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如教授認為,現代糖尿病與古代消渴病的證型已有所不同,目前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較多,臨床辨證不可局于一格,應大膽地突破三消辨證,把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治療應采取中西并用的綜合療法,以“人以水谷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氣為本’的思想為基礎,著力闡發“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機理論,倡導培補脾土、潛降陰火的治則思想,佐以清熱、潤燥、行氣、活血、祛痰,同時參考現代醫學治療經驗,重視患者胰島功能的調整,降低血糖,糾正代謝紊亂。劍河縣民族中醫院骨傷科楊通煊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患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中老年患病率高于青年,肥胖型糖尿病多見于消瘦型糖尿病。筆者老師陳福如教授是廣東省名中醫,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長期從事老年醫學的臨床研究,對消化、消渴病及重視對臨床療效的總結,對治療老年病、消化疾病、消渴病及內科疑難病證等經驗豐富,療效顯著。筆者作為陳福如教授學術經驗的繼承弟子,有幸親身跟從陳老從事臨床學習,受益匪淺。陳福如教授臨床辨證“以陰陽為總綱,虛實、寒熱、氣血、表里為目”,主張治療內科雜病“病從脾胃論治”的理論,臨床擅于運用中醫經典理論教學,辨證思路清晰、靈活,能夠透過表象抓住疾病本源,治以經方、驗方用藥精道。在多種常見病中,消渴病陳老師也從脾胃論之。
陳老師博覽群書,早在《內經》“人以水谷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氣為本’的思想為基礎,著力闡發“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機理論,倡導培補脾土、潛降陰火的治則思想,形成較為系統的脾胃內傷病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指出《皇帝內經》、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和李杲《脾胃論》的創立,是標志中醫發展劃時代的三個里程碑,隨之的深入學習,方能在臨床體現中醫之靈魂。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水化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脾胃位于中焦,主要功能是對飲食進行消化吸收,把營養包括各種微量元素,輸送到全身的臟器組織而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人體健康長壽的根本保證。《素問?太陰陽明論》云:“脾者土也,治中央,……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這段原文對脾的重要地位給予了充分重視。“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說明脾常儲藏胃的精氣,為胃行其津液。脾在五行屬土,土具有貯藏、化生萬物之性。上下至頭足,皆以脾運胃內水谷所化生的精氣為物質基礎。“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駐中焦,所運化的水谷精氣,營養維系著內臟的筋膜肌肉等組織,脾氣健運,營養充分,筋膜肌肉健壯,則維系有力,五臟位置恒定。因此,《素問?平人氣象論》言:“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說明人體不能離開水谷精微的滋養作用,即離不開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
陳老師對肝病、胃病、痹癥、眩暈、肺病、消渴等在用臨床用藥上以脾胃的指導思想辯證論治,臨床療效顯著。在這里不一一枚舉,但其中對治療消渴病也用脾胃論之,大家都知道其消渴病病機主要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消渴病日久,則易發生以下兩種病變:一是陰損及陽,陰陽俱虛,消渴雖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但由于陰陽互根,陽生陰長,若病程日久,陰傷氣耗,陰損及陽,則致陰陽俱虛。嚴重者可因陰液極度耗損,虛陽浮越,而見煩躁,頭痛、嘔惡,呼吸深快等癥,甚則出現昏迷,肢厥,脈細欲絕等陰竭陽亡危象。但其不是和一些前輩們一樣以養陰潤燥為主,以脾胃論治之,但又不拘泥于脾胃,及早干預,以調理脾胃,使其陰陽平衡,減少并發癥,正如《圣濟總錄?消渴門》所說:“原其本則一,推其標有三。”由于消渴易發生血脈瘀滯、陰損及陽的病變,及發生多種并發癥,故應注意及時發現、診斷和治療。對此筆者進行總結。消渴是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但陳老師指出,現代人營養充分,飲食不節,肥胖型消渴病居多,目前臨床趨向年輕化、肥胖化多見。其次,陳老師對肥胖特別重視,以體重系數為標尺,告知筆者肥胖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中醫提出肥人多虛,多濕。
1【病因病機】
1.1現代醫學對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以胰島素分泌完全不足及相對不足引起,主要病變以血管病變為主,多認為與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參與其發病過程有關。中醫認為,本病主要是由于素體陰虛,飲食不節,復因情志失調,勞欲過度所致,五臟虛弱是發生本病的重要因素,飲食不節,過嗜肥甘厚味,日久一則傷脾,二則生濕,在外則表現為形體臃腫肥胖。這是因為脾主運化,具有消化飲食和運輸水谷精微的作用。《素問?奇病論》中:“脾癉,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即指出了飲食不節可導致脾失健運,而脾失健運為消渴病發病之重要因素。故脾胃氣虛是肥胖型糖尿病發病的關鍵病機。
1.2以脾胃論闡發消渴病病機
陳福如教授認為消渴病的發生主要是肺、胃、腎等臟腑功能的失調,其病機主要在于陰津虧損,燥熱偏勝,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脾胃虛弱是肥胖型消渴病起病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素體陰虛,飲食不節,復因情志失調,勞欲過度所致,五臟虛弱是發生本病的重要因素,陰虛燥熱為本病的主要病機。但現代的消渴病與古代之消渴病有不同之區別,大膽對三消的辯證理論突破,認為脾胃虛弱是肥胖型消渴病起病的根本原因,認同脾胃在五臟中的重要性是基于其輸布谷氣、交通上下和灌溉四旁,生氣因而不竭,四臟皆能安和。若中氣失運,水精不能四布,精微難榮他臟,隨之諸恙蜂起,百病由生,上下交亂。因此,在臨床診治內科雜病時,陳福如教授辨析無論何種邪氣所侵,何臟所損,病久必傷脾胃,脾胃之疾又有別于他臟疾病,涉及到飲食、藥物的攝入、運化、轉輸、排泄,這些全賴脾胃升降出入氣機功能好壞,對正氣的恢復影響甚大。現代消渴病患者多以肥胖居多,在飲食上偏嗜肥甘厚味,在生活上久坐喜臥懶動,在起居上休息無有常度,在情緒上常又難以自控,日久則嚴重耗傷脾胃之氣,動搖后天之本,為消渴病的發生和發展提供可能。飲食不節,過嗜肥甘厚味,日久一則傷脾,二則生濕,在外則表現為形體臃腫肥胖。這是因為脾主運化,具有消化飲食和運輸水谷精微的作用。飲食入胃后,必須經過脾胃的消化作用,才能變成水谷精微等物質,再經過脾氣的散精作用而布散到全身,發揮其營養五臟六腑的功能。《素問?經脈別論》概括了飲食在人體內的運動過程和脾胃在其中所起的關鍵作用:“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因此說脾胃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過嗜肥甘厚味等不易消化之食物,則脾胃過勞,日久必將耗傷脾胃之氣,導致脾氣虧虛。脾氣虛,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布,反聚而成痰生濕,痰濕聚于體內,蓄于皮下則成肥胖,阻于中焦則困阻陽氣。陽氣不通,郁而化熱,與濕相和,則形成濕熱之邪氣。故《素問?奇病論》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1.3.論治以“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為先導
陳福如教授指出:李東垣是在《素問》“土者生萬物”理論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論點,創立了脾胃內傷論。《素問?太陰陽明論》云:“脾者土也,治中央,……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這段原文對脾的重要地位給予了充分重視。“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說明脾常儲藏胃的精氣,為胃行其津液。脾在五行屬土,土具有貯藏、化生萬物之性。上下至頭足,皆以脾運胃內水谷所化生的精氣為物質基礎。“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駐中焦,所運化的水谷精氣,營養維系著內臟的筋膜肌肉等組織,脾氣健運,營養充分,筋膜肌肉健壯,則維系有力,五臟位置恒定。因此,《素問?平人氣象論》言:“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說明人體不能離開水谷精微的滋養作用,即離不開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如《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曰:“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即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2【辯證論治心得】
陳老師注重以下幾個方面。1)辨患者之體質:是陰虛體質還是痰濕體質。2)辨虛實;虛多表現為氣陰兩虛;如氣短神疲、口干舌燥、不耐勞累等;實主要表現為燥熱與臟熱、臟毒等,如可伴有肝胃郁熱之抑郁、焦慮、脘腹脹滿、大便秘結等。3)辨氣滯血瘀:氣滯之表現。
陳福如教授經過多年臨床潛心研究,提出“健脾運化為先,和胃溫運為要”將前人的健脾觀點有所發揮,在臨床治療消渴病疾病時,若見形體肥胖,脘腹痞滿,泛惡欲吐,四肢困重,舌苔厚膩,脈濡緩。法宜燥濕醒脾,助陽化氣。常選木香順氣丸【成分】:木香、枳殼(制)、陳皮、香附(醋制)、檳榔、蒼術(炒)、砂仁、厚樸(制)、甘草、青皮(炒)。【功能主治】行氣化濕,健脾和胃。選用平胃散合藿香正氣散加減。藥如蒼術、陳皮、厚樸、藿香、白術、草豆蔻、砂仁、茯苓、薏苡仁、澤瀉、雞內金等。蒼術辛溫苦燥,化濕醒脾之力較強,是臨床除脾濕之要藥,宋?楊士瀛謂蒼術有“斂脾精不禁,治小便漏濁不止。”之功,藥理研究蒼術有降血糖作用,糖尿病濕困脾陽者常作首選。茯苓、薏苡仁淡滲中焦之濕,又能補益脾氣,有補而不膩之特點。如濕郁化熱可加入天花粉、知母、梔子等;濕熱重則可加入茵陳、黃連、黃芩、黃柏等;大便不通可加入大黃、麻仁、檳榔等;合并瘀血可加入桃仁、丹參、地龍等。口干不欲飲,尿黃赤,胸脘痞悶,納差或易饑,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熱利濕,健脾除滿。方用三仁湯加減。藥用豆蔻、薏苡仁、半夏、厚樸、云苓、知母、黃柏、黃連、黃芩、萊菔子、蒼術等。又因濕邪阻遏氣機,患者亦伴有乏力、身重,可用太子參、黃芪、茯苓等健脾益氣之品,以增藥效。痰多者可加桔梗、蘇子、陳皮等。痰濕壅盛證以頭暈、頭重如裹、胸悶、嘔吐痰涎、脘腹痞脹、困倦乏力。臨證常選半夏白術天麻湯合二陳湯加減,頭痛明顯者可據循經選用白芷9g,葛根12g,藁本10g;若頭痛、肢痛、胸痛嚴重,痛處固定,入夜尤甚者,可加用炙水蛭、炙全蝎、土鱉蟲各5g,九香蟲9g,雞血藤、路路通各12g;夜寐不寧、夢多紛紜,心煩易怒者加夜交藤30g,炙遠志、煅龍骨(先煎)、煅牡蠣(先煎)、酸棗仁、合歡花、紫貝齒(先煎)各15g,百合12g,夾瘀則可加用丹參、桃仁、紅花、川芎等活血藥物。
3【治療特點】
陳福如教授在擬定治療方案上,注重脾胃的生理病理特點,脾位于中焦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升清和統攝血液。脾與胃同屬于消化系統的主要臟器,而機體生命活動的維持和氣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賴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故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以升為健、胃以降為和;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濕,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即忌溫燥之品以劫胃陰,又忌苦寒之品以傷胃陽,還不忘滋膩之劑易滯胃氣,投藥當以清潤、和降為順。用藥上做到甘溫適宜,但也不忘佐以苦寒泄陰火之品,給邪以出路,泄陰火以助脾胃陽氣升發。其遵從脾胃學說突出地表現為重視甘溫補益、調理氣機。治療消渴病基礎方主要以用黃芪六君子湯加減,用來益氣健脾。以黃芪為方中的君藥,是因為黃芪性甘,微溫,入肺,脾經。炙用補中益氣,治內傷勞倦,脾虛泄瀉,氣虛血脫及一切氣衰血虛之證。陳皮及法夏加強祛濕化痰之功,合用本方用之大補脾氣,補中氣之不足。正如《本草正義》云:“黃芪,補益中土,溫養脾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最宜”。《藥品化義》也指出:“黃芪,性溫能升陽,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溫中,主健脾,故內傷氣虛,少佐人參,使補中益氣,治脾虛”。陳夏六君子湯亦是在四君子湯中加陳皮法夏組成,基礎方四君子湯是后世益氣健脾的經典方劑,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脾胃氣虛證。方中紅參性甘微苦,溫,入脾,肺經。既大補元氣而益脾氣,又能生津止渴;主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消渴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正如《本草匯言》所言:“人參,補氣生血,助精養神之藥也……用之可以生津而止渴;脾胃衰薄……用之可以和中而健脾。”白術健脾燥濕,茯苓甘淡滲濕健脾,兩者合用健脾除濕力更強,能促脾運化;炙甘草味甘調中,也可補脾益氣。諸藥合用,針對肥胖的消渴病患者脾氣虧虛這一主要病機,共同達到益氣健脾的目的。
案例1宋某,男,48歲。以“多飲多食多尿4周”主訴來診。患者4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四肢無力,腰膝酸軟,頭身困重,患者多年來,嗜食肥甘厚味,喜臥懶動。未就診進行過系統治療。既往無高血壓、糖尿病史。父親有糖尿病史。現癥見:患者,體型偏胖,身體浮腫,面色白光白,面部浮腫。喜飲多食多尿,大便完谷不化,小便清長。舌體胖大,舌色白,舌苔白膩,脈浮滑。理化常規檢查:空腹血糖14.8mmol/L,早餐后2小時血糖16.2mmol/L,其他指標正常。診斷:消渴病。證屬脾胃氣虛之寒凝濕阻。治宜補中益氣,祛濕散寒。方用:黃芪30g,紅參15g,白術15g,茯苓20g,炙甘草15g,黃連15g,黃精20g,枸杞子15g,丹參15g,補骨脂20g,杜仲15g,水煎服,每日1劑,取煎汁100mL分3次口服。囑患者禁食生冷、肥甘厚味,注意作息規律。8周為1個療程。首次復診,空腹血糖10.5mmol/L,早餐后2小時血糖14.7mmol/L。與治療前比較有所下降,但效果不顯著。四肢無力感減輕,脾胃消化功能見強,飲水量較治療前比較有所減少,不甚明顯,尿頻現象減輕。面色淡紅,面部仍浮腫。舌體胖大,舌質淡紅,苔滑,脈滑。方中加入黃芪20g,葛根20g。病患日久陽氣不足,陽不化津而渴,加大黃芪用量,補中益氣,溫養脾胃;葛根,五味子,生津止渴,針對消渴病的主要癥狀;補骨脂15g,強筋骨。2次復查,治療效果明顯,空腹血糖7.2mmol/L,早餐后2小時血糖12.2mmol/L與治療前比較,血糖降低較明顯。四肢無力感明顯減輕,頭身困重感也明顯減輕,消化功能明顯增強,飲水量明顯減少,小便次數明顯減少。面色淡紅,面部微有浮腫。舌體肥厚,仍有胖大,舌質淡紅,苔滑,脈滑不明顯。茯苓15g,緩效利水滲濕。3次復診,治療效果顯著,空腹血糖6.5mmol/L。早餐后2小時血糖11.1mmol/L,患者自述,身體狀態明顯變好,無乏力感,飲食正常,消化功能良好,大便正常,小便次數略多。面色淡紅,面部無明顯浮腫。舌體不見胖大,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略滑。沿用此方。4次復診,空腹血糖6.1mmol/L,早餐后2小時血糖9.9mmol/L,患者自覺神清氣爽,無力感消失,飲食正常,小便次數偏于正常。患者面色淡紅,面部無浮腫。舌體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追訪6個月,空腹血糖值均低于7.0mmol/L,餐后2小時均低于11.0mol/L。案例2白某,男,36歲。以“口渴多飲3個月,加重1周,自覺略有消瘦”為主訴就診。癥見口渴多飲,日飲水量3000mL以上,尿量與飲水量相當,多食易饑,形體偏胖,大便干,小便清長,夜寐尚可。查體:神清,形體偏胖,舌淡紅,苔白黃相兼,脈細。血壓130/70mmHg。理化檢查:空腹指尖血糖7.2mmol/L,尿糖(-)。心電圖示:正常心電圖。中醫診斷:消渴病(肺胃氣虛證)。西醫診斷:2型糖尿病。治宜健脾益氣。藥用黃芪30g,黨參20g,白術15g,茯苓20g,炙甘草15g,黃精20g,枸杞子15g,丹參15g,補骨脂20g,杜仲15g,7劑,200mL,3次/d,口服。囑患者低糖飲食,飯后1h后適量運動。二診:患者服藥2周后來診,口渴多飲,多食易饑等癥狀已明顯改善,但仍有口渴。查體:舌紅,苔稍黃,脈數。理化檢查:空腹指尖血糖6.7mmol/L。藥用前方去川牛膝,加薏苡仁15g以顧護脾胃,防止寒涼藥物過量以傷脾陽。三診:患者服藥1個月后復診,口渴多飲,多食易饑癥狀基本消失。查體:舌淡紅,苔薄白,脈緩。理化檢查:空腹指尖血糖5.8mmol/L。繼服前方以鞏固療效。按患者口渴多飲,日飲水量3000mL以上,尿量與飲水量相當,多食易饑,空腹指尖血糖7.2mmol/L,可以診斷為2型糖尿病。患者因平素喜食川味,辛辣香燥,以致肺胃為燥熱所傷,津液輸布失司,胃火熾盛所致。治療以清泄肺胃之熱,養陰生津為治療大法。首診方用消渴方合玉女煎加減。其中生石膏、知母清肺胃熱而生津止渴;生地、玄參、麥冬滋肺胃陰,合以生甘草、烏梅酸甘化陰,諸藥齊用,共奏清肺胃熱,養陰生津之功。二診:患者口渴多飲,多食易饑癥狀已明顯改善,但仍有口渴。所以前方去牛膝,改加薏苡仁15g,以顧護脾胃,防止寒涼藥物過量以傷脾陽。三診:口渴多飲,多食易饑癥狀基本消失。所以繼服前方以鞏固療效。
4【體會】
綜上所述,脾胃氣虛為其病變根本。所以顧護脾胃之氣,為其根本治療大法。脾的運化失常,又易引發痰濕,如此循環往復,則可使本病加重。所以在臨證時,要特別注重對脾胃的調理。總之,臨床上要根據病因病機的不同而相應的變通,遣方用藥謹記辨證,靈活加減,以取得顯著的臨床療效。肥胖型消渴病的病機為脾胃氣虛為本,總結出此治療肥胖型糖尿病中藥方,諸藥配伍,健脾益氣,意在治本,清熱養陰活血,意在治標。標本兼顧,攻守兼施,應用數十載,療人無數,堪稱經典,筆者從師三年,僅學皮毛,許多方面仍需努力學習,其臨床經驗之豐富平生少見,深有體會,病從脾胃治療是中醫治病的一大法則,對治療各種疾病都有普遍指導意義,但仍需結合臨床抓住核心病機,辨其標本,筆者從辨證到處方、從理論到實踐,全面介紹了陳福如教授治療肥胖的消渴病的臨床經驗,旨在與各位同仁共同交流和探討。