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隱窩,即脊神經管。脊柱椎管分中央椎管和側隱窩,側隱窩又稱為神經根管,是椎管兩側的延伸,是骨性椎管最狹小的部分,內有脊神經根通過。為椎管的外側部,其前部為椎體后外側緣,后壁為上關節突前面與黃韌帶,外界為椎弓根。其矢徑越小,橫徑越大,表示側隱窩越窄越深。脊椎解剖學特點是L3~S1椎管逐漸變大,其相應的椎管側隱窩也大,而S1以下椎管自上而下逐漸變小。側隱窩主要由椎弓根與椎體的后緣所構成,它的外側壁為椎弓根的內方,前壁為椎體和椎間盤的后緣,后壁是上關節突和部分黃韌帶,其中構成側隱窩的任何一個因素發生變化,均可導致側隱窩的狹窄,尤其是骨性的狹窄。
1995年 Sckiwainger首先提出骨性側隱窩概念以來,腰椎側隱窩狹窄癥逐漸被認識和重視。在臨床中單純側隱窩狹窄癥相對少見,多數伴有椎管狹窄;椎間盤突 出;黃韌帶肥厚。嚴重者,四種病癥并存。因此稱之謂“綜合征”。
下腰椎小關節的方向性與椎間盤突出和側隱窩狹窄的關系
下腰椎高發椎間盤突出癥為特殊體位導致的應力集中所致,與椎間小關節方向性無關;在L4~S1椎間隙中,如果椎小關節角度不對稱將影響椎間盤突出的方向;下腰椎小關節角度太小易導致退行性側隱窩狹窄的發生。
在腰段,腰椎管的兩側部分對椎間盤者稱盤黃間隙,平對椎體者稱側隱窩。側隱窩向下續于椎間孔,腰部較狹窄。第5腰椎椎管呈三葉形者,側隱窩尤為明顯,側隱窩的前后徑通常為3~5mm;若小于3mm,則可認為側隱窩狹窄;若大于5mm,則肯定不狹窄。盤黃間隙可因椎間盤后突、黃韌帶肥厚或關節突增生內聚而縮窄,這時受壓迫的是下一位,甚至是下兩位的脊神經根。只有在L4~5和L5~S1盤黃間隙才能同時壓迫下位神經根硬膜囊外段。由于同序數的神經根并未進入盤黃間隙即轉向外出椎間孔,故不受影響,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以L4~5和L5~S1,盤黃間隙處為常見,其壓迫方向有從神經根內、外側或前方向后頂三種,但以后者多見。側隱窩狹窄,容易產生神經刺激癥狀。多見于腰椎。產生刺激的來源多是增厚的黃韌帶、突出的椎間盤、此處的骨贅(俗稱骨刺)
腰椎側隱窩狹窄中中年人群是高發人群,男性發作幾率會高于女性。這是因為男性從事的重體力活多,腰部負重大,下腰椎會變成三葉草形狀,和臨近神經根間隙少,易出現壓迫現象。患者一般有較長的腰痛及腰腿痛史,病癥可能會非常嚴重的。如過度勞累,病情會加重。而且,如果患者出現了同樣會導致病情加重。病人也會出現神經性跛行癥狀。神經性間歇性跛行為進行性,跛行距離自數百步減至數十步,蹲位或坐下休息后緩解。
診斷:
1.癥狀:側隱窩型腰椎管狹窄癥多發生在下位兩個腰椎的三葉形椎管內。因側隱窩狹窄而引起的神經根受壓及刺激,是側隱窩型腰椎管狹窄癥產生根性神經痛的原因。但側隱窩型腰椎管狹窄癥所產生的根性癥狀多在活動在一定姿勢時出現或疼痛加重,一般不發生間歇性跛行。患者一般有較長的腰痛及腰腿痛病史,腿痛常比椎間盤突出者重,勞累或外傷可誘發疼痛,或使癥狀明顯加重。神經性間歇性跛行為進行性,跛行距離自數百步減至數十步,蹲位或坐下休息后緩解。下肢疼痛沿腰或骶神經支配區放射。
2.體征 側隱窩型腰椎管狹窄癥嵌壓神經根嚴重的病例可出現下肢感覺障礙、肌肉力減弱、腱放射減弱或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等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相似的臨床特征,并難以區別。3.影像學檢查(1) X線平片:可發現側隱窩型腰椎管狹窄者的關節突肥大增生并向外膨出呈球形關節,上關節突上升,下關節突有反應性密度增高。有時可見上關節突移位,增生的骨質伸人椎間孔。(2) CT檢查:可清楚地顯示椎管橫斷面的骨性結構,對側隱窩狹窄、椎間小關節病變有著更準確的鑒別診斷意義。是側隱窩型腰椎管狹窄與后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鑒別診斷不可缺少的手段。(3) MRI檢查:對腰椎管狹窄的診斷價值比CT及椎管造影大,也比椎管造影CT掃描(CTM)優。在T2加權圖像上,可以直接觀察到椎體的骨贅突向側隱窩、骨化的后縱韌帶增厚,及向側隱窩的延伸所導致的椎管狹窄和對神經根的壓迫。
治療
側隱窩狹窄癥是神經根受到相鄰結構的機械性壓迫,不適于保守治療。牽引只適于壓迫不重者。對已確診者應選擇手術療法,徹底解除神經根壓迫,對手術技術要精益求精,避免不必要的擴大減壓,以免影響脊柱節段間的穩定性。
病例1
L4/5椎間盤呈唇樣影后突(偏左側),左側側隱窩變窄,硬膜囊外脂肪略受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