝關節,適于運動初期疼痛較重時。
(2)患者作同上準備,助手一手按壓坐骨結節,另手或前臂托患者小腿屈膝。用力需逐漸增加,并與患者的呼吸節律配合。一般呼吸肌肉松弛時,可加強牽伸力。
(3)矯正伸展受限時肢體取同上位置,助手一手按壓坐骨結節以防骨盆代償,一手推踝以伸膝。
2.器械矯正
(1)屈曲受限一般取俯臥位。胸腹部不便壓迫、心肺功能不全及老年人可仰臥位或坐位。俯臥位時腹部墊枕以防腰前凸,骨盆和大腿遠端以帶固定。坐位使股直肌松弛,利于屈膝活動。外力通過重錘與滑輪施與。錘重從5kg開始,根據反應逐漸增加。牽引方向以垂直于小腿方向為宜,也可以同時予以小腿軸向牽引以松弛膝關節。重錘與地面距離只能有數厘米以防意外。牽引時間可以是間歇的,也可以是持續的,牽引前自動或被動的關節屈伸運動以緩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緊張狀態。
(2)伸展受限伸展受限時的牽引方法同上,只是方向正好相反。也可以仰臥或半臥于硬板床上,以重物(砂袋)置于膝上壓迫。或取俯臥位,在小腿后側以重物壓迫。
3.自我訓練:適合于預防訓練或早期輕度障礙時的訓練
(1)屈曲受限患者取臥位、坐位或立位,一手或雙手握足背向臀部擠壓。或者患者將膝屈曲,足背置肋木或床沿,以自身力量屈膝。此法易出現代償性運動,故必須經常指導監督。
(2)伸展受限患者取仰臥位,行直抬腿運動。患者坐于硬板床上,腿伸直,自我按壓髕骨或牽張足趾。-
4.松動術:即關節骨在關節囊內的運動。
(1)牽引脛骨屈曲與伸展受限均宜。①患者俯臥,固定骨盆及患側大腿遠端,膝微屈。助手沿小腿長軸牽引踝部,同時以每秒2—3Hz的頻率抖動以放松肌肉和緩解疼痛。②患者垂足坐于床沿,助手雙手握于脛骨粗隆向下牽引,牽引力大小視病情及反應而定,也可同時在足踝部加砂袋以增加牽引力。
(2)髕骨松動膝微屈,以雙拇抵于髕骨的上、下、左、右邊緣,使髕骨向下、上、右、左滑動,屈曲困難時重點在使髕骨下滑,伸展困難時重點在使髕骨上滑。
(3)脛骨前后移動①仰臥位,腘窩下墊枕,助手下壓脛骨中段,用于屈曲受限。②俯臥屈膝位,助手雙手拇指抵壓脛骨粗隆,四指握腿后,使小腿上端相對于股骨內外髁作前后滑動。小腿后滑用于屈膝受限,小腿前滑用于伸展受限。
(4) 脛骨旋轉①屈膝牽引小腿,同時內旋并后滑脛骨,用于屈曲受限。②屈膝牽引小腿,同時外旋并前滑脛骨,用于伸展受限。
三.踝與足
1.徒手牽張
⑴仰臥位,膝關節伸直一手固定小腿遠端,另手握足跟,并以前臂抵足底,拇與指向下牽引跟骨,前臂促足背屈,兩者同時用力。不得僅以手推跖骨頭,因其不能作用于跟腱終止的跟骨,而易導致扁平足。可在腘窩墊以毛毯以防膝過伸。
(2)仰臥屈膝位腓腸肌攣縮時往往伴有膝、踝同時攣縮,可先在屈膝狀態下背屈踝關節,以后再逐漸伸直膝關節。
(3)馬蹄內翻足腓骨長短肌麻痹往往伴有脛后肌縮短,從而造成足內翻。在使足背屈的同時,助手握住足中部,作用于距跟關節,向足外翻方向用力,并使跟骨外旋。
2.器械訓練
(1)斜板或起立板有輕度的矯正效果。
(2)楔扳立于斜板上時在足下墊楔,以增加矯正效果。
(3)滑車牽引有多種方法和市售器械,其一如下。患者俯臥于床上,足踝伸出床沿,束帶固定腰和大腿。8—10cm寬的牽引帶于足跖,重錘通過床下滑輪使踝背屈。每次牽引至少30min。牽引的同時在小腿后行超聲波、熱療、按摩等,可以增加組織的伸展性,使踝背屈的角度平均上升1°以上。
3.自我牽伸
(1)并足雙足落地,面壁而立,伸手抵壁。屈、伸肘以使軀干前傾而屈踝。
(2)弓步面壁而立,雙手抵墻,雙腿一前一后成弓步。
(3)踏椅腱足落地,患足踏于椅上,使軀干前傾而屈踝。
(4)斜臺雙足并立于斜臺。
以上動作牽伸力的大小取決于與墻面及椅的距離,傾斜板的角度。
4.松動術
(1)距骨下牽患者仰臥,踝伸出床沿并處中間位,攣縮時則處最大背屈位。術者雙手握患足后部背面,沿小腿方向牽引足。結果是牽伸了距小腿關節。
(2)距骨后滑肢位同距骨下牽。確認內外踝下的距骨,助手拇食指間的指蹼置踝背側并伸肘,垂直向下壓距骨,使距骨相對于小腿骨后滑。
(3)腓骨后移屈膝側臥,助手一手固定足,另手將腓骨下端向后方壓迫推移。
(4)跟骨下牽俯臥位,足垂于床沿。助手大魚際置跟骨后,向水平方向用力加壓。
足內翻
正常活動度為踝外翻20°。內翻攣縮伴小腿內旋,距小腿關節跖屈,足跟外旋,前足內旋,跟骨內翻。
1.徒手牽伸
見前馬蹄足治療的相應部分
2.器械矯正
同馬蹄足。
3.自我牽張
⑴坐位患者坐位,患腿置健腿上。一手置跟內側,另手握足中部,使足跟及足中部向外方活動。
(2)臥位屈膝仰臥于床上,—手將足底固定于床上,另手幫助向膝內側運動,以矯正足內翻。
4.松動術
⑴側臥位.患肢在下固定距骨,由內側向外側推動跟骨。
⑵仰臥位仰臥床上,足伸出床沿,踝中間位,助手一手將跟骨向外側推動,一手將距骨向內側推動。
掃一掃,關注我們!!
或者關注我們的新浪微博【華圖康復】
投稿/合作請聯系
huatuk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