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君說:現在社會上總是彌漫著一種教育焦慮感,甚至有說法認為“不同的階層造就不同的人生”。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天為您講述,英國一部紀錄片關于探討有著“精英教育”標簽的私立學校,和普通公立學校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也許我們能看清其中教育環節是否真的有差異。
文 | 少商新媒體運營部
在英國,很多人提到“私立學校”,腦海中聯想的就是“精英教育”、“貴族學校”的字眼,在多數人眼中,私立學校就等于優質教育。
而公立學校,則是很多工薪階層因為經濟、地區等多種因素限制下不得已才讓孩子就讀的學校,在生源和教學質量上參差不齊。
事實上,只有7%的英國人接受過私立教育,而這一小部分人卻占據著國家的高級職位。
這樣的現實是否說明私立學校就一定能提供一流的教育,而公立學校只能屈居二流?
帶著這樣的疑問,BBC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School Swap——The Class Divide)將兩組分別就讀于公立和私立學校的孩子,與對方進行為期一周的交換,試圖尋解開疑問。
紀錄片一開始,就介紹了兩所學校的不同。
沃敏斯特是一所有著 300多年歷史的貴族寄宿學校,每年學校預算高達900萬英鎊,有不到400名學生就讀。整個學校設施齊全,僅網球場就有12個。
學校采取嚴格的面試篩選制度,能進入沃敏斯特的學生評分等級大多在A\B,只有極少數是C\D等級。
而貝姆羅茲,曾經在2003年被英國教育部評為“失敗學校”,每年學校預算500萬英鎊,學生人數卻是沃敏斯特的2倍。
與沃敏斯特截然相反,貝姆羅茲隨時隨地接納每一位學生,只有極少數學生能拿A等級,更多人則是吊車尾的成績。
在交換開始之前,貝姆羅茲的校長喬就認為,私立學校的學生之所以能夠取得好成績,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好學生,而他們的授課老師并沒有公立老師那么上心和負責。
而通過交換發現,兩所不同教育制度的學校在授課方式上幾乎一致,同學們對不同老師的評價都很高。
比如來自沃敏斯特的喬恩就非常喜歡貝姆羅茲的數學課,他認為課堂上的互動讓他覺得非常有趣。
同樣,沃敏斯特的校長馬克在給貝姆羅茲的學生上課時,學生們認為通過課堂互動,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但是為什么公立學校的學生顯得焦慮不自信,而私立學校的學生卻充滿自信,還能走出淡定瀟灑的“牛津步”呢?
實際上,學生品格上的差異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來自于每個教育環節上的細微不同逐漸累積而成的。
課堂紀律的差異
來自沃敏斯特的桑德是一名從托兒所就開始上私立機構的學生。
他從小接受的教育,就告訴他在學校要對學習保持高度專注,同時要保持得體的教養。
而第一天在公立學校上課時,他的常識就被打破了。
他的搭檔布瑞特畫畫時分心講話被老師批評,他卻沖著老師嚷嚷,破壞課堂的秩序。布瑞特認為他只是覺得好玩所以才會搗蛋,是自由。
而桑德卻清楚意識到這樣的行為除了影響自己和他人的學習,毫無益處,還會反過來耐心勸導布瑞特:如果你用心學習會發現學習的樂趣。
而當布瑞特去到沃敏斯特交換時,他體會到了截然不同的課堂氛圍。在音樂課上,如果講話超過兩次會被直接趕出課堂。
而布瑞特也在這樣的氛圍下,變得專注。他自己也坦言,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這樣的規章制度去規范自己的行為,他也會變得愛學習。
規章制度的差異
在沃敏斯特,有非常嚴格的衣著、生活習慣上的要求。
“宿舍十點鐘熄燈,七點鐘起床。”
“熄燈后和課堂上不允許使用手機。”
“女生不允許化濃妝、穿短褲或散開頭發。”
而且,沃敏斯特學生的時間安排都很緊湊,每天早上6點半就要起床,8點45上課,一直到17點才能下課。而在課后還有大量的課外活動需要參與。
而在貝姆羅茲同樣是8點45上課,學生們卻是8點起床一直上課到15點一天的課程就結束了。由于沒有規劃,學生們會通過一些娛樂方式揮霍時間。
所以在第一天到公立學校交換的喬恩,在放學后就和他的搭檔卡西姆高高興興回家打了一盤游戲。
而喬恩也反思,如果不是私立學校的規章制度,幫助他對時間有清晰的規劃,他或許不會像現在這么自律。
通過外在的規章制度,讓學生們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潛移默化地培養自律的品格。所以哪怕外在環境變了,在制度和紀律下成長的學生,也能清楚分辨行為的好壞。
對于個體發展的重視
在沃敏斯特,每位學生入學前都要和校長進行一對一面試。入學后,校長也會定期和每位學生對話,暢所欲言。
同樣的,當三位公立學校的孩子來到沃敏斯特交換時,校長馬克也對他們進行了一對一面試。
面試過程中,校長會肯定他們的優勢并鼓勵他們勇于嘗試和突破自己。這些孩子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體驗,變得更加自信和勇于冒險。
布瑞特在結束溝通后,一改之前迷茫不上進的模樣,他很堅定地說,“我要改變”。
而卡西姆也受到校長的鼓舞,要敢于突破自己,參加了沃敏斯特的板球隊。他說,在沃敏斯特,老師經常會找你聊天,從和他們的交談中收到了很多的鼓舞。
可見,把每個學生當成獨立個體,尊重他們的差異性,給予他們正向的反饋,對于學生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豐富的課外活動
在沃敏斯特有非常豐富的課外活動小組,每個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對應的小組。
公立學校的孩子就根據自己的興趣參加了步兵見習隊、天文社團、車輛組裝等活動,邊玩邊學習。
因為他們希望自己的學生可以盡可能多的嘗試不同的領域,哪怕失敗了也沒關系,至少可以挖掘出自己的潛在能力,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貝姆羅茲,雖然場地有限,學校還是撥出經費租用校外的體育館給學生提供課外活動。
其中拳擊課最受學生歡迎,通過拳擊課,很多孩子在一次次出拳中,也變得更堅韌,更有自信。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在沃敏斯特,每周會舉行三次全體集會,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同時,在大會上表彰優秀的學生。
另外,在沃敏斯特也會定期舉辦正式晚宴,邀請所有學生參與。
在宴會上,學生們可以自信從容地社交,公立學校的學生雖然會有不適應,但不可否認的是,參加如此正式的晚宴,讓學生們有被重視的感覺,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而公立學校校長喬女士也承認,這樣的活動可以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但受限于經費問題,她沒有辦法將這樣的活動復制到公立學校中來。
家庭對學校教育的配合
在沃敏斯特,校長馬克在錄取新生時都會和每位學生的家長面對面交談。包括私立學校豐富的課外活動,家長們也支持孩子積極參與。
學校和家長教育觀念的一致,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強化在學校里獲得的正面信息。而公立學校孩子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這讓公立學校無法用同樣的標準要求學生家長參與到孩子教育中來。
在交換結束后,公立學校校長喬女士也改變了自己的刻板印象。
她認為私立學校之所以能夠培養出7%的精英人才,在每個教育環節對于學生品格培養的重視功不可沒。實際上,公立學校校長喬女士也在學校能力范圍內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
比如貝姆羅茲會開設“櫻桃樹”中心,疏導孩子的心理問題;而針對學校里表現最差的一類人群——英國白人男孩,會定期舉辦早餐會,為學生們提供人生建議。
私立學校校長馬克最開始認為解決教育困境的唯一途徑就是推行私立學校的學習制度。
但看到貝姆羅茲在生源水平參差不齊,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做出的努力,他也反思自己如果是面對這樣的情況是否又可以做得更好?
在未來,兩所學校也會繼續尋找合作方式,通過資源的分享,努力改善因為資源和經濟帶來的教育不公平現象。
而這樣的交換,也讓我們意識到,對于孩子的發展而言,更重要的如何培養孩子品格,讓他們變得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