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特工隊》無疑是皮克斯歷史上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影片源于導演彼得·道格特(Pete Docter)五年多之前的一個構思,兩位科學顧問協助導演將幻想與科學相結合,和制作團隊一同打造了這部偉大的作品。
對于英文名“Inside Out”的含義,我的理解是它的表面意義是將頭腦中的情緒具象化,而更深層的意義是讓被壓抑的情緒宣泄出來。一位咨詢師好友對我說過:如果情緒不能被恰當表達,就有可能轉變為指向自己的攻擊。Quora 上的一位臨床心理醫生也說:Not being able to feel what is normal to feel in the situation is the cause of problem for all people。在影片中也是這樣,每一次強顏歡笑的結果都會適得其反,只有接納各種情緒,包括悲傷的情緒,才能擁有健康積極的心態。
情緒和微表情研究的先驅Paul Ekman 是影片的科學顧問之一,他將情緒分為快樂、悲傷、恐懼、厭惡、憤怒和驚奇。但影片中沒有了驚奇,原因很簡單:導演說,主角不能太多[1]。
我們就接受這個設定吧。嚴格來說,樂樂(Joy)在心理學上的名字是幸福(Happiness),這兩個詞還是有一些微妙的區別的。幸福可以說是一種更復雜的感覺。積極心理學領域大牛、加州大學的Sonja Lyubomirsky 教授將幸福定義為“愉悅、滿足或安樂的體驗,并且認為自己的生活美好、有意義和有價值”[2]。電影其實很好地表現了這一點:幸福不是純粹的快樂,而是對各種情緒的充分體驗和接納。
情緒小人們生活的控制中心是大腦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把手握成一個拳頭,拇指放在手心,就可以模擬大腦的形狀,手背和手指的部分是大腦皮層,拇指的部分就是邊緣系統。邊緣系統中有許多與情緒和記憶有關的組織,例如與快樂、獎賞等情緒相關的伏隔核、能激發恐懼的杏仁核、管理長期記憶的海馬腦回等。
圖片來源:http://www.guokr.com/article/439328/
情緒管理的能力會隨年齡發生變化。在電影中,嬰兒的控制臺只有一個按鈕,兒童的控制臺更大一些,成人的控制臺也不一樣。當情緒極度低落的時候,控制臺甚至會失靈,萊利也隨之進入了一種麻木的狀態。
在電影中,萊利站在課堂上進行自我介紹時,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家鄉、冰雪和朋友,忽然感到一陣悲傷。而此時,在她的大腦中,憂憂碰了原本裝著快樂記憶的記憶球之后,記憶球帶上了悲傷的情緒。記憶不是電影膠片,實際上,每一次回憶都會改寫記憶。提取記憶的當你回憶的時候,大腦會將記憶中的場景和你當下的感受結合起來,形成新的記憶。我們甚至還有可能受到各方面的誘導,“記住”從來沒發生過的事情。
記憶清潔工(Forgetter)也是個非常有趣的配角。在睡眠的時候,大腦開始“清除緩存”,將不必要的信息清空,扔進垃圾場。實際上,遺忘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人的記憶可以分為長時記憶、短時記憶和工作記憶,后兩者相當于大腦的“緩存”。比如,你拿著一張名片,給別人打電話。你可以暫時記住對方的電話號碼,把它輸入手機,然后很快忘得一干二凈。這時候,你就使用了你的工作記憶。
但是,調皮的清潔工留下了那個口香糖廣告神曲,時不時就把它送回總部去。這在心理學上稱為不自主音樂想象(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具體的機制尚不清楚。
厭惡和恐懼可以保護我們免于中毒、疾病、受傷等危險,而悲傷的情緒可以讓別人意識到你需要幫助。眼淚、放大的瞳孔、面部表情和沒有攻擊性的姿勢都能喚起他人的同情心和保護欲。
如果急著擺脫負面情緒,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實際上,越是專注于擺脫負面情緒,就越容易受到它的影響,而隨之產生的挫敗感又會將情緒變得更糟糕。在電影中,當樂樂試圖把憂憂關在一個小圈子里,或者拼命想讓冰棒快樂起來的時候,她其實是在否認悲傷的存在。這時候,憂憂的出現反而能夠幫助萊利發泄情緒,讓冰棒感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納。
電影中的幾個核心島非常有趣,它也許能讓觀眾開始思考,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核心島讓我想到了心理學中的社會生態系統(social-ecological system),可能不完全一樣,但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在自然界中,一個物種豐富的生態系統才能穩定發展;在心理上,一個人也需要家人、朋友、同事等人的多方面的支持。電影中最典型的是家庭島和友誼島。當萊利不能從家人和朋友那里獲得支持的時候,這兩個島嶼也隨之崩塌;當萊利適應了新的生活,她頭腦中也建起了新的核心島,而且更加豐富。
既然是模擬,就必然會有不符合現實的地方。《頭腦特工隊》重點關注情緒,因此對記憶、學習、聯想等方面的模擬可能不夠精確,潛意識和抽象思維相關的部分可能也有爭議。但也不必苛求皮克斯,它已經做得很好了。
(除特別標注外,文中所有圖片來自影片劇照。)
參考資料
1-Paul Ekman:悲傷才是成長的主角(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804/)
2-Greater Good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